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周兒子3.4次說感覺頭暈,他一直較瘦,但很少生病。請行家指點,謝謝! 孩子的情況建議帶孩子到醫院作個血液化驗,看看血小板的情況,平時注意增加營養,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可能是平血呀 頭暈是十分普遍的症狀,除耳髓不平衡外,它的成因眾多,如藥物影響、心律失常等。遇有頭暈,除了盡量爭取休息,飲食方面要少食多餐及避免油膩的食物,皆有助於舒緩不適。 1)頭暈分為三大病狀。 1.天旋地轉--患者會感覺到周圍的景物在旋轉,自身也可能在轉。 2.頭重腳輕--沒有天旋地轉的感覺,但總覺得“頭重重,腳浮浮”,提不起精神來。 3.前一黑--感到視覺模糊,甚至暫時失去知覺。 大部分患頭暈的人士都會伴有作嘔作悶、食欲不振甚至嘔吐大作,這時要留意自己的飲食,應少食多餐、避免油膩食品,亦可在進食前先服食藥丸,都有助減輕症狀。 2)頭暈持續須運動。 1.頭暈嚴重應盡量臥床休息,在上下床時應慢慢進行,因平衡系統需要時間適應。相反,如果頭暈情況持續(尤其情況維持一個月以上者)就應保持適當運動,因為此時不多活動,會令身體機能退化、使平衡系統失調,因此不可只躺著不動。 2.頭暈超過兩周要檢查。 問題持續或嚴重的話,應往醫生處接受進一步檢查。一般普通急性頭暈,最多維持一至兩個星期左右便消失,若超過的話就應盡快找醫生。患者通常要進行身體血色素、血壓、心跳、血糖等檢查,甚至可能要檢驗聽覺、作頭部電腦掃描等。 3.為什麼會頭暈? 頭暈的原因不一,一般上有下列幾種: ①中耳及內耳疾病--不同的耳部問題都能引起暈眩,如中耳炎、美尼氏症等,一般感冒病毒也會入侵內耳而引起問題,甚至引致嘔吐等現象。 ②藥物影響--一些降血壓藥、心髒及糖尿藥,甚至感冒敏感藥等都可能有此副作用。 ③心律失常--心髒疾病令到腦部供氧失常而引起頭暈,其中心跳過慢影響較多。 ④慢性疾病--糖尿病、氣管病、腎病等若控制不好,也會出現上述情況(如血糖過低)。 ⑤貧血--懷孕期間或婦女月經量大,都會令血液含氧量減低,造成暈眩。 ⑥血壓過高或過低--血壓過高或過低,都能對大腦造成影響而引致頭暈。 4)頭暈症分為虛實兩類。 1.其中以虛證為多。但發病中,有純虛,有純實,有虛實夾雜的不同。同時也要分清是腎精不足頭暈,還是氣血虧虛頭暈以及陰虛陽亢頭暈。腎精不足頭暈,可表現出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記憶減退、腰膝酸軟、遺精陽痿、舌淡紅、脈沉細。治宜補益腎精,充養腦髓。可用河車大造丸。黨參20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天冬10克,龜板15克(先煎),黃柏6克,麥冬9克,茯苓15克,懷牛膝12克。另用紫河車炖食調補。 氣血虧虛頭暈,可見頭暈眼花、神疲懶言、心悸氣短乏力、失眠納少、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可用八珍湯:當歸10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黨參2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陰虛陽亢頭暈,可見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多夢、手足心熱、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可用杞菊地黃丸。杞子12克,菊花12克,淮山15克,山萸肉6克,澤瀉12克,熟地1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 2.頭暈目眩、胸悶惡心、肢體沉重倦怠、舌苔白膩、脈象弦滑,屬痰濁中阻頭暈,是實證。治宜燥濕祛痰,健脾和胃,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8克,白術10克,天麻6克(先煎),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棗10克。加減調治。痰濁未清不宜進補。 頭暈一症,甚為常見,引起的原因較多,征候表現亦較復雜,醫生常需細致診察,建議病者諸君,還是到醫院請醫生診治為好。 營養不良、感冒、休息不好等原因都可以導致頭暈。如果嚴重就要去醫院看看了,做個腦電圖檢查一下。 頭暈
頭暈,很多人認為是小毛病,餓時會頭暈、經期前後會頭暈,蹲久了站起來會頭暈。間中頭暈,應無大礙。不過,如果長時間頭暈,就當小心,因為可能是重病的先兆。
感冒時,可能會附帶有頭暈的病徵,部分女性有時會將血虛與感冒混淆,因為兩者都有疲憊、頭暈、作悶徵狀。血虛的情況,容易在女性懷孕期間出現,貧血者亦經常有此問題。不過,要提醒各位,頭暈並非女性專利,大男人同樣有機會。當然,女性患頭暈的比例較高,確是事實。
西醫將原因不明的頭暈,歸類為耳水不平衡,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情況往往是因壓力太大、或睡眠長期不足,一時虛弱所致。其他不可不防的頭暈病因包括: 腦瘤:壓著腦神經,造成各種不明症狀
血壓高
肝風內動:患者經常自覺口乾口苦、燥熱萬分。遇有這情況切忌進補,否則愈補愈暈。
頸椎骨退化:由於長期姿勢或睡姿不良,造成頸椎增生、變形、退化,頸部肌肉扯緊,動脈供血受阻。這情況非藥物能治愈,必須由改善姿勢入手,加以推拿、針灸等治療。
愈補愈暈
很多人或會認為,頭暈皆因體虛引致,因而一覺得頭暈,就馬上進補。不過,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並非所有頭暈症狀都受得起補品,不少情況是愈補愈暈的,例如: 感冒:不論是風寒或風熱、畏冷還是發燒,暫時都不宜進補;
血壓高:不論是虛證或實證,都不宜進補,因為補品均會助長血壓上升。極度陰虛火旺者,更要遠離補品,因為補藥一方面會刺激血壓,同時助長陽火,吃了有弊無利。
肝風內動:患者體內盛熱,經常自覺口乾口苦、燥熱。 我曾有一名病人,20來歲,一個月內連暈數次,跌至頭腫面瘀,一次暈倒醒來,已身在醫院。家人有見及此,常常給他吃川芎、白芷魚頭湯,以及貓頭鷹天麻湯,誰知他愈吃愈暈。
我第一次見他,他雙眼滿布紅絲,嘴唇焦黑、面呈瘀紅色,感到頭部脹痛,一邊耳朵聽覺有困難。原來這小子一向不吃蔬果,只愛吃煎炸食物,致令情況如此惡劣。我給他的藥,非但不補,而是屬於極寒之藥,例如生地、麥冬、丹皮、燈芯花、淡竹葉、蓮芯、白芍、石決明、黃柏,主力清熱瀉火。因為此證屬於熱極生風,熱到頭脹、血管不流通。如果再給他吃補藥,肯定會出事。
止暈有方
有條止暈方,非常出名,就是川芎、白芷煮魚頭,以及貓頭鷹配天麻。
說是治暈方,但偏偏很多人越吃越暈,卻不明所然。其實,這兩條方本身並無問題,只是熱盛的人不宜吃,因為有熱在身,血管已呈脹大,再用藥催谷,只有更暈。
我用的止暈基本方萬變不離其宗:天麻、白芷、蒿本各三錢、川芎一錢,再因應病人不同需要配搭用藥- 血虛、低血壓型頭暈 配八珍湯(即歸頭、川芎、白芍、熟地、黨參、白術、雲苓、炙甘草),但只宜無熱在身者服用
腎虛陰虛、高血壓型頭暈 配以六味地黃(即山藥(准山)、雲苓、澤瀉、山萸、丹皮及熟地,為免過分燥熱,可改用生地)。
頸椎型頭暈 先治理頸椎毛病,再以基本方配牛大力、千斤拔、桑寄生、寬根籐等,舒筋活絡。 頭暈 大腦功能性障礙的一種表現。常見於發熱性疾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顱腦外傷綜合征、神經症、暈車、暈船、煙酒過量等。也見於貧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壓、藥物中毒、尿毒症、哮喘等。抑郁症早期常有頭暈。頭暈伴有平衡覺障礙或空間覺定向障礙時,患者感到外周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稱為眩暈。 常見的頭暈有以下幾種類型:①腦原性頭暈。見於腦動脈硬化(如基底動脈硬化)或頸椎骨關節病引起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或由此導致的一過性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也可有頂枕部頭痛、輕癱、言語障礙、情緒易激動等。常在體位轉變時出現或加重。病情發展緩慢。②心原性頭暈。可見於急性心原性腦供血不足綜合征,這是心髒停搏、陣發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心房纖顫、心室纖顫導致的急性腦缺血,表現頭暈、眼花、胃部不適、暈厥等。③血管抑制性頭暈。多見於體弱的年輕婦女。情緒緊張、疼痛、恐懼、出血、天氣悶熱、疲勞、空腹、失眠等均可促發。表現頭暈、眩暈、惡心、上腹部不適、面色蒼白、出冷汗等,此時血壓下降,脈搏微弱。④藥物中毒性頭暈。以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的中毒為多見。除頭暈外,還有眩暈和耳蝸神經損害所致的感音性耳聾。慢性鉛中毒除有頭暈外,還表現神經衰弱綜合征、體溫減低、食欲減退等。 功能性低血糖除引起頭暈外,還有心慌、虛弱等表現,在空腹或用力時可有震顫,有時出現抽搐、意識喪失等。情緒緊張或過度換氣時,由於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出現呼吸性鹼中毒,腦細胞缺氧,引起頭暈、乏力、面部和手足麻涼等,也可有恍惚感。 對頭暈患者應詳細了解病史,作全面的體格檢查,必要時應做聽力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眼底檢查,根據病情也可選做腦脊液檢查、頭顱或頸椎x射線攝影、心電圖、腦電圖及顱腦ct掃描等。對頭暈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根據不同的病因,可選用血管擴張藥、脫水藥、鎮靜藥、維生素b1維生素b12,藥物中毒者應立即停用該藥。
頭暈的感覺,如同一個人在原地急轉了幾圈之後,停止下來,會有一種四周景物在圍著自己旋轉的感覺。找不出原因的發暈,很可能有病理原因,要告訴醫生,提請醫生注意。 1、症狀:轉頭時或仰頭往上時發生頭暈的感覺。 可能:頸椎骨關節炎。 處理:醫生可能要做x線檢查,如診斷確實,醫生會給病人帶上一個頸圈,固定病人頭部,減少頭部活動。可能要數月才能恢復。病人可以吃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減輕不舒服的感覺。 2、症狀:頭暈時耳內聽到聲音,或頭暈時聽覺較平時差,有惡心、嘔吐感。 可能:耳病暈眩症,亦稱「美尼爾病」。 處理:美尼爾病是內耳半規管中液體太多所引起的,去看醫生,在診斷確實後,服用藥物(如利尿劑):減少病人半規管內水分,病人要少吃食鹽,服鎮靜劑、抗暈動病藥,減少暈眩。 3、症狀:身體失去平衡,有時伴有嘔吐症狀。 可能:內耳半規管受濾過性病毒感染發炎。 處理:去看醫生,診斷確實後用抗暈動病藥、鎮靜劑,減少病人暈眩感覺,病人要臥床休息。大約要兩三個星期才能恢復。 4、症狀:有過頭暈的感覺,並有下列症狀之一兩項以上:講話困難,四肢無力,身體某一部分有麻木或麻刺感,一只或兩只眼睛暫時有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見東西。 可能:很可能是「中風」。 處理:立即去看醫生或送醫院。中風是很嚴重的疾病,不可忽視。醫生可能要做ct檢查(計算機斷層掃瞄)幫助診斷,用藥減輕病狀,防止病情加重或再發。 5、症狀:有過頭暈的感覺,並有下列症狀之一兩項或全部:講話困難,四肢無力,身體某一部分有麻木或麻刺感,一只眼睛或兩只眼睛暫時有一部分或全部看不見東西。但是這些症狀出現過後又很快地全部消失了。 可能:暫時性的腦部血液供應不足,俗稱腦缺血。 處理: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要立即去看醫生。醫生可能安排做血管檢查、超聲波掃瞄,檢查腦缺血的 原因,然後才能對症治療。 頭暈,很多人認為是小毛病,餓時會頭暈、經期前後會頭暈,蹲久了站起來會頭暈。間中頭暈,應無大礙。不過,如果長時間頭暈,就當小心,因為可能是重病的先兆。 感冒時,可能會附帶有頭暈的病徵,部分女性有時會將血虛與感冒混淆,因為兩者都有疲憊、頭暈、作悶徵狀。血虛的情況,容易在女性懷孕期間出現,貧血者亦經常有此問題。不過,要提醒各位,頭暈並非女性專利,大男人同樣有機會。當然,女性患頭暈的比例較高,確是事實。 西醫將原因不明的頭暈,歸類為耳水不平衡,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情況往往是因壓力太大、或睡眠長期不足,一時虛弱所致。其他不可不防的頭暈病因包括: 腦瘤:壓著腦神經,造成各種不明症狀 血壓高 肝風內動:患者經常自覺口乾口苦、燥熱萬分。遇有這情況切忌[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