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吃手,是生病了嗎? 怎樣看待孩子“吃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3:01 湖南在線--大眾衛生報 小寶寶出身後,都不同程度的有一個習慣,就是“吃手”,對這一現象,媽媽們意見不一。有的媽媽說:“俗話說‘小孩手上三斤蜜’!非得都吃完了才不吃手。”有的媽媽說“那是老觀點了,不科學,吃手多髒啊,會拉肚子的!”“是啊,要趕緊糾正了,你看俊俊已經4歲了,還在吃手,現在都長出龅牙了……”到底誰對呢?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對於2~3個月的寶寶來說,吃手標志著寶寶的心理發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家長應該為他高興才對呢!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吃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2~3個月寶寶正處於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家長若能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總之,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寶寶不會養成吃手的習慣,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設法阻止。
雖然吃手是孩子的學習行為,但當孩子吃手時,家長還是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要注意孩子的手與玩具的衛生。家長要勤為孩子洗手,把玩具進行消毒處理,使孩子吃得“衛生”,避免傳染病;防止異物傷害孩子。孩子能夠到的地方,不要放鈕扣、豆子等可能放入口中引起氣管或食管異物的小物品,玩具等也要無銳角、邊,否則會傷害孩子;注意“孤獨”引起的吃手行為。有時家長忽視與嬰兒的交流,孩子會由於缺少愛撫,以吃手的方式自我慰藉,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表明孩子感到孤獨,需要與大人交流,應引起家長的注意。
孩子到了3~4歲還吸吮手指,則是一種倒退的行為表現。當孩子焦慮和緊張時便會倒退回嬰兒時期,用吸吮來滿足口腔的欲望,以減少其內心的憂慮。在這背後往往隱藏著許多潛在的原因:孩子的身體問題是孩子體內缺少微量元素,象鋅、鐵等;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孩子心理不健康,表現為壓抑、焦慮、強制、逆反等;孩子感覺無聊時也會吃手指;孩子的好奇心養成吃手的嗜好。對於已有這種不良習慣的孩子,家長在家裡要注意用適當的方法對孩子進行糾正:首先要帶孩子進行微量元素檢查,若是因缺少微量元素引起就要及時補鐵鋅類微量元素;請心理醫生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毛病,若有問題的話,就要進行心理治療;對吃手的孩子不能采取強硬措施,任何形式的打罵或懲罰都無效,且帶來副作用。要以鼓勵的方式來促進孩子改掉壞習慣;口頭表揚:當發現孩子吃手時,你要提醒他,“好孩子是不吃手的。”他若把手放下不吃,就要表揚他;物質獎勵:當孩子在大人的提醒下不吃手,最好的促進作用是以物質刺激來鼓勵他要除掉壞習慣的勇氣,一般來說,這種方式比較奏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吃手的時候,以某種特別引人注目的事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的心思想著另一有趣的事,而停止吃手;要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象畫畫、寫字、彈琴、下棋、做游戲和其他體育活動等。讓孩子把精力投入到這些有趣的活動中,而將吃手的嗜好逐漸淡忘。
吃手會影響孩子的齒型發育?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3歲之前,寶寶正處於乳牙的初步發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吃手行為,還不至於對寶寶日後的齒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有第二次的長牙機會,即便乳牙長得參差不齊,只要長恆齒時多加注意,還是有機會長出一口漂亮的恆齒來的。但是,乳牙若發育不良,還是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後遺症,所以,父母最好能讓寶寶在3歲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確保日後的牙齒健康。3~4歲是寶寶牙床發育的關鍵期,吮吸手指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恆齒前傾。因此,如果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恆齒的齒型缺陷,父母除了用各種方法來協助寶寶改掉惡習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識地為寶寶做牙齒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寶寶吃手時手指的反方向,做緩慢的按壓動作,並注意確保成人的手部清潔。
最後讓我們來做個測試,針對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這種危險和傾向: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害怕父母減少對他的愛;父母之間的感情出現不和諧的表現;家中發生了較大的變故,例如父母離異、親人去世;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父母對孩子吸吮手指過於緊張,過於誇大;孩子初入幼兒園等陌生環境;與孩子同齡的小伙伴比較少;在幼兒園或者在家受到了不該得到的批評或委屈;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長期與父母不見面。如果上述10條中有超過一半的現象,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更為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盡快糾正寶寶的“吮指癖”。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兒童愛咬手指,其主要原因是一種心理行為異常的反映,是內心緊張情緒的宣洩,是孩子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表露.其原因主要有:1,家長對孩子的衛生和健康關心不夠;2,父母關系緊張,家庭不和,造成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和壓抑,導致情緒緊張;3,孩子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缺乏家庭的溫暖感;4,長期的學習壓力,使孩子無法減輕心理的負擔,加上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壓力增大.
身體方面的問題:如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心理方面的問題:吃手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如壓抑,焦慮,強迫.建議家長首先要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若缺少微量元素就要及時補充.如果是因為家庭矛盾帶給孩子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問題,就需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解除他們的壓力.
要改變孩子咬手指的行為,一是預防,要多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交流溝通,指導孩子讀書學習;一旦發現孩子有咬手指的行為,要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二是對有咬手指習慣的孩子不要呵斥打罵,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多帶孩子進行有益的戶外活動,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從而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使孩子身心都能健康的發展.
咬手指需要去進行矯正. 首先要消除造成小兒緊張的一切因素是預防和育治療的關鍵。父母對患兒以鼓勵為主耐心說服教育,調動患兒克服不良習慣的積極性。多讓小兒參加娛樂活動,轉移其注意力。當孩子出現吃手時,家長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講故事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經常吃手。繁出現可到醫院進行矯正,行為矯治療法如強化濟、消退法、厭惡法等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由醫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設計出行為治療方案,由家長協助實施,同時給予支持性心理療法。行為療法的效果取決於醫生、家長和患兒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並要持之以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