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啼咋回事 才能對症下藥。請參考一下“兒童失眠與睡眠不寧”一文。 小兒夜啼,一般都是有什麼事了。留心一下,是不是尿濕了,是不是餓了~
還真的這種方法,但不是干茶~~~~~~~~~~~
【組成】陳茶葉(愈陳愈佳)適量。 【用法】口中嚼爛,捏成小餅,敷小兒臍上,外用棉花蓋上扎好,十多分鐘後可望停止。 【主治】小兒夜啼。
方5
【組成】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陳細茶適量。 【用法】前2味研末,陳細茶嚼爛與之混合,加水少許捏成小餅,敷於臍中,包扎固定,每晚換藥1次。 【主治】小兒夜啼。 嬰兒夜間啼哭,民間俗稱“夜哭郎”,很多家長被搞得心煩意亂, 精疲力盡。小兒夜啼主要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生理性 夜啼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睡眠的黑白顛倒。小兒如果白天睡得過多,夜 裡就很精神,不願意再睡,無人理睬就會哭鬧不停,出現日夜顛倒。 其他原因如小兒饑餓、口渴、冷、熱、尿布濕了、衣著不適、周圍環 境嘈雜也會引起孩子夜啼。生理性夜啼的特點是哭聲響亮,哭鬧間歇 時精神狀態和面色均正常,食欲良好,吸吮有力,發育正常,無發燒 等。只要家長滿足了嬰兒的需求,或解除了不良刺激後,哭鬧即止, 孩子便會安然入睡。 病理性夜啼多是由於孩子患有某些疾病,引起孩子不舒適或痛苦。 其哭鬧特點為突然啼哭,哭聲劇烈、尖銳或嘶啞,呈驚恐狀,四肢屈 曲,兩手握拳,哭鬧不休,雖然抱起或喂奶仍無濟於事。有的孩子伴 有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吸吮無力或不吃奶。引起小兒夜 啼的常見疾病有: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小兒耳痛,發燒可使小兒哭鬧 不止;寄生蟲病,如蛲蟲病使肛門瘙癢,難以安睡;皮膚濕疹,也使 身體不適而啼哭;佝偻病,因缺鈣而出現哭鬧、多汗、易驚等症;腹 痛,如腸套疊出現哭鬧不安、面色蒼白、嘔吐等;機體的某些過敏反 應,如荨麻疹,引起皮膚瘙癢而夜啼。總之,引起小兒夜啼的原因很 多。當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慌亂,而應仔細觀察,找出原 因,進行相應的處理,必要時要及時送醫院檢查治療。 夜啼多見於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小嬰兒,患病的小兒以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為特征。新生兒及嬰兒常以啼哭表達要求或痛苦,饑餓、驚恐、尿布潮濕、衣被過冷或過熱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時若喂以乳食、安撫親昵、更換潮濕尿布、調整衣被厚薄後,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屬病態。小兒夜啼是指小兒白天如常,入夜則經常啼哭不眠。患此症後,持續時間少則數日,多則經月。本病多見於半歲以內的嬰幼兒。啼哭是嬰兒一種本能性反應,因為在嬰兒時期尚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哭”就是表達要求或痛苦的一種方式。如饑餓、口渴、衣著過冷或過熱、尿布潮濕、臀部腋下皮膚糜爛、濕疹作癢,或蟲咬等原因,或養成愛抱的習慣,均可引起患兒哭鬧。這種哭鬧是正常的本能性反映。有些疾病,如佝偻病、蟲病、外科疾病等也可引起嬰兒啼哭,均不在本節討論范圍。預防除加強日常護理外,飲食應以乳類、粥食為主。這裡主要指小嬰兒夜間不明原因的反復啼哭,由於傷乳、發熱或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啼哭,則不屬本證范圍。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病。(1)脾胃虛寒,症見小兒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喜伏臥,腹部發涼,彎腰蜷腿哭鬧,不思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緩,指紋淡紅。治宜溫中健脾。(2)心熱受驚,症見小兒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鼻出氣熱,夜寐不安,一驚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安神。(3)驚駭恐懼,症見夜間啼哭,面紅或泛青,心神不寧,驚惕不安,睡中易醒,夢中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緊偎母懷,脈象唇舌多無異常變化。治宜鎮驚安神。(4)乳食積滯,症見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膩,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主要症狀]小兒主要症狀就是一到夜間就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按中醫辨證,啼哭時哭聲低弱,時哭時止,睡喜蜷曲,腹部脹滿,喜溫熨摩按,四肢欠溫,吮乳無力,胃納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紅,是脾寒氣滯證。如果啼哭時哭聲比較響亮,見燈光更甚,哭時面赤唇紅,煩躁不寧,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是心經積熱證。見患兒時作驚惕,緊偎母懷,面色乍青乍白,哭聲時高時低,時急時緩,是驚恐傷神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