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吃母乳寶寶和媽媽都感冒怎麼辦 4~6個月寶寶容易患病的問題 14~6個月寶寶容易患什麼病 寶寶寶寶出生後的被動免疫主要是從母體帶來的抗體繼續發揮作用,再者主要是從哺乳獲得的。從媽媽處得來抗體到寶寶半歲時已經消耗的所剩無幾。而自身的免疫機制又未完全建立,所以寶寶很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而患病。最常見的是寶寶感冒發燒、流鼻涕,重者肺炎咳喘呼吸困難。為了提高寶寶的抗病能力,首先保證營養,按要求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寶寶進行預防接種(寶寶4個月時,第四次口服小兒麻痺糖丸,注射百白破三聯第二針;5個月時,再一次注射百白破三聯第三針;6個月時,注射乙肝疫苗第三針完成乙肝的免疫程序,還要注射流腦疫苗,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盡量不帶寶寶到公共場所,家裡人少探訪,寶寶臥室每天開窗通風,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喂奶也要注意衛生,如果家裡人感冒了,最好戴上口罩再接觸寶寶。經常帶寶寶曬太陽,平時多注意觀察細微變化,有病早發現、早治療。 2常吃小藥能保寶寶平安嗎 所謂的小藥,就是長期沿用的小兒鎮驚祛風的丸、散、丹等。這類藥有的含有重金屬汞等。長期服用會在體內蓄積中毒。所以選用藥品一定要謹慎。 3寶寶為什麼經常低燒 寶寶的體溫調節功能不穩定,常出現體溫的波動。如果長期體溫高於正常范圍,就有問題了。 長期低熱的原因有感染性、非感染性兩大類。 感染性的低熱多見於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扁桃體炎、鼻窦炎、結核病、慢性淋巴結炎等。 非感染性的疾病,有重度貧血、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還有一種屬於功能性低熱,可能與體溫調節中樞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有關,尤其與季節交換時明顯,當寶寶出現長期低熱時,要仔細觀察,及早診斷,及時治療。
4~6個月寶寶哺乳的問題 1寶寶母乳喂養堅持到多大合適 寶寶在4—6個月在以母乳喂養為主的前提下,要適當添加輔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母乳可堅持喂到寶寶1歲至1歲半左右 3增加輔助食品後奶量需要減少嗎 4個月後,開始試著給寶寶加輔食,目的是為了補足母乳營養的不足和讓寶寶嘗試不同味道,為將來斷奶作准備。這期間母乳的量會隨輔食量變化而改變,也是隨寶寶需求而定,不要人為減少奶量。 4給寶寶添加輔助食品有哪些要求 添加輔食應從泥糊狀到丁塊狀、由少量到多量、一種到多種逐漸增加。每加一種食品要經歷7天左右,視消化情況再決定是否增加量和增加新食品 5不論母乳是否充足,4個月時都要及時加蛋黃。蛋白不要早加,防止過敏。 6怎樣做蛋黃泥和蛋黃粥 蛋黃泥的做法:將雞蛋煮熟,要煮的老一些,取出蛋黃。在碗中加開水少許,取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蛋黃放入加水的碗中用湯勺搗爛調成糊狀即可,用小匙喂。 蛋黃粥的做法:同上法取出蛋黃。選擇新鮮的小油菜或青菜。洗淨剁碎,放入開水中煮10分鐘,撈出菜,待水涼溫,再將蛋黃混入汁中調和成糊狀喂給寶寶。 7寶寶拒絕吃輔食怎麼辦 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首先,加輔食要選寶寶身體沒有疾病,食欲較好時開始。喂奶前先吃輔食,反復重復直至接受。家長吃飯時,把寶寶抱到飯桌旁,讓其聞一下味道,用筷子蘸點菜汁,嘗到甜頭後,寶寶就能接受輔食了。 8寶寶因為飲食改變而大便干燥怎麼辦 多喝些蔬菜水或增加菜泥,讓寶寶按時排大便,在排便前用溫熱的手掌順時針輕揉腹部,刺激腸蠕動。 9使寶寶安全過冬冬春氣候干燥,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家長在這個季節盡量不要帶寶寶到公共場所或家中有過多生人探訪。平常要幫助寶寶鍛煉身體,多曬太陽,防佝偻病,及時接種各種疫苗。 發酵性腹瀉 嬰兒喝過甜的糖水、牛奶或其他飲料,或過多喂食含澱粉量高的食物,如米糊、面條、甘薯等,或用煉乳喂養(煉乳含糖40%),導致胃腸消化吸收不了,就會發酵,產生氣體。排出的大便稀,顏色發綠,混有泡沫,散發出酸臭味,並可夾雜少量食物殘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8次或更多。此時應減少(或暫停)加糖的甜食和澱粉含量高的食物。飲食以濃縮魚湯,或魚肉米糊為佳。米糊的制作方法,是將蒸熟的魚肉壓成泥狀,再將奶糕壓碎,炒成焦黃色相混合;或將大米炒焦後,煮成米糊加魚泥。進食宜定時定量。澱粉類食物宜趁熱吃,防止冷後“回生”而不易消化。還可適當喂一些煮蘋果水,或蘋果泥、胡蘿卜泥、土豆泥、開水煮蘇打餅干等,以中和腸道的腹瀉酸性環境。
是不是你吃的太甜了,先停掉幾天甜食,在給寶寶吃吃看你的母乳會不會好點。 那是母體帶來的,在排毒,觀察一段時間再說。糞便的顏色與膽汁的化學變化有關。在小腸上部時由於膽紅素及膽綠素的作用,故呈黃綠色;到結腸時膽綠素還原成膽紅素,而呈黃色。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細菌作用將膽紅素變為膽綠素,所以母乳喂養兒的正常糞便略呈綠色。但牛乳喂養兒的糞便偏鹼性,可以進一步還原變為無色的糞膽原,所以大便顏色較淡。如果牛乳喂養兒排出綠色大便,則表示腸的蠕動加速或腸道有炎症,為腹瀉的一種象征。有些家長沒有這方面的知識,錯誤地認為孩子排綠色的大便是受了某種驚嚇,這是錯誤的。
我的寶寶也出現過相同的情況,但是只要注意飲食應該沒有大問題的。但是如果持續如此的話,最好去兒童醫院看一下比較放心,畢竟現在孩子嬌貴!
您可以經常去下面的網站看看育兒知識,挺管用的!<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www.yaolan.com 嬰兒大便與健康 高傳化 在一些人看來大便是最骯髒的“東西”,臭氣難聞,很少有人便後會認真觀察大便。在看病時問起大便多是一問三不知,年輕的父母們更是不知道認真觀察孩子的大便。自古以來中醫注意觀察大便以幫助診斷疾病、判斷疾病,還把大便制成“人中黃”、“糞清”作為治療藥物。看來有必要與年輕父母談一下寶寶大便與健康。 一、嬰兒大便的成分 正常嬰兒大便中水份占干濕比重的80%。有形成分的三分之二是食物殘渣,三分之一是腸道正常細菌,還有微量礦物鹽類、膽色素及衍化物、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等。三分之一是細菌,叫人嚇一跳,其實,這些細菌是對人體有益的大腸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等,它們能分解食物殘渣產生維生素供人吸收利用,與人共生共存。母乳喂養兒大便中主要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牛奶喂養兒大便中則主要是大腸桿菌;只有新生兒生後2—3天內排出的墨綠色粘稠胎糞不含細菌。 二、嬰兒大便的外觀 正常嬰兒大便為黃色或棕色,軟條狀或糊狀。大便軟硬度與小兒飲食的排便次數有關。母乳喂養兒每日大便2—7次,呈黃色膏脂樣,內可有奶塊;牛奶喂養兒大便每日1—2次,淡黃色,較硬;添加輔食後,如喂含綠葉的蔬菜可排綠色大便,吃動物肝血或服鐵劑後大便則呈黑色。嬰兒大便中偶有不消化的瓜籽、菜葉、黃豆、玉米等,只要量不多都是正常現象。 三、正常嬰兒大便的氣味 新生兒的胎糞不臭,母乳喂養兒大便稍有酸臭味,而牛奶和奶粉喂養兒的大便較臭,但還不及成人大便臭。添加輔食後大便中的細菌便與成人相同,其臭氣加重,與成人大便相似。一般正常情況下腸道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會產生吲哚、氨等物質,都具有一定臭味,但不太重。如果嬰兒大便臭氣過重或放難聞的臭屁則可能為病態。 四、嬰兒大便的酸鹼度 正常嬰兒在母乳喂養時大便中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較多,分解大便殘渣會產生較多酸性物質,大便的ph值(酸鹼度)常小於5.5;牛乳或奶粉喂養兒大便中的菌與母乳喂養兒不一樣而呈中性或偏鹼性,ph值常為6—8。測試小兒大便ph值可購市售“精密試紙”,把試紙條一端浸入大便半秒鐘後取出與試紙所附的標准比色板比較即可知道ph值。年輕的父母不妨家中備一套,以便懷疑小兒腹瀉病時可自測ph作參考。如果小兒腹瀉大便ph值小於6,多是因為小兒受涼、飲食不當或其他病引起的症狀性腹瀉;如果是感染性腹瀉,小兒大便ph值常大於7。 五、大便異常與嬰兒疾病 大便次數、性質、氣味的改變均可反映嬰兒疾病,尤其判斷消化道疾病意義更大。 次數改變:大便次數突然減少並且大便干燥稱為便秘;大便次數突然增多或突然變稀同時內容物有變化稱為腹瀉。 性質改變:嬰兒大便除變稀外,如出現較多粘液或混有血液大便伴小兒排便時哭吵,大多是細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大便如為淘米水樣、排便無腹痛、病兒快速出現脫水、抽搐、休克則可能是患了霍亂病;大便呈湯樣可能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海水樣大便為金葡萄腸炎;豆腐渣樣大便為霉菌性腸炎;大便中混有寄生蟲診斷是一目了然的,但是蟲蛹肉眼是看不見的,用顯微鏡檢查大便中的蟲卵可以診斷腸道、呼吸道、膽道部位的寄生蟲病。 顏色改變:嬰兒大便呈白色,並伴全身黃染、騷癢是膽道梗阻表現;綠色稀便常為嬰兒受涼或添加輔食不當所引起的食餌性腹瀉;大便像赤豆湯樣暗紅色伴惡臭,為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果醬色大便為腸套迭或阿米巴痢疾;柏油樣黑便在排除服鐵劑和大量食用動物肝血之後可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呈鮮紅色血液為直腸或肛門出血性疾病。 氣味改變:嬰兒大便酸臭加重並帶有較多泡沫是飲食中含糖或澱粉類過多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過度發酵引起;大便突然變惡臭,如臭蛋樣氣味是飲食中蛋白質比例過多引起;大便腥臭伴油膩感為脂肪類飲食過多;大便惡臭且量又多,伴小兒消瘦是腸吸收不良綜合症表現;重腥臭大便由腸癌引起在嬰兒極為罕見。 嬰兒大便異常可診斷的疾病還有很多,以上列舉幾點供年輕父母們在觀察嬰兒大便時參考。大便輕度異常父母可以自己判斷有否疾病;如果明顯異常應立即去醫院請兒科大夫診治。為了孩子健康,請你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
嬰兒大便裡有文章 觀察兒童大便性狀,是了解嬰兒消化狀態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調整孩子飲食的重要依據,對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數要有數,每次的大便,都應該在光亮處仔細觀察,看性狀,聞氣味。 小兒出生後十小時內開始排出胎便,為黑綠或深綠色,粘稠、無臭、有點像鋪路用的瀝青。胎便是由膽汁、腸道分泌物、脫落上皮細胞和孩子在胎內吞入的羊水、胎毛等組成。一般在二至三天內排完,每天約3~5次。若生後二十四小時不見胎便,應懷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致糞便梗阻,須及時診治。 出生三至四天後,胎便逐漸過渡到普通嬰兒糞便。四個月以內以乳類為主食的小嬰兒,其正常大便多為糊狀,稠度均勻,頗像細沙和水後的膏狀,可有少許如辣椒籽大小的顆粒狀物。用母乳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黃色,偶而稀薄如水後濃羹樣,可微帶綠色,有酸味,無臭,每日排便二至四次。初生時可能次數多些,每天四至五次,甚至每次喂奶後都要排便。這是因為母乳容易消化,利於排出,以及腸道輸入食物後的反射性蠕動。另外,出生後一至二個月內,孩子每次排便時,好像非常用勁,全身肌肉都收縮,小臉漲得通紅。這是因為孩子神經發育還不健全,神經沖動還不能分化,一個排便沖動引致全身肌肉收縮,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局限化。 如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或相反,二至三天才排一次,但大便性狀如常,孩子體重增加,精神狀態好,則不必過濾。 大便的顏色可與食物有關,桔汁使大便發綠,番茄汁使大便發紅等。如果大便的次數或稠度有改變,應及時調整嬰兒及母親的飲食。若孩子體重增加減慢,精神狀態不好,煩躁哭鬧,則應及早就醫。下面幾點關於嬰兒大便的常識可作為參考。 (一)大便次數增多,質地比平時稀,夾有較多的顆粒,有酸味,這是因為脂肪消化不良所至。哺母乳的可以只給孩子吃前半段奶,脂肪含量高的後半段奶則擠出棄去。同時,母親可多飲水及少食含脂肪高或油性大的食物。哺牛奶的可喂脫脂肪奶,或牛奶煮沸後略冷卻,將表層凝結的“奶皮”揭去。 (二)大便水樣,有泡沫,酸味刺鼻且如馊食般,這可能是糖類不消化所致。也可能是腸道感染炎症或多或少其它原因,需要診治。嬰兒飲食中的糖類主要是乳類中乳糖及調味時加的蔗糖。排酸味水樣便時,如能排除腸道炎的可能,則應減少或暫[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