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正文

如何走進孩子的心靈?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今天晚上回家後把兒子的作業拿來檢查,發現了他的英語導學作業很差,其中錯誤的較多,大多都是不認真不細致完成的,其中把語句變成疑問句的句子,居然沒有打問號,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另外老師在上面批語為什麼家長沒有簽字,這使我想到了前兩天一直問他把英語作業拿來簽字,他都說在學校完成了,不用簽了。這使我心裡很生氣,我耐著性子把他的數學作業輔導完成了以後,再去讓他媽媽輔導語文作文,最後他來讓我給他檢查英語作業,我讓他檢查之時,就讓他回答我為什麼騙我,他一聲不吭,讓我很生氣,給了他兩耳光,再讓他回答我為什麼不騙我,他說不曉得,更讓我生氣了,我就裝著去找棍子打他,我一出門,他就把門反鎖了,再讓他開門他就是不開,還罵我是世界上最可惡的爸爸,寧願沒有我這個爸爸。
反思自己,的確太沖動了,對於自己今天的做法確實有不妥之處,但這些天以來我花費了很多心血,請老師給他輔導英語,把以前的住房都沒有租出去,主要目的給他一個空間讓他不受干憂,這一兩年以來幾乎推脫了所有的應酬,每天堅持能按時回家給他輔導,讓他能順利的完成好作業,為了改變他學習粗心的毛病,讓他獨立對作業進行檢查再給我簽字,可是孩子不明白我的心思。
看到聽到別人的孩子學習上自覺,成績優秀,看到自己的兒子半期考試了試卷都沒有帶回來,到現在還不曉得他的成績,問他他就說沒有發下來,真是又急又氣。
如果我的孩子是個智力有問題的孩子,我不會這麼擔心的,畢竟孩子在小學四年級就代表本區參加市上中小學生象棋比賽,還取得了一定好成績的孩子。小學時平時數學測驗成績很差,但小學奧數考試卻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
還有孩子對游戲感興趣起來了。這對他的學習上影響一定會有的。
但是現在孩子這個樣子,我應該怎麼辦呢?

 
核心提示
●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家長要善於鼓勵和引導
●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潛能,家長對他們要滿懷信心和希望
●走進心靈不是占據心靈,家長要給孩子留一塊獨享的天地
□本報特約記者常艷春
專家簡介:馬志國,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學習科學學會研究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天津市心理學會、教育學會、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心理論文及心理散文2000余篇,主要作品有《走過躁動的季節》、《男人心女人心》、《孩子的心靈你如何走進》等30余部,計800萬字。
許多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年幼時乖巧、聽話,到10歲時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大人說東他偏要說西;大人認為應該這樣做,他卻偏偏要那樣做。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多說幾句就嫌唠叨,有了心裡話只跟同學、朋友訴說,不願對父母講。許多父母為此苦惱不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就這些問題,記者請教了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心理咨詢師馬志國。
記者(以下簡稱記):調查顯示,目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心理問題專家,你是怎樣看待這個現象的?
馬志國(以下簡稱馬):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接待了許多來訪者,發現確實有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我把所接觸的個案分為學業心理、人際心理、青春期心理、親子心理四大方面。從我接觸的來訪者看,學業心理問題最嚴重,約占來訪人數的50%,其次是青春期心理,約占20%多,人際心理和親子心理約占30%。這個問題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警醒。
無論青少年存在哪一類心理問題,都需要老師、家長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才能使他們盡快走出“情感的沼澤地”。就人才的標准而言,成才必須先成人,因為成功的人生必定基於健康的心理。讓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
記:你認為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馬:我認為,孩子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大量的心理咨詢個案越來越深刻地印證這樣一條兒童心理規律:孩子身上出現的心理問題,比如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等,其根源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別是早期家庭生活中,追溯到父母的身上。
有一次,一個男孩的父親找到我,說他的孩子從小就大把大把地花錢,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可孩子還是不滿足,而且他的學習也很糟糕。這位父親問我孩子的病根出在哪裡,我直言相告:孩子的病根在大人身上。男孩的父親連連點頭:“您說得對,都怪他媽媽。”我們暫且不論父母的責任該怎樣分擔,孩子的病根在父母身上是肯定的。因此,我經常提醒家長要對自己的家教進行反思。
記:既然這樣,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馬:首先,家長必須相信:盡管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都有一顆向善、向上的心。這是每一個人的天性,正因為如此,我們這個世界才充滿希望,才會越來越美好。曾經有一位母親含著眼淚向我講述了女兒偷錢的惡習,她為此遭受了打罵和羞辱。經診斷,我認為這個女孩屬於病理性偷竊,也就是“偷竊癖”,其中一個重要的誘因是女孩的母親是個“花錢大王”,女孩耳濡目染也把錢看得很重。跟這位母親交流之後,我又與女孩進行了直接溝通。我說:“你是心理上出了點毛病。其實,馬老師知道你也有很多優點,比如學習好,考入了重點中學,還當過班干部,工作挺積極。只要你努力改正缺點,就是好女孩。”女孩驚奇地望著我,使勁地點頭。我知道,此時此刻她向善、向上的心潮在湧動。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有想成為好孩子的心。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孩子拂去萦繞在心頭的陰雲,讓孩子那顆向善、向上的心不斷得到家長的鼓勵。
其次,家長必須相信: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潛能。在家教心理咨詢中,大多是孩子出了心理問題後父母才來咨詢。孩子心靈的成長難免要走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彎路,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然而,孩子的心靈之樹不會被生活的風雨連根拔起,家長只要積極地幫助孩子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及時地提供心理幫助,孩子的心靈會變得越來越純潔。有這樣一個個案:有一個高中女生,她長著高高的個子,臉上卻充滿著稚氣。我與她的父親溝通後發現,女孩的心理成熟度與年齡反差太大。通常,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基本完成由依賴性向獨立性的過渡,可以離開父母獨自生活了。但是,這個女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沒有跟上生理發展水平,她的心態比她的年齡幼稚得多,形成了對家庭和父母強烈的依戀情結。由此產生的情緒障礙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把自己當成病人等,這就是“長不大”的心病的症狀。她的病因在哪裡?正是家庭對孩子的過分照顧和保護,引發了女孩對家庭和父母的依戀情結,使她沒能適時地走向獨立。通過和家長溝通,我們取得了共識:要讓女孩學會自救、自立。經過大約半年時間的心理自救,女孩終於擺脫了依賴性,養成了獨立性,她的學習、生活面貌得到了改觀,後來又順利地考入了大學。所以,我對每一個孩子(包括出現了心理問題的孩子),都懷著殷切的希望。
再次,為人父母最需要的是讀懂孩子的心。在家教問題上,最大的遺憾就是許多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他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是忘不了玩,為什麼要與父母為敵等。一位母親曾對我說:“不知怎麼回事,我成了兒子的仇人。”隨後我了解了發生在他們母子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故事。原來這對母子正各自處於一個特殊的年齡段,“戰爭”的根源是母親的更年期遭遇了兒子的青春期。母親在更年期容易情感失控,兒子處於青春期又有些躁動不安,兩人稍有沖突就引發“戰火”。本來孩子高考失利情緒正處在低谷,加上與女友關系緊張,很多的情緒重負需要有人為他分擔;可母親又對此全然不顧,只緊緊盯住孩子的學業不放,使兒子非常不滿。於是,母子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許多親子關系的障礙都是源於父母不懂兒女的心。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心,讀懂孩子的心,這是家教少一些麻煩和失敗、多一些順利和成功的前提。
記:走進孩子的心靈之後,家長應該怎樣做才是科學的?
馬:我的觀點是,走進不是占據,要給孩子留一塊獨享的天地。父母即使想盡天下一切辦法,也不可能讓孩子毫無保留地把心全掏出來,而且這樣做也沒有必要。獨享一塊心靈綠地,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孩子大了,應該有一塊自己的天地,而父母把這塊天地留給給孩子,正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愛。

 
要想跟孩子溝通,就要了解他,知道他心裡想的什麼。至於孩子學習的問題,首先不能逼得他太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他沒有了興趣,只能越來越糟。像英語和語文,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他的興趣。當孩子發現學習是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情時,他自己就知道學了。還有一點,要看到他的優點,要常誇獎他,讓他有自信心,這是對他的鼓勵。
 
非常贊成上樓的看法.同時補充一下,學習成績和奧數帶有明顯的應試教育貫性,學習過於脫離生活.做人德為先,這決不是愚民之官腔,人的智商再高往往不如情商高者更豁達有成就,你我過來之人深暗於此.
 
你可以去看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裡面的例子是很好的處理辦法。
 
再生孩子的氣,不要動手打孩子,可以保持威懾。

你對孩子的學習太關注了。孩子也很累。

我建議你多帶孩子出去玩,做家務也帶孩子一起做,這就是親子活動的一部分。在游玩中和做家務中讓孩子親身體會,培養孩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對孩子應多鼓勵,而不是批評,激勵教育。在表揚和批評孩子時都要說明為了哪件事,這個一定要明確。

孩子愛玩是好事,一定保證孩子的游戲時間,不能為了學習成績孩子一玩你就擔心。學習不能耽誤,但學習成績不能代表學習能力你的孩子象棋不錯,這多好啊。

四年級的孩子時開始玩游戲的年紀了,也是對學習開竅年齡。

 
家長如何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感情溝通-家庭教育
作者:來源:日期:2009-8-12

孩子從六年級開始思想慢慢進入成熟期,從這時開始,孩子開始具有叛逆心理,開始懷疑家長和老師的話是否正確,開始會獨立思考生活中所遇見的問題。“如何與孩子溝通?”“怎麼樣走進孩子的世界?”許多父母向社會發出了呼救,渴望社會能夠承擔起這項工作。盡管“家庭、學校和社區三位一體”的理念已被倡導,但歸根結底,孩子還是需要父母自己用心去呵護,去引領。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提高教育的水平,做學習型父母是我們最佳的選擇。所以,父母想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必須走進孩子的世界,能夠聆聽到孩子在心理說什麼。當然這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素質,需要耐心。

一、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不喜歡怎樣的家長,在生活中我們要盡量避免:

1、唠叨式:很多孩子說,一聽爸爸媽媽唠叨就煩。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數落式:唠叨的同時就是數落。孩子在家裡總是不停地被數落:你怎麼不用功啊?你怎麼不做作業啊?你怎麼只知道玩啊?數落比唠叨更惡性了一點,因為數落常常帶有譴責性質。
3、訓斥式:動不動就訓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
4、打罵式:打罵式的家長數量不多,但對孩子的影響更不好。
唠叨式、數落式、訓斥式、打罵式都無法達到家長預期的效果。比如,孩子跟人打架了。他知道打架不對,為什麼還會犯錯呢?唠叨式、數落式、訓斥式、打罵式都只告訴他,不能打架,打架有什麼不好——這些其實他自己已經明了的。他不知道的是,除了打架,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妥善地處理這件事情。如果父母能根據不同的事情進行具體分析,指導正確的處理方法,相信更能讓孩子喜歡的。另外唠叨式、數落式、訓斥式、打罵式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是非常不利於家庭溝通的親子關系。
5、達標式:規定孩子考試的平均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一個積極上進的孩子會為自己制定目標的,家長將脫離孩子實際的高目標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負擔。

二、其次,家長和孩子進行溝通要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1、平等原則: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種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辯是非

[1] [2] [3] 下一页

小孩為什麼半夜睡不著?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