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孩子逆反怎麼辦正文

孩子逆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你好!我是一個單身母親,兒子今年12歲,現在變的很不聽話,在學校也不聽老師的話,我耐心幫助他,他又閒我唠叨,使我束手無策!
 
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煩惱就增強了,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越難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所謂“逆反心理”,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的對待方法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由孩子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越想知道和得到,這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於做父母的教養方法不當,采取“專制”的方法教育,而該時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強,故意要顯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緒不穩定,所以顯示“抗上”的逆反心理。家長要針對孩子自尊心強的特點,尊重他們的“自決權",即使出了些差錯也不要過多責怪。
3.多數家長缺乏心理學知識,不掌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一旦和家長發生抵觸,做家長的總喜歡擺出長輩的樣子。采取“高壓”政策,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漸升級,有的甚至出現說謊、逃學等不良行為。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換彼此想法,對孩子說話要真誠、懇切。
總之,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家長的只有通過親切的心理交流和正確疏導,才能徹底矯正。

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口羅口羅嗦嗦地“叮咛”,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裡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准,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干”。
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這個時期的孩子,盡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准;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的這些特點,對待他們就更應避免簡單粗暴,也不能用“哄騙”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應了解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越是受批評,人們越是想看,想方設法要弄到手,一睹為快。
這些都是由於好奇心的緣故。二是對立情緒,任憑你“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他卻無動於衷,認為你是虛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於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應了解“心理斷乳”期的實質
“心理斷乳”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采取歡迎的態度。
為此,對於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應善於理解孩子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孩子和你作對的時候,你可以順水推舟試一下。我家孩子最服我這招。一個星期天,我們計劃在家做家務,搞大掃除,孩子叫我帶她去玩,我說去不了。她玩耍心切,很不滿意地說:“我叫你做什麼你不做,以後,你叫我做什麼,我也可以不聽。”我就順著他說:“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確實不想管你,以後,你的衣褲你洗,你用的文具你買,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話還沒說完,孩子馬上就說:“媽媽,我要你管,我聽你的,下次出去玩。”
 
調心態講方法

1.父母要了解、順應孩子生理、心理成長的規律。父母應適當地給孩子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誡孩子而阻擊其好奇心,孩子在實踐中雖然走了彎路,但其成長經驗遠比家長的說教強上百倍。

2.加強感情投入,密切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對於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如果父母在感情上與孩子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3.父母要與孩子平等相處。不要用命令、訓斥的口氣,不要用粗暴和強制的方法管教孩子,真誠做好孩子的知心朋友。一位高三考生曾經說:“其實父母、老師總想為我們好,他們有他們的道理。但如果強制我們聽從這些道理,恐怕就有一定的問題。畢竟時代不一樣了,我們有我們的想法,有些我們自己可以處理的事就不和大人溝通了。”

    4.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底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多一句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贊美,就有可能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
 

關於新生兒驚嚇的請教!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