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發燒溫度是多少正文

發燒溫度是多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發燒溫度是多少
 
一般情況下人的正常體溫在37.3度左右。

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37°左右,不同的人基礎體溫也不一樣,有人偏高有人偏低,女性普遍比男性低,一般如果沒有其它不適症狀都應屬正常。普遍來說,37.4~38度是低燒,38~39度是中度發燒,39~41度是高燒,41度以上為超高燒。
體溫的恆定取決於腦內下視丘的恆定機制,發燒則是因為恆定機制被病毒破壞,所以被設定在較高的數值;有些感染並發發燒則是因為身體為了對抗病毒自動調節到較高溫度。
然而體溫超過42度則有生命危險,體溫低於34度則有失溫的危險,輕則意識模糊,重則一樣有生命危險。發冷、失血過多、即將死去的人都會體溫降低。

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41℃以上就有危險了。

測體溫時,應先將體溫表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簽蘸酒精擦拭消毒。現在多數是把體溫表挾在腋下試溫,年齡小或昏迷的小兒可采用肛門測溫。

測腋下溫度時,要先擦去腋窩的汗,再把體溫表有水銀柱的一頭放在腋下夾緊,5分鐘後取出。測肛溫時,先在肛表圓頭塗些油類物質以起潤滑作用,再緩緩插入肛門2厘米左右深,3分鐘後取出。肛門測溫時,要用手扶著體溫表,以免小兒弄碎體溫表刺傷肛門。

看體溫表時,應橫持體溫表緩緩轉動,取水平線觀察水銀柱所示溫度刻度。體溫表用後,要用75%的酒精消毒。

正常人體溫一般上午比下午高,剛出生1個月的小兒上午比下午高0.25℃,6個月的小兒上午比下午高0.5℃,1歲以後高1℃。
、神經方面:
女人皮膚裡的“傳感器”比男人身上的靈敏,女性有繁殖後代的使命。在懷孕期間,子宮內的胎兒需要恆溫環境,而子宮在軀干內,所以,女人的軀干需要得到更加周密的保護。要實現這一目標,女人皮膚裡的“傳感器”必須更加敏感

2、激素方面:
女性卵巢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孕酮會使體溫上升,體溫調節中樞對孕酮(又稱黃體激素)作用極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體溫升高

3、女性的體內脂肪較男性為高這也應該是一個原因


嬰兒出生後,正常的體溫較成人稍高,且易波動。這是因為小兒新陳代謝旺盛,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
一般小兒的正常體溫在37~37.2攝氏度左右,少數小兒一天中最高體溫可達37.4攝氏度。除此之外,小兒體溫在一日之間可有較大波動,年幼兒一日之間體溫可相差0.5~1攝氏度,稍大點的則在1攝氏度以上。飯後、運動後、洗澡後、大哭後、大量出汗後及天熱、午後體溫較高。相反,上午和睡眠時體溫較低。
由於個人的正常體溫有差異,因此,並不是所有孩子的正常體溫均能達到37.2攝氏度,或每日上下午體溫均有0.5~1攝氏度的波動。在一些疾病早期,病情較輕時,孩子都有低燒現象,如果這些孩子平時的正常體溫低於37攝氏度的話,在其患病的早期階段,低燒溫度則可能只在37.5攝氏度左右,對於這種情況則必須予以重視。
正常體溫的測量方法是在早晨8點左右、午後3點左右、晚上8點左右各測一次體溫,連續測量幾天,取其最穩定的值即為正常體溫。
 
凡體溫高出正常,一般來說,口腔溫度在37.3℃以上,腋溫在37℃以上;直腸內溫度在37.6℃以上,一晝夜間波動在1℃以上時,稱為發熱。如僅自覺全身或局部發熱,但測體溫無明顯變化的,亦屬發熱范疇。前者有體溫升高改變,叫做“體溫升高性發熱”;後者無體溫變化,叫做“非體溫升高性發熱”,或稱“自覺發熱”,因為又常兼備體溫微度升高,故臨床又多混稱為“低熱”。

發熱是機體的一種全身性病理反應,由於致病因素不同,發熱機制也各不一樣。根據中醫理論,大致外感發熱由邪正交爭,或邪氣入裡化熱,內傷發熱由於陰陽氣血不足引起的為多,亦有由於氣滯、血瘀、宿食導致發熱者,則多用實證。總之,熱邪多致發熱,在機體內陰虛、陽盛亦發熱。所以臨床需當辨外感與內傷兩大證型。

樓主所說的“無原無故”,實際上並非真正是“無原無故”,只是其“緣故”樓主自己不一定清楚吧。外感性發熱的原因有:許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發熱,其中以溫熱之邪最為重要,包括風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陰寒一類邪氣引起的外感發熱其勢輕微。因此,外感性發熱一般不會讓人覺得是“無原無故”發燒。而內傷性發熱則不一樣。

內傷性發熱的原因主要有:①陰虛:久病傷陰,以溫熱性病、久瀉病為常見。或治療不當,如過多汗、吐、下及溫燥之病亦可使陰液虧耗,陽氣偏盛而發熱。②陽虛:久病陰寒病證,或寒涼藥治療過伐,使陽氣虛浮面發熱。陰虛或陽虛都以五髒損傷為主要病理基礎,而腎為先天之本,內寄水火陰陽二氣,故腎髒在陰陽虛損性發熱中尤其顯得重要。③氣虛:常以勞倦傷中脾胃為主要病理過程。所以勞傷為本症主要誘因。④血虛:侵性久病,逐漸損傷心、肝、脾等髒,或種種原因引起血量丟失過多。⑤氣滯:七情不暢,肝失調達,經脈郁滯。多因郁怒而發,熱勢常隨情緒好壞而波動。⑥宿食:食積中焦,尤以小兒脾胃功能尚弱發病較多。⑦瘀血:凡瘀血已成,無論因何種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漸瘀阻經脈,壅遏發熱。等等。

這些原因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比較難於察覺了吧?!而對於這樣的“無原無故”發燒,看中醫的效果應該比西醫好,尤其是,中醫可從人的整體進行全面診斷,然後統一進行治療。因此,建議找有經驗的老中醫進行診斷治療。
引發病因
  1.感染:各種感染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霉菌、寄生蟲等。
  2.自體免疫疾病:如風濕熱、全身性紅斑狼瘡等。
  3.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障礙、頭部外傷、其他腦脊髓疾病等。
  4.惡性腫瘤:如各種癌症、內腫等。
  5.各種血液病。
  6.內分泌疾病:如甲壯腺機能亢進症等。
  7.各種藥物引起的發燒。
  8.人為的假發燒。
  9.其他器官系統疾病。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955312.html

 

嬰幼兒臉上長期過敏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