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為何睡前縮腿 孩子不肯上學的情況,若發生在開學初期,那是很正常的現象,主要是孩子還未能適應離開母親的懷抱,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所以許多幼兒園在開學之初,每天只上課1、2小時,甚至可讓家長陪同上課。一般來說,不出一個星期,孩子已可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有些較“外向”的孩子,可能只須一天時間,已經很享受幼兒園的群體生活了。
至於開學了一段日子,孩子突然不願意去了,則有以下原因:
*孩子追不上學習進度
現時的幼兒園課程,內容也頗為艱深,有些較為“慢熱”的孩子未必追得上;特別是有些健康較差的,有時身體不舒服,父母便任由孩子不去上課,缺席得多了,更加追不上進度,於是對返園更加抗拒了。因此,父母要經常關注著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免他落後於人,而產生消極的情緒。
*與同伴相處有問題
有些孩子,由於性格內向或其他原因,在園內未能與其他同伴融洽相處,甚至受到“排擠”,便會感到悶悶不樂。這種情緒若不能得到輔導,便會產生討厭返園的念頭。
因此,您若見孩子突然間很抗拒返園,便要與教師接觸,探求原因,或者與孩子談談,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以便及時幫助孩子。
*長假期後不願返園
這是最常見的情況,有時,幼兒園放完一個長假(少則3、4天,多則一、兩個星期),許多孩子都不願意返園,因為在假期中,家長可能會安排了許多活動,又或帶孩子去外地旅游,孩子玩到心都野了,自然不願意上學,受規律生活的約束。
此外,在假期中,家長或者會容許孩子晚晚遲睡,第二天早上自然不願早起床,到假期結束後,要孩子一早起床去上學,當然會感到分外辛苦。
因此,每次放長假期時,家長都要留意,不要安排太密的活動,以免孩子玩得太瘋。而在假期臨結束前的一、兩日,最好不要出外游玩,盡量留在家中休息。同時,要孩子早點上床睡覺,使他恢復返園時的規律生活。這樣,孩子在放完長假後,也不會抗拒返園了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由小牛津文教發展中心提供 孩子常常害怕失敗,害怕接觸陌生的事物。如果父母平日能常常鼓勵孩子在可行且安全的范圍內去探索,把學習當成一種探險,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好奇的天性,培養勇氣和信心,將來上幼兒園時,也就能因為過去這些成功的經驗而愉快的接收和適應環境了。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父母可以設法給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備:
鼓勵孩子,讓他有機會在事前隊他將要去的地方多做一些了解。如果孩子問:"老師會不會帶我去上廁所?"、"小朋友會不會和我玩?"回答他,讓他放心。
讓孩子期待與老師見面,相信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他的人。例如,常常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媽媽知道的,老師也知道;你要做什麼,老師都可以幫助你,所以你都要告訴老師。"
不要隨便批評幼兒園或老師,以免讓孩子覺得學校是不重要的,可以隨便找借口不去上學。家長應該尊重老師的專業知識,如果老師的做法與家裡的管教原則有出入時,可以和老師約談,謀求改善。
另外,下面的應該對你也有幫助
提問:guest
回答:陳福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guest:我的孩子3歲上幼兒園3天了,每天都很傷心,對他講了很多道理,但他的回答只有一個“我不去幼兒園”,請問:我該怎麼辦?
陳福國:你能否和孩子交流一下,試問他為什麼怕到幼兒園去?
guest:他說幼兒園沒有媽媽。
陳福國:你跟他說你現在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所以就應該去幼兒園接受教育,媽媽需要上班不可能整天陪著你,但是媽媽在回家的時候會陪你。
guest:我也這麼說,可是他說寶寶沒長大,我說你過生日時點了3根蠟燭,可他還是不停的哭,我想問問有沒有更好幫他度過這一時期的辦法?(她還不能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陳福國:這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過的適應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推縮,我們需要做到的是:1、有效的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2、鼓勵孩子用最短的時間去適應新環境。 別著急!現在的孩子家長看著驕!您想一想那是一個對他一個陌生的環境 肯定要適應一段時間得哭幾天別說一個小孩就是大人對一個陌生的環境還要適應一段時間呢!所以你得放下他讓他哭幾天!進入學校叫小朋友跟孩子一起玩就不會了!有些孩子一開始是這樣的。 你要慢慢疏導他,使他知道去幼兒園的好處。 一定要鼓勵他多和別的孩子在一起。 我兒子當初也這樣,頭兩天情緒很好,第三天就開始晚上回家哭鬧,開始一哭一兩個小時,弄得我情緒也很低落。小孩上幼兒園,不僅是幼兒一關,也是媽媽一關。難關總會過去的。 我覺得首先做媽媽的態度要堅決,“無論如何幼兒園是一定要上的”,小孩喜歡上幼稚園不會多,家裡的關注度、舒適度肯定要比幼兒園好。但是一定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我兒子試探了多次,明白後才不哭鬧。 第二在班上找個好朋友給他,兩個人一起彼此熟悉,會感覺好很多。 多詢問老師,是否在園中受挫折,不要把小孩放在一個同學年齡都比他大的班上,即使他在智力方面比他們都棒。 講故事給他聽,樹立個偶像給他,告訴他必須經過一些過程,他才能做到和他一樣。 放學不立即回家,在幼兒園和他多玩耍一會,鼓勵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和老師熟絡起來。 我同樣經歷過這個時刻,至今仍猶心疼,但堅持就會勝利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這樣,別擔心一定會適應的,這就是個階段。你想大人換個環境還要適應呢,何況一個小孩子!他哭也要堅持去送他,而且以後還會出現被老師批評了、小朋友吵架了等各種情況他還是會用哭來表示不願意的情趣,這時候也要堅持大人的原則,一定去。我們花錢送他上學是去長本事的,只能幫他盡快適應不能心軟呀!要多問問他幼兒園的有趣事,不要對他說的不好的事表示贊同。 這是嬰兒最舒適的態勢,沒事的第一節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
近20年來,世界各國的平均身高每10年增長1厘米。人類的身材出現了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趨勢。據記載:美國在200多年以前,全國的平均身高為170厘米,現已達到180厘米,增長了10厘米;近30年來,日本14歲的少年平均身高增加了8.2厘米;瑞典從1851年到1931年的80年中,新兵的身高從166.6厘米增加到174.1厘米,增加了7.5厘米;原蘇聯對18世紀軍人的骨骼進行測量,發現在過去250年中,士兵的平均身高增加了20厘米。我國近20年裡,18~25歲的城市青年,男子平均身高增加了2.3厘米、女子增加了2.15厘米。
一、測量身高 1、測量身高的好處 人們普遍認為體重變化快,因而常用體重的增減作為評定健康的客觀標准。其實,用身高增長來評定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疲勞程度其准確性也不亞於體重。 兒童青少年時期,每年測量1~2次(最好每季度測量一次)身高是及時掌握生長發育狀況的重要手段之一。身高增長正常,說明生長發育良好;身高增長緩慢、基本不長、甚至停止增長就要分析原因,並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針對性補救。 中老年人經常測量身高,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評定衰老程度。身高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正常人以20~30歲為最高峰,從40歲開始,年齡每增加10歲,身高就降低1~2厘米。男性老年人的身高平均要降低2.25\\%,女性平均要降低2.5%。國外有人報告說,從40歲到90歲,人體身高可下降7~9厘米,甚至出現明顯的駝背。人體這一生理變化,俗稱“老縮”。 一日之內的身高變化還是評定生理負荷大小和疲勞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個體而言,早晨起床時最高,晚上睡覺前最矮。身高的這種變化與職業特征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些肩擔、背扛的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尤其是舉重運動員,一日之內的身高變化更為明顯,早晨起床時要比晚上睡覺前高出2~5厘米。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脊柱椎間盤被壓縮。椎間盤是軟骨組織,中間有帶彈性的髓核具有緩沖作用,使脊柱有一定的伸展活動能力。由於脊柱承受負荷致使椎間的軟骨彈性暫時“減弱”而使脊柱縮短。二是維持人體脊柱正常生理彎曲的頸、背、胸部的肌肉一天承受負荷而逐漸疲勞,脊柱的支撐力減小,彎曲度增大,隨之身高亦相應降低。脊柱這一生理增減,僅是一日之內的變化,經過一夜睡眠,肌肉得到充分休息,疲勞消除後,身高也隨之恢復。 2、測量身高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赤腳,“立正”姿勢站在身高計的底板上,腳跟、骶骨部及兩肩胛間緊靠身高計的立柱上。測量者站在被測量人的左右均可,將其頭部調整到耳屏上緣與眼眶下緣的最低點齊平,再移動身高計的水平板至被測量人的頭頂,使其松緊度適當,即可測量出身高。 2)測量要求:每次測量身高均應赤腳,並在同一時間(早晨更准確),用同一身高計,身體姿勢前後應一致,身高計應放在地面平坦並靠牆根處。每次測量身高最好連續測兩次,間隔30秒。兩次測量的結果應大致相同。身高計的誤差不得超過0.5厘米。 3、測量上身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坐在身高坐高計的坐板上,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坐時頭正直,眼平視,軀干挺直,兩腿並攏,大小腿間保持90度的夾角,兩腳踏在地面或身高計的墊板上,兩臂自然垂於體側。測量者的站位與操作同測身高。 2)測量要求:被測量人頭的枕部、兩肩胛間的脊部和骶部三點應貼在身高計的立柱上。其余與測身高相同。 4、測量下肢長度的方法和要求 1)測量方法:被測量者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在平坦的地面上。測量左下肢股骨大轉子上緣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即是下肢的長度。 2)測量要求:測量人一定要摸准被測量者大轉子骨上緣的部位。觸摸時,先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貼在被測量人大轉子骨的部位,讓被測量者屈膝抬起大腿,再直腿前後擺動幾次,測量人就能准確地判斷大轉子骨(股骨上端隨動作轉動處)的上緣位置。測量的鋼卷尺誤差不得超過0.2厘米。 普通家庭沒有身高計可用小卷尺拉直固定在門上,用書代替身高計的水平板,按操作方法測量,同樣可以准確地測出身高。 前面已經講到,身高取決於遺傳和後天環境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中,遺傳雖然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後天環境因素,特別是長高的兩個關鍵時期內,保證充足而又平衡的營養和經常性的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也不可低估。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身材高大些,某些女青年找對象也特別注重男子的身高。曾幾何時,社會上就流傳著把中等身材的男青年比喻成幾等“殘廢”的笑話。擇偶片面強調身高實屬欠妥。人高有優越性,矮個也有其優勢。將高與矮這兩個群體相比,矮個兒比高個兒更聰明、伶俐,更健康長壽。我國醫學專家對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省區調查發現,90歲以上老人的身高多在128~158厘米之間,體重40千克左右。美國學者馬勞斯以身高173厘米為界,調查了美國各界名人和運動員,結果有11%的矮個兒比高個兒多活9歲。750名男性中,活過90歲的15人裡矮個兒有13人。活過90歲且有成就的9位名人中矮個兒占8人。230厘米以上的巨人平均只活了39.8歲。美國歷屆總統矮個子平均活80.2歲,高個子平均只活了66.6歲。 人類身高一代更比一代高的趨勢還將持續。以我國為例,目前我國男性平均身高170.3厘米、女性159厘米。據預測,一百年後,我國男性平均身高將超過183厘米、女性超過169厘米。為此,有的科學[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