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健脾利濕,佐以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3.氣滯血瘀型:
[主證]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
[辯證]氣滯血瘀,余毒未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余毒。
[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
(三)針灸治療:
l.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選取下列經絡:
a﹒發於臉部,累及三叉神經:
a.侵犯眼支:選取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小腸經。
b.上颚支:選取胃經、小腸經、膽經。
c.下颚支:選取胃經、大腸經、膽經。
b﹒發於頸部:
a.胃經:距任脈1.5寸的當頸動脈搏動處。
b.大腸經:在頸部前外則,距任脈3.0寸。
c.小腸經:在頸部側面,距任脈3.5寸。
c﹒發於胸、腰、背部:
a.任脈:循胸腹正中,利用病區旁取中之原則。
b.腎經:腹部-距中行任脈0.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2.0寸。
c.胃經:腹部-距中行任脈2.0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4.0寸。
d.脾經:腹部-距中行任脈3.5寸。
胸部-距中行任脈6.0寸。
e.肝經:上貫膈,布脅肋。
f.膽經:循脅裡,其直者季脅。
g.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分布於腰背,距督脈1.5寸及3.0寸區域。
h.督脈:主背脊柱正中,統率一身陽經。
d.發於腿部:
a.胃經:行腿部陽面前路。
b.膽經:行腿部陽面中路(側面)。
c.膀胱經:行腿部陽面後路。
d.脾經、肝經、腎經:行腿部陰面之前路,中路與後路。
2.選穴處方(選用之腧穴):
a.臉部
(1)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絕骨。
(b)局部取穴:瞳子膠、上關、聽會、風池。
(2)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裡、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承泣、四白、地倉、頰車。
(3)大腸經:
(a)遠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裡、偏歷。
(b)局部取穴:禾膠、迎香。
(4)三焦經:
(a)遠部取穴:支溝(十總穴:脅肋尋支溝)、中渚、外關。
(b)局部取穴:絲竹空、耳門、翳風。
b.頸部:
(1)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裡、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人迎、氣捨(頸部針刺宜小心,不可太深,以免剌傷氣管、神經或血管。一般應淺刺,最好不要留針)。
(2)大腸經:
(a)遠部取穴:合谷、曲池、足三裡、偏歷。
(b)局部取穴:扶突、天鼎。
(3)小腸經:
(a)遠部取穴:養老、陽谷、支正。
(b)局部取穴:天窗、天容。
c.胸、腰、背部:
(1)任脈:廉泉、承漿、壇中。
(2)腎經:
(a)遠部取穴:太溪、築賓。
(b)局部取穴:彧中、俞府。
(3)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裡、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梁門、天樞、水道、不容、庫房、屋翳。
(4)脾經:
(a)遠部取穴:公孫、血海、三陰交。
(b)局部取穴:周榮、胸鄉、大包。
(5)肝經:
(a)遠部取穴:太沖、中封、行間。
(b)局部取穴:期門。
(6)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風市、絕骨。
(b)局部取穴:日月、淵液、轍筋。
(7)膀胱經:
(a)遠部取穴:委中、昆侖、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大杼、肝俞、膽俞、胃俞、肺俞。
d.腿部:
(1)胃經:
(a)遠部取穴:足三裡、上巨虛、內庭、豐隆。
(b)局部取穴:髀關、伏兔。
(2)膽經:
(a)遠部取穴:陽陵泉、足臨泣。
(b)局部取穴:居膠、風市、環跳。
(3)膀胱經:
(a)遠部取穴:委中、昆侖、承山、京骨。
(b)局部取穴:殷門、秩邊。
e.病變部位局部取穴:
a.在水疱的周圍揚刺(即在距球水疱四周的0.5-1.0寸處用五針橫刺),或局部灸(用瀉法)。
b.施針時,針尖刺向疱疹中心區呈10-30度角橫刺,此又名為圍針穴。
f.取穴規律:
(1)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鄰近取穴(即圍針穴)。
(2)背部取病損部位的神經根(即夾脊穴)。
(3)遠距離取穴(曲池、合谷、足三裡、三陰交、身柱、內關、陽陵泉)。
(4)對症加用穴。
g.處方舉例:
a.局部圍針穴,再加外關、曲池、三陰交、太沖。
b.疱疹在頭面者,加合谷、內庭。
c.疱疹在腰以上者,加支溝、內關。
d.疱疹在腰以下者,加血海、陰陵泉。
3.手法:
(1)實症、急性痛症用提插捻轉,用瀉法,留針20至30分鐘,每日針二次,用毫針刺,局部臥針橫刺。
(2)實症、急性病症尚可穴位放血,隔日一次。
(3)皮膚針或梅花針於疱疹周圍淺刺。
4.耳針:
a.選穴:
a.相應敏感點、肺、肝、下屏穴、屏間。
b.肝、脾,腎上腺、內分泌、神門。
b.方法:取2至3穴捻轉強刺激,留針20至30分鐘。
四.結論:
l.中西醫對帶狀疱疹並無特效藥五,只能減輕疼痛,故針灸可輔其不足,一方面能消除水疱與紅斑,一方面能防止帶狀疱疹消失後遺留的神經痛,且可縮短療程及無不良副作用。針灸對帶狀疱疹的療效除了雙門學說的迅速止痛的機轉外,可能尚與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關。
2.一般來說,帶狀疱疹的預後良好,針灸可單獨使用且效果很好,一般在1-3次針灸治療後,即會有顯著的改善。
3.由於帶狀疱疹病人會感覺很痛,故經驗上須雙側同時針刺,且可數小時針刺1次,直到病情緩解為止。
4.治療期間不宜食辛辣食品和魚蝦蟹等動風發物(即引起過敏的食品)。 纏腰龍又稱為帶狀疱疹,帶狀疱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疱疹病毒所致,疲乏、感冒、腫瘤、某些藥物等均可是發病誘因。發病前患處多先有皮膚刺痛或灼熱感,或伴有輕度發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皮疹多發生在身體一側,多見於腰脅部。初起皮膚紅,出現群集的丘疹和水疱,周圍伴有紅暈,常沿神經分布呈“條帶狀”,自覺灼熱和疼痛。疱群之間間隔正常皮膚,疱內容物初為透明,經3-5天可呈混濁,嚴重時可出現血疱或環死。若發生在眼部,還可引起結膜炎、潰瘍性角膜炎等。本病的特點是局部顯著疼痛,個別病人皮疹消退後仍頑固不退,病程2-3周,愈後極少復發。
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同時累及皮膚和神經的皮膚病。其疱疹位於身體一側,常見成簇小水泡沿著胸部肋間神經或面部三叉神經作帶狀分布,伴有發熱、神經痛和局部性淋巴結腫大。病程約2周。年邁老人在皮膚疱疹消退後,常留有嚴重的神經痛症,有時疼痛可延續半年以上。
中醫稱本症為“纏腰火丹”,“蛇串瘡”,認為是由於肝膽火盛或濕熱內蘊,又感受外來毒邪而發病。
自療注意事項
(1)本病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效果較好,西醫主要是對症治療,而中藥攻克邪毒效果明顯。
(2)保持皮膚、衣衫清潔,疱疹破碎後滋水較多,要及時清洗、替換。
(3)豬頭、公雞、鵝、象皮魚、蝦、蟹等食品,中醫認為是發物,應該忌吃。
(4)飯菜宜素淨清淡,不宜多吃煎、炸、姜、辣酒等熱性食品。
(5)保持情緒安定,煩燥不安、肝炎上竄會誘發疼痛,加重病情。
(6)保持大便暢通,以利邪毒內熱下洩。
(7)皮疹消退後,如疼痛仍舊繼續,可不必緊張,時間一長,疼痛會自然消失。疼痛
影響睡眠時,可適量服一些止痛片。
自治療法
1、成藥自療法
(1)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每次1片,每日5次。
(2)去痛片、安乃近、消炎痛、阿斯匹林之類止痛藥任選一種服用。每次1粒,每日3次。
(3)導赤散,每次3克,每日3次。
(4)季德勝蛇藥,每次5-10片,每日3次。
(5)七厘散,每次1.2克,每日3次(孕婦忌服)。
2、驗方自療法
(1)大青葉、蒲公英各15克、馬齒苋60克、延胡素12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
(2)半邊蓮、天胡荽各60克、青黛5克(分兩次沖服),每日1帖,分3次煎服。
(3)龍膽草、板蘭根、當歸各60克、玄胡50克、丹皮30克,共同研成細末,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4)獨頭大蒜2瓣,雄黃粉10克。將大蒜去皮後與雄黃同搗爛,外塗患處。纏腰火丹,是在皮膚上出現成簇水疱,痛如火燎,每多纏腰而發,故為此外,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帶狀疱疹。
(5)生姜適量,將生姜搗汁於銅鍋內熬濃,塗患處至覺熱辣感為度,每日擦1-2次。本病也稱為“蛇丹”。患過本病,一般不再復發。
(6)獨頭蒜適量,搗爛,敷於患處。帶狀泡疹已潰爛者不可用此方。無獨頭蒜用一般蒜頭也可。
3、外治自療法
(1)田七藥物牙膏調醋外塗患處。
(2)仙人掌去刺搗爛,拌入少量糯米粉外敷患處,干則更換。
(3)等量生百合、白糖搗成糊外敷患處。
(4)無花果葉數片,洗淨搗爛,加少量醋外敷患處。
(5)金黃散(成藥)拌醋外敷患處,干則更換。
(6)氧化鋅糊劑,搽患處。
避免誤診
本病如侵犯眼睛不能忽略,在服藥的同時,加用氯霉素眼藥水及0.1%疱疹淨眼藥水交替滴用,每日各3次。有條件的宜赴醫院治療。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