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兩個半月了,有時會吐奶好多,應該是噴出來的,但是吐完後就會特別精神,手舞足蹈的,然後玩一會就有點哭,喂一下奶就睡著了,這樣正常嗎? 首先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喂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首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總的來看,由於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較常見。 由口腔吃進去的奶,先經過一條管道叫食管,然後進入胃內。胃有兩個門,一個是與食管相連接的叫贲門,即胃的入口,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即胃的出口。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同時蠕動比較慢,故而食物容易淤積。贲門比較松弛,關閉不緊,易被食物沖開。當胃內食物稍多時,可以沖開贲門而倒流回食管。幽門關閉較緊,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使出口阻力更大,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贲門處,破門而出。 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可使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贲門處。由於上述種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因進食過多,吃奶後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沖開贲門,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不一定是有病。如連續吐幾次,每次喂奶時均吐,應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大便情況如何,精神有無改變等等。可能胃腸道本身有問題,也可能其他系統有病變存在,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漾奶多半是由於嬰兒在吃奶時吸進了空氣。空氣進入胃後,因氣體較液體輕而位於上方,容易沖開贲門而出,同時也會帶出一些乳汁,這樣就引起漾奶。所以,在喂奶時,要讓孩子的嘴裹住整個奶頭,不要留有空隙,以防空氣乘虛而入。用奶瓶喂時,還應讓奶汁完全充滿奶頭,不要怕奶太沖而只到奶頭的一半,這樣就容易吸進空氣。喂完奶後,最好讓孩子趴在大人肩上,用手輕拍孩子背部,可使吸進去的空氣跑出來。喂完奶後,抱起和放下孩子時動作要輕,活動度要小些。搖晃太厲害,就容易漾奶或吐奶。漾奶時的量一般較少,對孩子生長發育不會有多大影響。隨著月齡的增長,自然就好了。 [編輯本段]調整喂養方式減少吐奶 喂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喂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喂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 嘔吐、溢奶是新生兒時期很常見的症狀之一。 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贲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新生兒易嘔吐的原因。 新生兒的嘔吐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新生兒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喂奶過快、喂奶量過多或不足,頻繁更換奶方,過早添加輔食,喂奶前較長時間的哭鬧,喂奶同時吞入大量的空氣,吃奶後豎起拍背或喂奶後體位變動過大如換尿布等均可引起嘔吐。但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存在病理情況。較常見的有胃食道返流、感染、幽門痙攣等,而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要考慮外科情況。 喂養不當所致的嘔吐,經過改善喂養方式,避免以上所述的一些影響因素後會好轉,有胃食道返流的新生兒在喂奶後應抬高頭部30度俯臥位或60度仰臥位,少量多餐喂以較厚的奶方,嗎丁啉、西沙比利目前作為治療胃食道返流的藥物應用於臨床,有一定的療效。但嘔吐頻繁,嘔吐物中帶有膽汁、血液或糞便,或同時伴有腹脹、發熱等症狀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編輯本段]中醫食療法及外治法 1.枸杞陳皮粥:本粥清肝和胃潤肺。 舊廣陳皮2克、枸杞菜葉20片、蜜棗2個,煲粥。 2.茨實陳皮粥:本粥化氣健脾和胃。 舊廣陳皮2克、茨實10克,煲粥。食用時加麥芽糖些許以和胃潤腸。 3.如見口爛,可用飯湯水加少許真珠粉(真珠層粉易可)調均勻塗口腔。 4.乳母注意飲食,不可偏寒偏熱。哺乳後適宜輕拍嬰兒背部,千萬不要逗玩太過。 [編輯本段]減少寶寶吐奶的7大守則 1.適量喂食,切勿過多。 2.少量多餐,以減少胃部所承受的壓力。 3.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後,讓寶寶豎直趴在大人肩上,輕拍寶寶背部,這個動作可將吞入胃中的空氣排出,以減少胃的壓力。 4.喂奶時不要太急、太快,中間應暫停片刻,以便寶寶的呼吸更順暢。 5.奶瓶開孔要適中,開孔太小則需要大力吸吮,空氣容易由嘴角處吸入口腔再進入胃中;開孔太大則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礙呼吸氣管的通路。 6.在喂食完畢後,不要讓寶寶馬上平躺,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會兒,並輕拍其背部。在躺下時,也應將寶寶上半身墊高一些,最好是右側臥,這樣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7.在喂食之後,不要讓寶寶有激動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搖動或晃動寶寶。 [編輯本段]正確區別寶寶的溢奶與嘔吐 吐奶幼兒網 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幾周內常會有溢奶,一般表現為喂奶後的一種強烈的、無壓力的、非噴射性地從口邊流出少量奶汁。每天可溢奶一次或多次,但不影響生長,嬰兒亦無其它不適或異常情況。新生兒溢奶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嬰兒成長,溢奶逐漸減少,約在6月至8月時可完全消失。 病理性嘔吐與生理性溢奶則不一樣,它是新生兒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新生兒嘔吐的疾病眾多,有一些是嚴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性,需要及時做手術治療。因此,要正確區別新生兒生理性溢奶和病理性嘔吐。 一般來說,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的病理性嘔吐情況較嚴重,次數頻繁,嘔吐量大,常呈噴射狀,嘔吐物中除進食的奶汁外,還會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如果嬰兒出生後唾液較多,初次進食,吞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多為食管閉鎖所致;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後會出現腸梗阻症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或嘔吐物為糞樣液,腹脹明顯,腹壁發亮,有擴張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後排出大量大便,多為先天性巨結腸;出生後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2-3周後出現嘔吐,逐漸加重,直至每次喂奶後立即嘔吐或不久即嘔吐、常呈噴射狀,則多為先天性幽門肥厚狹窄。先天性畸形一般需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無效。 小兒內科性疾病所致的嘔吐常常發病症狀明顯,嘔吐一般不甚嚴重或間歇性發作,如新生兒窒息所致的腦水腫和顱內出血除嘔吐症狀外,常有呻吟、發绀、抽搐等症狀;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常有發熱、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狀;敗血症和腦膜炎常有反應差、精神萎靡、拒食、不動、黃疸等症狀;肺炎常有發熱、呼吸急促、口吐泡沫、發绀等症狀。 總之,嬰兒出現了吐奶症狀,如果嘔吐嚴重或除了嘔吐症狀外還有上述的其它症狀,則要考慮並非正常的生理性溢奶,而是病理性嘔吐,要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或錯過手術機會。 很正常的
往往是因為喝奶多了,急了,就會有吐奶
吐出後,不舒適感消除,也就有精神了 盡管很多媽媽都知道新生兒由於生理原因才容易導致吐奶,但一看到自家寶寶吐奶時,還是緊張得不知所措。這裡,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有關導致嬰兒吐奶的具體原因、吐奶時我們可以做哪些護理,以及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孩子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為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著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贲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松。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贲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贲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吃奶瓶的寶寶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後又該如何護理呢?
奶嘴孔如果過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劇烈的咳嗽。所以,在選擇奶嘴時,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注:如果每次吃奶後孩子都要吐奶的話,就需要我們對每次喂奶的數量以及間隔進行適當的調整了。也就是說,喂奶最好做到少而勤,並且每次喂奶後最好能幫助孩子拍嗝。
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贲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喂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幫助孩子拍嗝的方法:
豎著抱起孩子,輕輕拍打後背
豎著抱起孩子後輕輕拍打後背5分鐘以上,是幫助孩子拍嗝的基本方法。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打嗝的話,也可以試試用手掌按摩孩子的後背。 支起孩子的下巴,讓孩子坐起來 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然後再輕拍後背的方法也可以。因為孩子坐著的時候,胃部入口是朝上的,因此打嗝也就比較容易了。
打不出嗝的時候 吸入胃中的空氣,有時會夾在前後吸入的奶汁中,此時如果將孩子上身直立起來,將有利於胃中空氣的排出。因此,媽媽可以將孩子豎著抱起來,或者可以給孩子墊高後背使上身保持傾斜30分鐘左右。
如果孩子吐奶了
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
一旦嘔吐物進入氣管會導致窒息。因此在讓孩子躺下時,最好將浴巾墊在孩子身體下面並要保持上身抬高。如果孩子躺著時發生吐奶,我們可以把孩子臉側向一邊。
吐奶後,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況
在孩子躺著時要把孩子頭部墊高,或者索性把孩子豎著抱起來。吐奶後,孩子的臉色可能會不好,但只要稍後能恢復過來就沒有問題。另外,根據情況可以適當地給孩子補充些水分。
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鐘進行
孩子吐奶後,如果馬上給孩子補充水分,可能會再次引起嘔吐。因此,最好在吐後30分鐘左右用勺先一點點地試著給孩子喂些白水。
吐奶後,每次喂奶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
在寶寶精神恢復過來,又想吃奶的時候,我們可以再給寶寶喂些奶。但每次喂奶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喂奶次數可以增加。在寶寶持續嘔吐期間,我們只能給寶寶喂奶,而不能喂其他食物,包括輔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