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症危險嗎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嚴重細菌感染性疾病,是由於細菌侵入血循環,並在血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如能及早進行積極的抗感染治療是可以治愈的。
患敗血症的新生兒可表現為原有的黃疸加重,體溫不穩定多數發熱,但有時體溫正常或不升高。常有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有的煩躁或嗜睡、哭鬧不安、甚至驚厥。早產兒可表現出面色發灰、全身虛弱、吸吮無力、哭聲低微,對各種刺激都呈反應低下狀態。
新生兒易患敗血症主要有以下原因:
1、新生兒的皮膚、粘膜薄嫩,容易破損;未愈合的臍部是細菌入侵的門戶;更主要的是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受局限,當細菌從皮膚、粘膜進入血液循環後,極易向全身擴散而致敗血症。
2、媽媽懷孕期間患感染性疾病時,某些細菌及其毒素,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這種情況新生兒多於出生後48小時內發病。
3、胎兒娩出時,由於母體羊膜早破、羊水污染、產程延長、助產過程消毒不嚴等,均可增加感染機會,而致新生兒敗血症。
4、新生兒反應能力低下,當有某些局部感染時,未被及時發現,如:臍炎、口腔炎、皮膚小膿疱、膿頭痱子、眼睑炎等,均可成為病灶,如不及時治療,則可發展為敗血症。
預防新生兒敗血症要注意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孕婦感染,以防胎兒在宮內感染;在分娩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產房環境、搶救設備、復蘇器械等要嚴格消毒;對早期破水、產程太長、宮內窒息的新生兒,出生後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做新生兒護理工作,應特別注意保護好皮膚、粘膜、臍部免受感染或損傷,並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在護理新生兒時,要細心觀察吃、睡、動等方面有無異常表現,盡可能及早發現輕微的感染病兆,及時處理,以免感染擴散。
治療: (一)病因治療及病灶清除: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見表2-4)。如g+菌選用青霉素類,產酶菌株選用新青霉素類或第一代頭孢菌素、林可霉素等;g―菌選用氨苄青霉素、核糖霉素或第2、3代頭孢菌素。在病菌不明確時可選用抗菌譜較寬的藥物。重症感染可聯合用藥,但應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亂及二重感染。為盡快達到有效血藥濃度應采用靜脈途徑給藥。療程視血培養結果、療效、有無並症而異,一般7-14天,有並發症者應治療3周以上。局部有臍炎、皮膚化膿灶、口腔粘膜潰爛等應作相應處理,切斷感染源。
(二)免疫治療:可直接補充新生兒血中的各種免疫因子及抗體,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疾病恢復。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輸入新鮮全血或血漿,換血療法,粒細胞輸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療等。
(三)補充營養維持體液平衡:應保證熱卡供應,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代謝紊亂。
(四)對症治療:采用物理方法使患兒保持正常體溫。發绀時可吸氧。有循環障礙者應補充血容量並用血管活性藥物。煩躁、驚厥可用鎮靜止驚藥。有腦水腫時應用脫水劑。 新生兒敗血症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使病情加重、凶險。但新生兒患敗血症時,臨床症狀不典型,特別是早期因症狀無特異性而易被忽視,要早期發現敗血症,就需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表現。新生兒敗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性疾病。敗血症的含義是致病性細菌侵入血循環並在血液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由於新生兒期免疫功能尚不成熟,體內的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細菌容易在全身擴散,當細菌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時,則可引起化膿性腦膜炎,使病情加重、凶險。但新生兒患敗血症時,臨床症狀不像較大兒童有典型表現,一些敗血症的特征表現不出來,特別是早期因症狀無特異性而易被家長忽視,沒有及時送醫院,被延誤治療;即使早期到醫院就診,由於敗血症的明確診斷要抽血做血培養,所需時間較長,早期的非特異性表現使醫生的診斷也較為困難。因此,早期識別新生兒敗血症的危險症狀和體征對於讓孩子能及時就診及得到診治十分重要。
盡管新生兒敗血症的表現缺乏特異性,但它們是新生兒的一些異常表現,要早期發現敗血症,就需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表現,我們將新生兒敗血症的危險症狀歸納為“三少”、“二不”、“一低下”。
“三少”即少吃、少哭、少動。少吃是指新生兒吃奶明顯減少或吸吮無力。母親發現孩子吃奶不像以前吃奶那麼迫切、那麼有力,吃奶時間不足以前的一半時間長,吃牛奶的孩子吃奶量比平時減少了一半以上。少哭是指新生兒哭的次數減少或哭聲低微。正常新生兒在尿濕後、饑餓時等不適情況下都會哭鬧,而且哭聲響亮。而敗血症的孩子常不哭鬧,或只哭幾聲就不哭了,而且哭聲低微。有人把它形容為“貓叫”的低微哭聲。少動是指新生兒四肢活動減少,或全身軟弱。正常新生兒屈肌張力高,表現為四肢屈曲,你將手指放在他的手心,他會緊緊抓住你的手指,而且四肢能自主出現活動。敗血症的孩子四肢及全身軟弱,你將他的上肢抬起後放下,他的上肢不是表現為屈曲明顯的反應,而是會掉落下來,也不會抓緊你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動。
“二不”即體溫不升及體重不增。體溫不升是指新生兒測體溫時在35。5℃以下。平時小兒手足溫暖,敗血症時小兒手足發冷。體重不增是指新生兒出生後因敗血症使體重沒有正常增長。正常新生兒出生後有生理性體重下降,但下降的時間在生後3-4天最明顯,下降的幅度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以後逐漸恢復,在生後7-10天恢復到出生體重,以後小兒每天體重增加約50克,滿月時體重增長在750克以上。而敗血症的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正常范圍,在體重增長期體重不增加。
“一低下”即反應能力低下,或精神萎靡。正常新生兒在受到刺激時可做出適當反應,如微笑、注視、驚醒等,而敗血症的小兒則表現為反應能力低下,昏昏欲睡,精神差。
除以上危險症狀外,新生兒敗血症可出現危險體征——黃疸。黃疸的特點是在正常生理性黃疸應該逐步消退時反而加劇,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新生兒敗血症並發黃疸是一個常見表現,甚至可能是唯一表現。因此當出現上述情況時應懷疑敗血症存在的可能。
此外,敗血症的小兒可有局部感染灶,如皮膚膿疱瘡或疖腫,或臍部有膿性分泌物等,敗血症的致病菌正是從這些病灶進入血液的。有這些感染病灶容易引起父母的注意,也有助於敗血症的診斷。但有許多新生兒敗血症沒有感染病灶,如羊膜早破、羊水污染,細菌經血或羊水感染胎兒;出生時由於產程延長使新生兒在產道受到感染等。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小兒挑“馬牙”、割“螳螂嘴”,使口腔黏膜損傷,致病菌從損傷處侵入血液引起敗血症。
因此,新生兒敗血症的預防要重視孕期保健,實行住院分娩,掌握科學育兒知識,做到防患於未然。 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septicemia)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時還在本內產生遷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兒期很重要的疾病,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菌血症(bacterimia)指細菌侵入人體循環後迅速被清除,無毒血症,不發生任何症狀。 [編輯本段]診斷 1.病史凡有以下危險因素均要考慮細菌感染的可能:①羊膜早破大於12~24h;②母孕後期有發熱和絨毛膜炎病史;③出生時apgar評分低並有搶救史;④早產、雙胎。 院內感染易發生於下列情況:①新生兒監護病區(nicu)治療的患兒;②有入侵式治療的患兒如氣管插管、臍靜脈插管等;③住院天數長;④接受手術治療的患兒;⑤病房擁擠;⑥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等。 2.臨床表現新生兒常表現為非特異性的症狀。 (1)呼吸窘迫為最常見,在敗血症嬰兒中占90%,嚴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輕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對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暫停、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氣。 (2)心率增快和周圍循環灌注差,青紫。 (3)低血壓。 (4)酸中毒(代謝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體溫不穩定:10%~30%的新生兒可有發熱和體溫不升。 (6)胃腸道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脹、納差。 (7)活動減弱或嗜睡、煩躁不安、呻吟。 (8)抽痙。 (9)瘀斑或瘀點。 (10)其他如黃疸、肝脾腫大等。 3.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血白細胞計數<5×109/l,未成熟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0.2提示有細菌感染。 (2)血小板計數血小板計數<100×109/l提示新生兒敗血症的可能。 (3)急相蛋白①c-反應蛋白>15μg/ml提示有細菌感染,②esr>15mm/h。 (4)血培養檢查血培養陽性可確立病因診斷,疑有感染的患兒均需在入院後用抗菌素前取周圍血做培養,並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如患兒用過作用於細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可用高滲培養基作l型細菌培養,懷疑有厭氧菌感染時,可作厭氧菌培養。 (5)其他部位培養臍部、尿液、大便或其他局部感染灶的培養。 (6)放射學的檢查胸部x線檢查在有呼吸系統症狀的患兒均應進行。 (7)病原菌抗原檢測如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方法。 [編輯本段]治療措施 1.抗生素新生兒敗血症在未獲得血培養結果之前即要選用抗生素治療,以後根據血培養結果及細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通常聯合應用一種青霉素類和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作為初選藥物。因為這二種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較廣泛的抗菌譜並能產生協同作用。在嚴重感染的病例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青霉素類聯合應用。 (1)大腸桿菌敗血症一般認為脂膜早破,產程延長,產時感染以及生後3d內發病的以大腸桿菌感染為主,可選用氨苄青霉素加用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為新生兒期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不僅對球菌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對新生兒感染常見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劑量:日齡≤7d,用50mg/(kg·d)分2次靜脈滴注;日齡>7d,用75mg/(kg·d),分三次靜脈給藥。慶大霉素劑量:<1500g:3mg/(kg·d),1dl次,1500~2500g,3mg/(kg·d)分為12hl次,>2500g:5mg/(kg·d)分為每8hl次。由於慶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時應作血藥濃度的監測。因大腸桿菌各菌株的藥敏差別較大,應以藥敏試驗結合臨床選用抗生素。對上述抗生素耐藥或臨床療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各種革蘭陰性和陽性需氧菌所致的敗血症療效滿意。尤其是對革蘭陰性細菌,療效更為突出,有效率達84%~97%。如頭孢氨噻肟和頭孢三嗪除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外,還能透過有炎症的血腦屏障。上述二種頭孢菌素的劑量:頭孢氨噻肟:日齡:<7d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7d:150mg/(kg·d)分3次靜脈給藥。頭孢三嗪:50mg/(kg·d)分1~2次靜脈應用。治療的療程為2~3周左右。 (2)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新生兒皮膚、粘膜有化膿性感染,以及醫院出生且住院較長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為主。治療可選用青霉素,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多數對青霉素耐藥,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鄰氯青霉素、雙氯青霉素,或用萬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上述3種耐酶青霉素的劑量:<2000g:日齡為0~7d,50mg/(kg·d)分2次應用,>7d100mg/(kg·d)分3次應用;>2000g:日齡為0~7d,75mg/(kg·d)分3次應用,>7d150mg/(kg·d)分4次應用,均用靜脈途徑。萬古霉素的劑量:孕37周以下早產兒每次15mg/kg每12hl次,足月兒每次10~15mg/kg,每8hl次均靜脈應用。療程為7~10d。亦可用第二代[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