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獨裁”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2、尊重原則: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們,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否就對孩子大聲訓斥。這種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人雲亦雲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 3、感情交流原則: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麼?”但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尴尬。 4、自由原則: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5、統一原則:家庭的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適從。另外,家庭成員之間教育的觀念要一致,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 6、榜樣原則: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不良的種子。 7、信任原則: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候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8、寬容原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伺候”。 9、鼓勵原則: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便說:“是不是偷看來的?”當孩子成績差時又說:“你從來都是這樣差的。”盡管是很隨意的一句話,卻大大傷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 10、方法轉變原則:教育方法要隨孩子的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 總之,不管你采取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只要讓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樂觀,他(她)富有愛心,充滿信心,對前途滿懷希望,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家長。
三、再次,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一門藝術。孩子受其身心發展特點的制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具有該年齡階段所特有的特征。家長要掌握有效的溝通藝術,才能提高溝通質量:
1、學會傾聽孩子:在溝通中,許多時候聽比說還重要。不少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忽略了聽的重要性,特別是聽到孩子談論一些自己認為錯誤的觀點和行為時,便迫不及待地站在家長的立場上,立即加以限制和制止: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於是出現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現象。這樣是很難達到溝通效果的。傾聽並非僅用耳朵去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不但要努力地聽進去,而且要思考,要與孩子發生互動。通過傾聽,往往可以誘出孩子一串串心裡話,使得溝通變得容易;通過傾聽,家長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使溝通變得更加順暢;通過傾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成人的關愛和自身的價值,使得溝通進行得更加深入。 2、學會賞識孩子:因為容易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所作所為,所以往往不輕易將贊揚給予自己的孩子。與孩子“談不來”的家長十有八九說不出自己孩子的長處,而對子女的種種“不是”卻能娓娓道來。其實上,道理很簡單,有誰會愛與一個並不賞識他的人交談呢?孩子更需要鼓勵,孩子更需要表揚,如果我們不是以成人的標准,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身上有許多的閃光點,有許多值得我們稱贊的地方。孩子得到了肯定,他們會更加的自信,也更加樂意與家長交談,溝通水平也就會自然的提高。 3、學會換位交談:受其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孩子在與家長交流過程中,他們的談話方式,他們的思維、想象,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等都與家長存在較大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交流過程中的傾聽、理解、表達能力等方面,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影響了孩子與家長溝通的順利進行。因此,家長應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換角色思考問題,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充分去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做到“童心未泯”,真正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4、學會主動溝通:由於受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孩子與人進行溝通的水平較差,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在與孩子交談中提高孩子的溝通水平。首先,家長應創造條件,主動、經常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在交流中家長應以身作則,遵守談話的規則,給孩子樹榜樣,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在具體的語境中掌握溝通的技巧。其次,家長應讓孩子有更多說的機會。家長可以讓孩子談一談學校的生活,說一說今天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說一說最不愉快的事情是什麼,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孩子說得好,家長就要及時給予表揚,增強他的自信心,使孩子更樂意與家長溝通。
四、然而,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
1、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a、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孩子,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麼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b、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孩子,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可以這樣做: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麼?”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於關心的話,家長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2、知心話語:含情說 場景與假設:a、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孩子,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後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b.您發現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於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9歲的兒子居然發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果: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現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並不奇怪,隨著小家伙的漸漸成長,您會發現,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 可以這樣做: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麼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營造讓寶寶專注的氛圍 3、開心話語:帶理說 場景與假設:a.您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後也像爸爸這麼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家伙不以為然:“我以後肯定比您厲害。”您笑到一半,卻發現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b.女兒今天幫您洗碗了,您很開心,於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您發現,女兒的眼神裡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 事實與結果:家長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家伙變得不開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讓小家伙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裡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並非易事。 可以這樣做: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後,女兒問他,為什麼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诙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後,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於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3、憂心話語:變通說 場景與假設:a.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您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您感到特別憂心,於是您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b.7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您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麼小,說大道理他不懂,於是只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果: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可以這樣做: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您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您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於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采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總之,家長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五、最後,送給大家和孩子溝通的9個秘訣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長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在和孩子說話時,仔細地把他的話聽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場。 ●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家長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發展,不要盡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他達不到的要求,讓他覺得辛苦,壓力大。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媽媽,我想跟您一起去買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語氣說話。 ●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不能一味地說教、指責,要做到“哪壺先開提哪壺”,只有這樣,才能敞開孩子的心扉,使兩代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
初中階段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發表於2009-11-1823:39:01
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很多同學,都是在初中時代就確立自己的優勢,打下很好的數理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高中就會越來越突出,直至考入北大、清華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