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表示寶寶可能罹患一種先天性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的疾病。 ◆孩子傷風、感冒、鼻塞、呼吸不暢時,常用嘴呼吸,口水就會從口角流出。 ◆寶寶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圍出現水泡,表示寶寶的口腔可能有潰瘍,有可能患了口腔炎。 ◆颌面部外傷、口腔粘膜受損、破潰、發炎或爛牙等病變,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會流口水。有的還帶有黃色或淡紅色粘液,有臭味,這時應到口腔科診治。 寶寶為什麼總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是令父母親們十分頭痛的問題,常常一天經換幾次衣服,用幾條手帕,那麼寶寶為什麼流口水腫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談談口水的產生及其生理功能。
口水,醫學上稱之為“唾液”,是由唾液腺產生,口腔內有3對大唾液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無數個分布在唇、頰、腭、口底粘膜的小唾液腺。唾液中大部分為水分,還含有一些澱粉酶和粘蛋白,唾液主要有濕潤口腔、便於吞咽、幫助消化的作用。據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晝夜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正常情況下,人們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了。
初生的嬰兒由於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夠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會流口水。4個月後,由於開始添加輔食,唾液分泌增加,6月後乳牙開始萌出,可以刺激牙龈上神經,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時小兒吞咽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過多的唾液就會不自主地從口角邊流出,即習慣上所說的“流口水”,尤以1~2歲的幼兒多見,這個時期的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為此擔心,2歲以後的小兒,小兒吞咽口水的功能逐漸健全起來,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由於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對經常流口水的幼兒,父母應當經常為他們擦去嘴邊的口水,並常用溫水洗淨,然後塗上油脂,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最好給孩子圍上圍嘴,防止口水弄髒衣服。給小兒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質地柔軟,以棉布質地為宜,應經常洗燙,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症”,多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如腦炎後遺症、延髓麻痺、腦癱、面神經麻痺等,由於患兒吞咽功能障礙所致,此時應治療原發病。另當小兒患口腔炎、牙龈炎時,由於炎症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導致流口水,而且可以有臭味;當小兒患咽峽疱疹、扁桃體炎時,由於吞咽疼痛致患兒不敢吞咽,也會使患兒暫時性流涎,但隨著原發疾病的恢復,流涎即會停止 唾液(口水)主要是由舌下唾液腺產生,它有分解糖分、利於吞咽、洗淨口腔、保護粘膜、防止口臭的功能,由此可知口水的重要性了。事實上,嬰兒出生後,就有很強的吸吮及吞咽能力,嬰兒利用舌頭及硬颚強力擠壓奶嘴,使牛奶直接送入喉部吞咽。但是在嬰兒三四個月大時,有些奇妙的反應陸續發生。
第一個就是口水量變多了,再就是舌頭的運動開始變復雜了,舌頭與口部的肌肉學會了咀嚼及攪拌食物,讓食物與口水充分混合後,再將食物由口腔前部推送到口腔後部。這是嬰兒成長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流口水在嬰幼兒時期是正常的現象,在一兩歲之後,口水量雖然還是很多,但通常孩子會在不自覺的情形下,順利地將口水吞咽下去,所以較少有口水外溢的情況出現。但是即使是三四歲的幼兒,有時候玩得太高興,或太專注於某件事時,也會忘了吞口水,這一點不必過於擔心。
超過兩歲的孩子,若仍然常在日間發生流口水的情形,造成孩子的口唇、下巴,甚至脖子、胸前隨時都是濕答答的,衣袖或接觸的玩具、書本都不免遭殃。這對幼兒本身可能造成皮膚濕潤、起疹、糜爛、異味;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霉菌感染;也可能造成其他幼童的排斥,影響幼兒的人際關系。
造成不正常流口水的原因可歸納為幾方面來探討。
l.無法常常閉合:如咽喉中的腺樣體肥大或嚴重過敏性鼻炎的孩子。他們常需張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動作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較常發生。解決之道就得從源頭著手。腺樣體肥大在幼童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之一,因為它是身體防衛病菌入侵的守衛。但是在學齡後,因孩子的抵抗力漸增,腺樣體不再那麼重要,就會漸漸萎縮。若腺樣體肥大的程度太嚴重,甚至造成睡眠呼吸暫停,則可考慮手術切除治療。而過敏性鼻炎的兒童,若長期鼻黏膜發炎腫脹,造成嚴重的鼻塞,迫使孩子時常以口呼吸,就容易出現流口水的情形;在孩子平躺睡覺時更明顯,有時會發現枕頭濕了一大片。解決方式當然得從改善過敏性鼻炎著手。
2.口腔咬合不正:某些先天性的疾病,會造成嬰兒下颚發育不全、下巴過小、口部閉合不良,容易出現口水外溢的情形。而牙齒的發育良好與否及蛀牙情形,也會影響咬合。乳牙的發育自六七個月大時開始,到三歲左右會長齊20顆乳齒。長牙時期,口水會流得更厲害。事實上,幼兒的口水可以洗去牙齒表面的牙垢,使蛀牙機會減少。對於長牙時期的幼童口水多倒可以不必太介意。
3.口腔運動功能發展障礙:腦性麻痺或神經性功能缺損的孩子因為肌肉張力不正常,會造成臉部及口腔肌肉運動失調,影響孩子的吞咽、咀嚼及發音。因為吞咽不易,流口水的情形就容易發生了。治療方面包括練習唇部運動,或以特殊的按摩及冰敷方式訓練口腔及舌頭肌肉,使肌肉協調性增加,加強吞咽能力。若復健治療無法有效改善流口水的狀況,這時藥物甚至手術治療就可幫助降低口水量。對這一類孩子,積極的治療不僅可以減少口水滴滴答答的情形,對於發聲說話的幫助也很大,有助於孩子快樂及自信地成長。
4.口水量突然大增:孩子流口水的情形突然明顯且伴隨著沒有食欲、甚至發燒的症狀,可能是口腔內膜發炎感染了。病因包括有瘡疹性咽頰炎、手口足病、單純性疱疹口角炎等,此時病童因口內黏膜及牙肉腫脹、潰瘍疼痛而不願吞咽,流口水多是父母注意到的第一個病症。 對這樣的孩子,可讓他們食用清淡、冰涼、柔軟的食物(如布丁、果凍、冰淇淋、粥等),同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最好以吸管取代奶嘴喂食。這種情況,約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口水不會再滴滴答答地流了。 流口水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知不覺地流出唾沫,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初戴假牙時不習慣,異物感明顯,刺激唾液分泌增多;唾液滯留其間刺激粘膜引起惡心;粘膜疼痛、紅腫及潰瘍,都可引起口水增多。 2.齲齒、急慢性炎症、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 3.口腔粘膜病,如復發性口瘡患者、疱疹性口炎、慢性復發性阿弗他口炎。口腔內缺失的牙齒太多,說話時,口水增多,嘴唇兜不住。 4.老年性癡呆、腦萎縮,以及其它腦部疾病。 5.對食管和胃等消化道粘膜的刺激,都可以反射性導致唾液分泌。 6.嗅覺、視覺和聽覺可以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吃酸甜苦辣等食物,形成條件刺激,通過相應的中樞和大腦皮質誘發唾液分泌中樞的興奮,引起唾液大量分泌。 7.光線可以刺激唾液分泌,而黑暗和恐懼可以減少唾液的分泌。 8.任何刺激物均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實際上,唾液分泌旺盛並非壞事,在正常情況下,口腔中應保持0.5~1毫升的唾液。唾液具有較強的抗齲作用,但每天都流很多口水,而且自身無任何察覺,是一種不正常現象,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切莫耽誤病情。 睡覺時流口水,一般由以下因素所致: 一、口腔衛生不良:口腔裡的溫度和濕度最適合細菌的繁殖,牙縫和牙面上的食物殘渣或糖類物質的積存,容易發生齲齒、牙周病。這些不良因素有刺激,可造成睡覺時流口水。 二、前牙畸形:這可能由於遺傳因素造成後天不良習慣,如啃指甲、吐舌、咬鉛筆頭等,造成前牙畸形,睡覺流口水。 三、神經調節障礙:唾液分泌的調節完全是神經反射性的,所謂"望梅止渴",就是日常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個例子。所以神經調節發生障礙,也可產生睡覺時流口水的情況。 睡覺時流口水,有鹹味,枕巾呈淡黃色,很可能是由於口腔衛生不良,積存食物殘渣,天長日久牙石較多,引起牙龈發炎,乃至牙龈少量出血。因而睡覺時流出口水有鹹味,呈淡黃色。 防治的辦法是:首先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習慣。也可請口腔科醫生診治,采用潔治療法,去除牙石,服用維生素c及b2等藥,消除牙龈炎,減少不良刺激。 很多人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流口水,其實成年人也會。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睡著後不會流口水,若經常有此現象,即顯示身體腎虛氣虛,其中偏向陽虛。所謂「陽」,就是指身體的機能狀態。陽虛人士,肌肉彈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著後,會張開口,形成口水外流。當然,如果你感冒鼻塞,須張開口呼吸,則作別論。 如果你經常睡眠流口水,最好多加注意身體,及時調補。 平日可多服食健脾固腎的中藥調補,如蓮子、芡實和淮山藥,如無口干口苦,可加黨參。 睡覺的時候流口水,可能是一些“小問題”引起的,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首先,可能是睡覺姿勢不當。像趴在桌子上睡、側臥位睡覺,都容易引起流口水。 其次,口腔內的炎症也會促進唾液分泌。如口腔被細菌感染,疼痛明顯,容易流口水,需要局部用藥促進潰瘍愈合,流口水的情形會自動消失。 牙齒畸形是引起睡覺時流口水的第三個原因。尤其是凸面型牙齒畸形的患者,前牙向前凸出較明顯,常出現開唇露齒,睡覺時唇部很難完全覆蓋前牙面,上下唇常自然分開,就容易流口水。這類患者最好盡快矯正牙齒。 除了上述口腔問題外,還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睡覺時流口水。一些神經官能症或其他可能引起植物神經紊亂的全身疾病患者,睡覺時也可能出現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的情況,會使大腦發出錯誤信號,引起唾液分泌增加。 另外,像服用某些抗癫痫類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流口水,選擇藥物時需要注意。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