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供人體吸收利用,與人共生共存。而母乳喂養兒的大便中的有益菌群中主要就是這些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由於食物被充分分解食物殘渣產生很少而不能及時形成對直腸的排便刺激而造成“攢肚”的。知道了這個道理,媽媽就可放心了,這是一種生理現象。
對於這種大便的狀況還說明媽媽的母乳質量相當好,營養均衡,寶寶的消化能力又很好,才導致寶寶的腸蠕動不充分(因為太好吸收了,不用充分蠕動),致使出現“攢肚”的現象。
調整的一些方法
寶寶出現“攢肚兒”雖然是母乳喂養的正常大便,媽媽不用過於著急。在以往的做法可以不做任何處理,也不用喝水。但是新的研究提示:此時的母乳量對寶寶來說剛夠或略有不足,因此也應調整到理想的大便次數,就是每天1~2次。以更好的保證嬰兒期的快速新陳代謝需求和抓住時機培養小寶寶良好排便習慣,做到有效預防日後的便秘發生。
1、定時把大便。因“攢肚”現象一般在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所以在此時訓練孩子定時大便(如每天早、晚把大便)讓孩子很早就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2、每天堅持做腹部按摩。(1)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反復進行3回。(2)嬰兒仰臥,抓住嬰兒雙腿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屈伸10次。這樣會幫助嬰兒的腸蠕動,有利於大便排出;
3、適當多喝水。對於胖寶寶的“攢肚子”出現,可以每天在兩次奶之間喂一些白開水或菜水、果水,待到滿4個月以後添加輔食就可以徹底解決這種大便狀況了;
4、增加奶量。如果孩子大便減少,體重增加不理想,是因為母乳不足引起的,那麼可以及時給孩子增加一些配方奶;如果寶寶已經3個多月了,還可以添加一點大米湯,就能較好的改善大便的狀況;
5、刺激肛門排便。每天兩次在寶寶吃奶後20~30分鐘左右,用油質外用藥(如金霉素軟膏)塗在嬰兒肛門口,墊上軟紙,輕輕推按肛門,慢慢做10次。一般很快即有便意或排便;用消毒棉簽蘸上植物油,輕輕伸到寶寶肛門口處,也可引起直腸的排便;
分清“攢肚”和便秘
便秘是指孩子的大便次數和性狀發生了改變。便秘不僅僅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更重要的是指大便硬結、干燥、排出困難。有時糞便堅硬擦傷了腸粘膜還會在糞便外粘有血絲或黏液,大而硬的糞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使孩子食欲減退、腹脹、左下腹可觸及糞塊,這一點和攢肚是截然不同的。
還要學點小知識
1、器質性疾病:肛裂、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等均可引起寶寶腹脹和便秘。不過,一般在新生兒期即可以診斷;
2、不用蜂蜜來通便。一些資料顯示:蜂蜜在生產合運輸的過程中有可能被肉毒桿菌污染,其芽孢生存力極強,在100度的高溫下還可存活,而小嬰兒的抵抗力差,一旦中毒就有很大的危險,因此1歲以內的嬰兒最好不要吃蜂蜜;
3、用開塞露要小心。必要用時一定要將開口處磨光,再將開塞露直管慢慢插入肛門,以防損傷寶寶稚嫩皮膚。 去醫院檢查大便是正常的,並不說明其他情況也是正常的。三、五天一次大便,這樣的排便次數肯定太少。綜合研究是兒科門診的基本原則,不知其他還有什麼異常,可以參考。 老法以為,吃得多,拉得少,長肉。是沒有道理的。 人工喂養兒較易便秘,但如合理加糖及輔食,可避免便秘。如果發生,可將牛乳加糖增至8%,並可加喂果汁(如番茄汁、桔汁、菠蘿汁、棗汁以及其他煮水果汁),以刺激腸蠕動。 1.較大嬰兒,可加菜泥、菜末、水果、粥類等輔食。 2.再大一些可加較粗的谷類食物如玉米粉、小米、麥片等制成粥。 3.在1-2周歲,如已加了各種輔食,每日牛奶量500ml即夠,可多吃粗糧食品、紅薯、胡蘿卜及蔬菜。有條件者可加瓊脂果凍。 4.營養不良小兒便秘,要注意補充營養,逐漸增加入量,營養情況好轉後,腹肌、腸肌增長、張力增加,排便自然逐漸通順。 喝蜂蜜水。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