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我的寶寶兩個月,臉上長了濕疹,能用什麼藥?正文

我的寶寶兩個月,臉上長了濕疹,能用什麼藥?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的寶寶兩個月,臉上長了濕疹,能用什麼藥?
 
.1嬰兒濕疹是什麼?
嬰兒濕疹俗稱“胎毒”或“奶癬”,是發生於哺乳期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炎症性病變。本病好發於2~3個月嬰兒的面頰、眉間、額部及頭皮。嚴重時可累及軀干和四肢。初起為對稱分布之紅斑,紅斑表面逐漸出現丘疹、丘疱疹。由於搔抓、摩擦、表皮破損,出現滲液糜爛。干涸後形成結痂。自覺瘙癢。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疱或膿痂,可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及發熱等全身症狀。病因可能是過敏體質引起,尚不明朗。
1.2嬰兒濕疹需不需要治療?
有些人認為嬰兒濕疹會隨著年齡增長自愈的,因此不需要治療,這種想法對於濕疹不太嚴重的患兒(如就臉蛋上發了一些紅色丘疹並且沒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可能適用,但對於全身性的或表皮破損甚至出現滲液糜爛的患兒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切不可聽信什麼用母乳擦拭在濕疹上或用一般治療“癬”的藥膏隨意的塗在患處。
王愛民等[1]調查表明,瘙癢及搔抓、情緒改變及晚上入睡困難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最主要的3個方面,而這3個方面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相互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將會進一步下降。所以,認為加大對嬰兒濕疹防治的衛生資源投入;對患兒進行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盡快控制病情;以避免使患兒病情加重和復發是很有必要的。
2嬰兒濕疹病因的探究
2.1嬰兒濕疹發病率
嬰兒濕疹是嬰兒期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有關該病的發病率報道不多,且各地調查結果差別較大:王林迎等[2]報告2000年4~8月間沂蒙山區1歲內嬰兒濕疹患病率26.69%,主要集中在6個月以內;男女發生率間無顯著差異;農村患病率顯著高於城鎮,城鎮與農村的中、重度濕疹患病率間均無顯著差異;人工喂養組濕疹患病率顯著高於母乳喂養組及混合喂養組,伴發系統疾病的患兒濕疹患病率為35.20%,與正常嬰兒濕疹患病率(22%)相比較有顯著差異;其中中、重度濕疹患兒中,有過敏性疾病家庭史29例(18.59%),因用藥不當致皮損加重76例(占48.41%)。因此認為,提倡純母乳喂養,加強嬰兒衛生保健,對患兒及時正確地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是預防和減少發病的關鍵。
宋紅潮等[3]統計廣西地區發病率為13.3%,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以小嬰兒多發,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者占89.25%,其中75.27%首發於42天內,而>6個月至1歲發病者僅為3.76%。該病症狀多較輕,皮疹分布以顏面部為主,常見紅斑丘疹型。83.34%的患兒病程在6個月內,表明嬰兒濕疹多數在嬰兒期痊愈;僅1.61%延續達1年以上。
2.2嬰兒濕疹與家族過敏史的關系
宋紅潮等[3]研究發現父母有過敏史的嬰兒患濕疹是無過敏史的8~10倍,母親的影響比父親稍大,有122例患兒單親或雙親有各種過敏史,占65.59%,遺傳過敏素質是嬰兒濕疹的主要發病因素,但仍有34.41%患兒父母無過敏史。
俞雪梅等[4]研究發現過敏家族史陽性的嬰兒,濕疹和荨麻疹的發生率與家族史陰性的嬰兒相比無差異性,說明過敏家族史與嬰兒濕疹和荨麻疹的發生無關。但當過敏家族史分為父親過敏史、母親過敏史、雙親過敏史三組來分析時,對嬰兒過敏類型的影響三組間有顯著性差異。母親有過敏史的、發生過敏的21例嬰兒中,95.2%(20/21)是濕疹;而父親有過敏史的、發生過敏的19例嬰兒中,僅有52.6%(10/19),兩者有顯著性差異。兩組荨麻疹的發生率則相反,分別為9.5%(2/21)、52.6%(10/19),兩者間有顯著性差異。因此,母親有過敏史的嬰兒,以發生嬰兒濕疹為主;父親有過敏史的嬰兒,以發生食物、藥物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荨麻疹為主;而雙親均有過敏史的嬰兒,以發生反復喘息為主。因此看來,說患濕疹的孩子容易得哮喘的說法並不十分准確,但家族過敏史對嬰兒的影響的確很大,對於有高危因素的嬰兒給予早期干預措施,對預防嬰兒過敏性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2.3嬰兒濕疹合並症
有極個別的嬰兒濕疹會合並其他皮疹,當濕疹嚴重時一定要去比較權威的醫院進行診斷,以防止延誤病情,有報道嬰兒濕疹合並馬拉色菌感染[5];嬰兒濕疹合並kaposi水痘樣疹[6];另外,發濕疹較重時不得注射預苗,特別如白百破等,有報道其可能致使嬰兒濕疹合並大疱性類天疱瘡[7]。
3治療嬰兒濕疹的藥物
文獻中報道藥物林林總總,以中藥為多。但是,其他地區我不太清楚,就上海,各大3級甲等看小孩毛病的醫院,一般開出治療嬰兒濕疹的藥,大多都是含皮質類固醇激素藥。我想醫生總有他的道理,或許是中藥的效果沒有報道中那麼有效;或許是小計量的激素不足以對嬰幼兒造成傷害,因為據我了解,得嬰兒濕疹的人很多,而很嚴重得不太多。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多不太嚴重的寶寶一塗就好,不會用很多;而一旦濕疹嚴重了,又不得不用激素。也許,這就是各大兒科醫院都用激素的道理吧。
3.1皮質類固醇激素(一般藥品名中含“××松”的就是激素)
文獻上報道比較多的藥物有:艾格松[8]--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為新型不含氟的皮質炎固醇激素制劑(含0.1%糠酸莫米松)。派瑞松霜[9]--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有效成分為硝酸益康唑(抗生素)和曲安奈德(中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尤卓爾[10-11]--由天津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為不含鹵素的皮質類固醇激素外用制劑(含丁酸氫化可的松)。維膚膏[12]--維膚膏主要成份為維生素,蜂王漿和醋酸氟輕松(有些文章寫膚輕松)。
即使是激素藥物,各種激素的強度,藥物的作用效果也有差別,劉立紅等[13]指出1997年greaves提出了“軟性”激素的概念即具有強效激素的療效卻沒有全身不良反應的風險。原理是皮質類固醇外用後在局部被酯酶迅速代謝為無活性的降解產物,因而吸收後不良反應輕微,減少了對hpa軸的抑制和局部不良反應。艾洛松為目前國內僅有的皮膚外用“軟性”激素。易敏等[14]調查發現尤卓爾中所含的丁酸氫化可的松是以氫化可的松為母體,通過在l7位進行酯化,來增加其抗炎活性和治療作用,其結構中未引人鹵素,所以其安全性遠遠高於其他中、高效皮質類固醇藥物。且對小兒濕疹有較好的療效,總有效率達75%,經檢驗與艾洛松對照組有效率81.58%差異無顯著意義。派瑞松霜[15]的有效成分為硝酸益康唑和曲安奈德,前者除具有廣譜抗真菌作用外,對革蘭氏陽性菌亦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後者是一種中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標麟等[16]比較派瑞松與艾洛松治療皮炎濕疹時,發現兩者起效均較快,在療程為1周時.兩藥的總有效率相似:然而,在治療第2周、第3周後派瑞松的總有效率均高於艾洛松,是否與派瑞松具有抗感染作用有關,有待研究。維膚膏中所含膚輕松屬於非常強的皮質類固醇激素,血管收縮指數相對較高,不適於面部[17]。綜上所述,基於有效性及安全性考慮,艾洛松及尤卓爾較適合用於嬰兒濕疹的治療。
3.2非甾體類外用藥
甾體類藥物是目前皮膚病治療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藥物,但長期應用會造成許多不良反應,且停用極易反彈。因此不良反應少的非皮質類固醇類消炎藥的應用是皮膚病治療的一個新途徑[18]。
布特[19]--.由同聯集團沈陽抗生素廠生產(含5%氟芬那酸丁酯軟膏是非甾體類外用藥)。氟芬那酸丁酯軟膏是一種非甾體類皮膚外用藥物,作用機制是阻斷花生四烯酸生成炎性遞質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抑制上述炎症遞質所致的炎症、瘙癢、疼痛等症狀,從而達到抗炎作用。經皮膚給藥時,有效藥物主要分布於淺表皮膚,其對肉芽組織增生和皮膚創傷愈合無明顯影響,作用特點不同於甾體炎抗炎藥。方芳[20]研究選用尤卓爾作為對照組,該藥是目前臨床上嬰幼兒應用最廣泛的中效皮質類固醇外用藥物,由於其不含鹵素,副作用小,多用於治療嬰兒濕疹、皮炎等。經臨床觀察,布特在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療效方面與尤卓爾相似,有效率接近,但布特由於其作用機理獨特,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糖皮質激素外用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如萎縮等),可以彌補激素藥膏的不足。
3.3中成藥
兒膚康搽劑[21-23]--是目前有文獻報道唯一的中成藥洗劑。兒膚康搽劑是成都森科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由蘆荟、苦參、當歸、皂莢、白藓皮、蒼耳子、黃柏、地膚子、石菖蒲等11味中草藥制成的純中藥兒童外用制劑,方中蘆荟、當歸護膚潤膚,苦參、白藓皮、蒼耳子、黃柏、地膚子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白芷祛除風濕;艾葉外治皮膚瘙癢;苦參、蒼耳子、石菖蒲、皂莢解毒殺蟲;全方在潤膚、護膚的基礎上發揮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殺蟲的作用,尤其適合兒童嬌嫩的皮膚。
秦社靈等[21]應用兒膚康搽劑與爐甘石洗劑對照觀察,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0%、93.33%;痊愈率分別為61.54%、40.00%。經統計學處理,總有效率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痊愈率相比兩者間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兒膚康搽劑治療嬰期濕疹具有良好效果。錢向明等[23]又將其與地塞米松軟膏對照觀察,治療組150例加用兒膚康擦劑局部外用。對照組60例加用地塞米松軟膏局部外用,均治療5天。結果:治療組的痊愈、顯效率為72.0%,對照組為66.7%,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半年後隨訪,治療組的復發率為7.4%,對照組為22.5%,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即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得到的結論是,兒膚康搽劑治療嬰兒濕疹療效確切,避免了應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所致的不良反應和停藥後出現的反跳現象,無明顯副反應,且因其既可外搽、濕敷又可外洗沐參考資料:
http://bbs.sh.liba.com/topic_ext.php?forumid=123&topicid=868981&read_type=print

 
.1嬰兒濕疹是什麼?
嬰兒濕疹俗稱“胎毒”或“奶癬”,是發生於哺乳期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炎症性病變。本病好發於2~3個月嬰兒的面頰、眉間、額部及頭皮。嚴重時可累及軀干和四肢。初起為對稱分布之紅斑,紅斑表面逐漸出現丘疹、丘疱疹。由於搔抓、摩擦、表皮破損,出現滲液糜爛。干涸後形成結痂。自覺瘙癢。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疱或膿痂,可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及發熱等全身症狀。病因可能是過敏體質引起,尚不明朗。
1.2嬰兒濕疹需不需要治療?
有些人認為嬰兒濕疹會隨著年齡增長自愈的,因此不需要治療,這種想法對於濕疹不太嚴重的患兒(如就臉蛋上發了一些紅色丘疹並且沒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可能適用,但對於全身性的或表皮破損甚至出現滲液糜爛的患兒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切不可聽信什麼用母乳擦拭在濕疹上或用一般治療“癬”的藥膏隨意的塗在患處。
王愛民等[1]調查表明,瘙癢及搔抓、情緒改變及晚上入睡困難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最主要的3個方面,而這3個方面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相互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將會進一步下降。所以,認為加大對嬰兒濕疹防治的衛生資源投入;對患兒進行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盡快控制病情;以避免使患兒病情加重和復發是很有必要的。
2嬰兒濕疹病因的探究
2.1嬰兒濕疹發病率
嬰兒濕疹是嬰兒期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有關該病的發病率報道不多,且各地調查結果差別較大:王林迎等[2]報告2000年4~8月間沂蒙山區1歲內嬰兒濕疹患病率26.69%,主要集中在6個月以內;男女發生率間無顯著差異;農村患病率顯著高於城鎮,城鎮與農村的中、重度濕疹患病率間均無顯著差異;人工喂養組濕疹患病率顯著高於母乳喂養組及混合喂養組,伴發系統疾病的患兒濕疹患病率為35.20%,與正常嬰兒濕疹患病率(22%)相比較有顯著差異;其中中、重度濕疹患兒中,有過敏性疾病家庭史29例(18.59%),因用藥不當致皮損加重76例(占48.41%)。因此認為,提倡純母乳喂養,加強嬰兒衛生保健,對患兒及時正確地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是預防和減少發病的關鍵。
宋紅潮等[3]統計廣西地區發病率為13.3%,男女發病率基本相同,以小嬰兒多發,在生後3個月內發病者占89.25%,其中

[1] [2] 下一页

三十二周了胎位還是臀位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