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3歲的孩子如何教育正文

3歲的孩子如何教育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1、應具有外觀生動形象、安全可靠、輕巧靈活、發出聲音清脆吸引人等特點。

2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如果手中有了打擊樂器,其他打擊樂器就暫時不要出現,以防孩子三心二意。如手中有搖鈴,就應引導孩子專心運用搖鈴進行節奏練習,待孩子已熟悉搖鈴後,再給他鈴鼓、響板等樂器,孩子就會產生更濃的興趣。

3、可就地取材,動手制作一些簡易的打擊樂器供孩子使用。如用廢舊的易拉罐,在罐子裡裝進一些小石子或沙子,再把封口堵住,簡易的“沙球”就做成了。再如,把啤酒瓶蓋串在一起,每個瓶蓋四周用膠布貼好,綁在一根小木棒上,“搖鈴”又做好了。這樣既經濟又實惠,其音響效果也不錯。

總之,為3歲孩子配制打擊樂器應簡易化、形象化,且聲音要優美、動聽。

3歲孩子教育重點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游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游戲,自己編一下游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游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復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復,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贊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當孩子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於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麼厭學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願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於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裡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一個孩子,無論是獨生還是非獨生,都是由於父母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的。獨立性同樣不是與生俱來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塑造的結果。

首先,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當孩子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稱“我”稱呼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發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推崇“個人奮斗”、而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剛學走路時,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在我國,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往往導致父母對孩子過度珍愛,這就產生了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的問題。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給1歲內的孩子提供練習坐、爬、站立、行走的機會。孩子醒著時經常抱在懷裡,或經常讓他們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帶圍欄的小床裡。這種過度保護和過多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孩子主動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發展。父母應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不要壓抑幼兒獨立性活動意向,解放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為形成良好個性打好基礎。

再次,采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民主型教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另外,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幼兒對游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征性的勞動時,要盡量游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
 

女人喝乳制品好不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