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而不喜進食,皮膚干燥少潤澤,大便多干結,舌苔少,舌質偏紅等;治療用養胃滋陰法);③脾胃氣虛(精神較差,面色萎黃,厭食、拒食,若稍進飲食,大便中夾有不消化殘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治療用健脾益氣法)。常用於厭食的非處方藥如小兒消食片、小兒喜食糖漿、小兒胃寶丸、健胃消食片、啟脾丸、小兒健胃糖漿等。
 〖藥名〗健胃消食片  〖功能與主治〗健胃消食。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組成與規格〗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炒),山楂。每片0.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7歲以上兒童1/2量;3~7歲1/3量。  〖用藥觀察〗吞服困難的小兒可用水化服。
 〖藥名〗小兒消食片  〖功能與主治〗消食化滯,健脾和胃。用於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滯,疳積。  〖組成與規格〗雞內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麥芽(炒),槟榔,陳皮。每片0.3克。  〖用法用量〗口服。1~3歲每次2~4片,3~7歲每次4~6片,成年人每次6~8片,每日3次。  〖用藥觀察〗吞服困難的小兒可用水化服。
 〖藥名〗小兒參術健脾丸  〖功能與主治〗開胃,健脾,止瀉。用於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面黃肌瘦,精神不振。  〖組成與規格〗黨參、芡實(麸炒)、蓮子肉(土炒)、六神曲(麸炒)、薏苡仁(土炒)、白術(土炒)、白扁豆(土炒)、陳皮、麥芽(清炒)、甘草(蜜炙)、山藥(麸炒)、山楂(清炒)、茯苓。每丸重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三歲以下小兒酌減。
 〖藥名〗小兒健胃糖漿  〖功能與主治〗健脾消食,清熱養陰。用於脾胃陰虛,厭食或拒食,面色萎黃,體瘦,口干,食少飲多。  〖禁忌證〗因飲食不節而致積滯內停者不宜。  〖藥物相互作用〗忌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組成與規格〗沙參,稻芽,白芍,玉竹,麥芽(炒),山楂,麥冬,陳皮,荷葉,牡丹皮,山藥。  〖用法用量〗口服。兒童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周歲以內嬰兒4毫升。
 〖藥名〗小兒喜食糖漿  〖功能與主治〗健脾,消食,化積。用於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  〖組成與規格〗六神曲(炒),枳殼(炒),白術(炒),山楂、稻芽(炒),麥芽(炒)。每瓶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1~5歲每次3~5毫升,5歲以上每次10~15毫升,周歲以內1~3毫升,每日3次。其他劑型:小兒喜食片,口服,1~3歲每次2~3片,3~5歲每次3~5片,5歲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
 〖藥名〗啟脾丸  〖功能與主治〗健脾和胃。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稀。慢性胃腸炎、貧血等見上述症狀者可服用。  〖藥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  〖組成與規格〗人參,白術(炒),茯苓,甘草,陳皮,山藥,蓮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麥芽(炒),澤瀉。每丸3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3歲以內兒童酌減。
 〖藥名〗小兒胃寶丸  〖功能與主治〗消食化積,健脾養胃。用於傷食傷乳,嘔吐洩瀉,脾虛胃弱,消化不良。  〖藥物相互作用〗  〖組成與規格〗山楂(炒),山藥(炒),麥芽(炒),六神曲(炒),雞蛋殼(焙)。每丸0.5克。  〖用法用量〗口服。1~2歲每次2~3粒,3歲以上每次5~6粒,每日3次。其他劑型:小兒胃寶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3歲以上酌增。  〖用藥觀察〗吞服困難的小兒可用水化服。
 〖藥名〗嬰兒素  〖功能與主治〗健脾,消食,止瀉。用於消化不良,乳食不進,腹脹,大便次數增多。  〖藥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組成與規格〗白扁豆(炒),山藥,雞內金(炒),川貝母,木香(炒),碳酸氫鈉,牛黃。每瓶(袋)0.5克。  〖用法用量〗溫開水送服。1~3歲每次0.5~1克,周歲以內每次0.25克,每日2次。
 〖藥名〗龍牡壯骨顆粒  〖功能與主治〗強筋壯骨,和胃健脾。用於治療和預防小兒佝偻病,軟骨病;對小兒多汗、夜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育遲緩等症也有治療作用。  〖組成與規格〗黨參、黃芪、麥冬、龜板(醋制)、白術(炒)、山藥、五味子(醋制)、龍骨、牡蛎(煅)、茯苓、大棗、甘草、乳酸鈣、雞內金(炒)、維生素d2、葡萄糖酸鈣。  〖性狀〗顆粒,每袋裝5粒。黃色或黃棕色的顆粒;味甜。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二歲以下一次5克,二歲至七歲一次7克,七歲以上一次10克,一日3次。
腹脹 腹脹是腹部膨脹的感覺,常有腹部膨隆脹大(也可僅為自覺脹滿不適而無客觀表現),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僅為局部性的。可以是消化系統疾病的表現(胃腸道積氣、積食或積糞、胃腸運動功能失調、功能性腹壁肌張力增加或腹腔內氣體、積液,也可能是腹腔內腫物、後腹膜疾病)或者是腹內其他某腫疾病而事先未估計到(如肝炎、肝硬化、結腸炎等)。局部的長期的脹滿不適提示有可能與該部位的髒器疾病有關,應結合其它伴隨的有關症狀、體征提示檢查和診斷的思路)。症狀明顯、而無其他嚴重症狀體征時,短期的對症治療,在緩解不適的同時應注意積極觀察可能的腹脹病因,以免延誤。治療胃腸脹氣按理應先治療脹氣的病因,但多數情況下難於一時根治,因而一般在對病因治療的同時進行對症治療,即消除脹氣,可用消脹藥 稍微給她吃些酸的東西,另外,不要給她吃很多零食,把吃飯時間固定,再適量補充些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以防止營養不良的產生。慢慢調劑、大約2周後會見到成效的。 寶寶長大了吃飯都是這樣邊玩邊吃的不一定就是厭食,他還是知道餓了就要吃,不是一點都不想吃嘛。1歲左右的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對什麼新鮮事物都好奇,媽媽喂寶寶吃東西的時候不要用玩具逗寶寶開口吃,這個習慣不好。 寶寶如果吃的不是特別多2,3天排便一次就沒有什麼問題,便便軟硬程度跟食物和飲水量也有關系,一般來說2,3天排便一次也還正常。 寶寶不好好吃飯不妨試試看下面的方法: 一、食物不合口味。 別以為寶寶沒有味覺,他們可是精得很,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鹹味或甜味的食物了。單一的口味會讓寶寶逐漸生厭。所以,要想寶寶吃多點東西,給他們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變,種類也要多變。其次,寶寶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體的需要。孩子是一天一小變,三、五天一大變,如果食物一成不變,就不能滿足寶寶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舉個例子:寶寶六個月開始吃稀粥,如果到了一歲還是餐餐吃粥,那寶寶一定拒絕吃飯。這時媽媽就得思考是不是寶寶已經不滿足吃軟和爛的東西了?那麼你就要開始給寶寶吃一些爛飯。另外,六個月以後,你把魚肉和菜垛爛,把它們和在粥裡給寶寶吃,如果一歲以後寶寶不吃了,是不是在提醒你,寶寶要像大人一樣飯、菜分開吃了?那麼你就嘗試炒一道菜給寶寶拌著爛飯或粥吃,讓他/她知道炒菜的味道比白灼的味道好多了。記得要什麼都給寶寶吃,不然將來孩子容易偏食,也容易營養不良。飯、粥、面、包子、餃子、雞鴨魚肉、青菜水果都要給寶寶吃,開始一點點,從軟到硬,從少到多,慢慢讓孩子適應。做的方法從白灼,到炒、拌,調味料從只有鹽到添油加醋。再花點心思,把包子做成小動物的形狀,把菜泥做成星星、月亮的形狀。這樣寶寶才有吃東西的欲望。一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什麼都可以吃了,酸奶也可以喝,我的女兒喝了酸奶胃口就好。現在天氣熱,孩子胃口自然不好,那就多喝湯,煲點骨頭湯、羅宋湯,讓寶寶從湯水中補充營養。 二、吃飯習慣不好。 寶寶越大意識越強烈,他/她會對這個世界的萬物充滿好奇,自然吃飯、睡覺或拉便便的時候就會分心,不好好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家長不要一味地擔心或責怪寶寶不聽話,要知道,這是寶寶的天性,相反,家長自己要好好想辦法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定時吃喝拉撒的習慣,讓寶寶從條件反射到有自主意識,一到點就要吃飯、睡覺或便便。我的女兒從六個月吃粥開始就定在中午和傍晚進食,並且是在嬰兒桌裡吃,不吃完飯不下地。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吃飯,什麼時候可以玩。但即使這樣,女兒在一歲以後也開始和我叫勁,遇到不好吃的食物,或者想玩兒的時候就想從嬰兒桌上下來,不好好吃,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抗力度就越大。這時,除了改變口味和食物種類外,我也會把她關在房間裡,不讓她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飯。有的時候表現好,我就讓她和我們一起吃,讓她看看大人怎樣吃飯,激發她的食欲。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女兒喜歡吃別人的飯,即使她吃的和你一樣,她也拒絕吃她自己的。那麼我就會從自己的碗裡挖點飯給她吃,甚至是將游戲賦予進餐中:我把我的碗放著她能吃的食物,她的碗裡也放點,然後要她喂我吃,同時我也喂她吃,大家一起喂對方,一起張口,這個方法即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又讓她覺得吃飯是件有趣的事,從而排除她對吃飯的厭惡感。 三、胃口不好,食滯。 寶寶容易食滯,有時候並不是寶寶不願意吃,而是吃不下,時不時喝點助消化的湯水,可以讓寶寶胃口好。例如:將谷芽、麥芽、茨實、百合煮水,或者煮山楂水,陳腎粥,還有雞內金這些,都可以消食去積。給寶寶做按摩即促進寶寶睡眠,也可以幫助消化,經常按摩寶寶背部督脈的地方(也就是脊椎兩邊),防止生疳積;在寶寶腰部接近屁屁的兩邊用雙手以交替輕柔的方式按摩,可以幫助寶寶排便。再有,我發現我女兒只要睡得好,就會吃得好。 四、牛奶吃多了。 醫生說,有的孩子兩歲以內都是以奶為主,如果你的寶寶愛吃奶,不愛吃別的食物,那就讓他多喝奶,飯、粥等固體、半固體食物作為副食慢慢鍛煉,一點點來。只要體重上升,精神好,寶寶就沒問題。 總之,做父母要有三心:細心、耐心和花心。細心就是要多觀察留意自己寶寶的進食動態,什麼時候不吃飯,為什麼不吃飯,多動腦筋,帶孩子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因人而議、因時因地而議。 耐心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教育寶寶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 花點心思為寶寶做點可口、特別的飯菜,哪怕你給寶寶用個有他/她喜愛的圖案的餐具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最後一條狠心的方法:不吃就餓一頓,寶寶也不是笨蛋,他們有自我調節的能力,餓了自然就會好好吃,家長也不必太擔心會把寶寶餓壞。 孩子厭食怎麼辦 媽媽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煩惱:別人家的寶寶吃飯津津有味,可是自己的寶寶到了用餐時間卻拖拖拉拉,吃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連哄帶騙都不奏效,甚而出現偏食、拒食的現象。吃飯往往是孩子與父母的矛盾焦點,一邊是父母如凶神惡煞般地逼迫,另一邊則是孩子無論如何不願吃或是含著眼淚咽下飯菜,這樣的場景在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中並不鮮見,父母對於這種累人的拉鋸戰亦是無計可施。目前,厭食已然成為獨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見於1-2歲的兒童中間,5-6歲的孩子厭食情況也趨於普遍。究竟是何原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