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兒秋季腹瀉,吃什麼藥比較好(7個月)?正文

小兒秋季腹瀉,吃什麼藥比較好(7個月)?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非常適合兒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優越得多。除患結核、心腎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應提倡母乳喂養。應注意正確的喂養方法,做到定時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母乳喂養可預防小兒腹瀉。
用碗勺代替奶瓶
奶瓶特別是橡膠奶頭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很容易污染,導致小兒腹瀉。改用碗勺,污染的機會比奶瓶要少。
及時補液防脫水
小兒腹瀉大多起病很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的水分和營養素迅速丟失,造成急性脫水。在家中,家長可在500毫升開水(或米湯)中,加入20克白糖(兩平匙)和1.75克食鹽(半啤酒瓶蓋),做成口服補液。由於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鼓勵孩子多飲。小於2歲的孩子每次腹瀉後可補充口服液50至100毫升,每天的攝入量不少於500毫升;大於2歲者,盡量多飲,每天攝入量不少於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預防脫水。若孩子已出現脫水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在途中應不斷補充口服液體。
按時添加輔食
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不論母乳或人工喂養兒均應按時添加輔食,以滿足營養需要。添加輔助食品時,品種不宜過多,變換不宜過頻,要在嬰兒逐漸適應新的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具體而言,添加輔食時,要注意嬰兒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種,從少至多,逐漸增加。一般在出生後半個月開始添加維生素c及d,2至3個月加菜湯、奶糕或米糊,4至6個月添加蛋黃、肉末及碎菜等。
注意飲食質量
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養及人工喂養時,應注意飲食調配,不宜過多或過早喂給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初出生至3個月內嬰兒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漿補充,無論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適當稀釋,以利於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增強體質
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
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小兒腹瀉。
請勿濫用抗生素
實際上小兒腹瀉約一半以上為病毒所致,或者由於飲食不當引起。對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抗菌藥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
不必禁食,多補水分
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腹瀉就認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聰明地對孩子禁食,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會加重體內脫水程度。因此,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之類。
胡蘿卜泥能治腹瀉
嬰兒腹瀉時,若能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飲食上給予胡蘿卜泥分次服食,有助於病情康復。取新鮮胡蘿卜適量,洗淨切碎,加水煮爛,然後取出胡蘿卜搗成糊狀即成(煮胡蘿卜的水留作備用)。食用時,每100毫升煮胡蘿卜的水中,加入5至10克(約一小匙)胡蘿卜泥。進食量主要根據嬰兒的食欲,可按平時的食量喂給。一般來說,嬰兒喂食胡蘿卜泥2至3天,大便即可成形。
對腹瀉小兒的護理要點

記錄患兒大便、小便和嘔吐的次數、量和性質。就診時帶上大便采樣,以便醫生檢驗、診治。
腹瀉患兒往往易脫水,加之飲食控制,易畏寒,若出現四肢厥冷,體溫不升,可用熱水袋保暖。使用熱水袋要注意不要燙傷患兒。
腹瀉患兒大便次數增多,應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揩洗臀部(女孩子應自前向後沖洗),然後用軟布吸干。可塗以鞣酸軟膏,或復方硫酸銅鋅軟膏、防止產生紅臀。
腹瀉患兒由於使用較長時間的抗菌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長而發生鵝口瘡,因此要多喂開水以清潔口腔。有嘔吐時可用棉花蘸溫開水清擦口腔。已發生鵝口瘡可在患處塗以1%龍膽紫藥水。
重型腹瀉,或輕型腹瀉但遷延不愈,患兒逐漸消瘦,全身症狀加重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腹瀉未愈,又發生肺炎或尿路感染等並發症,也應及時就診。
衛生及護理

嬰幼兒的衣著,應隨氣溫的升降而增減,避免過熱,夜晚睡覺要避免腹部受涼。夏季應多喂水,避免飲食過量或食有用脂肪多的食物。經常進行溫水浴。
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偻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糞便應做消毒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方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如果一天拉的次數少於4次,可以只吃媽咪愛,放入40度以下的奶中,一次一代,24小時吃一次,也可以是一次半代,12小時一次,但是剩下的半代要扔掉,因為裡邊是益生菌,開代後時間長就失效了.如果一天多於4次要在吃媽咪愛的基礎上加入斯密達,也是加入奶中,不影響藥效的,為了防止孩子喝不完奶影響藥效,可以先把藥放入少量奶中給寶寶吃,吃完後再喝沒放藥的奶.另外最好能做個大便化驗看看是不是細菌感染,如果是的話還要吃消炎藥,要注意拉的次數,拉多了要及時給寶寶補液防止脫水。
 
做好飲食喂養防寶寶秋季腹瀉秋天來臨,嬰幼兒秋季腹瀉多了起來,這種腹瀉最喜侵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是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的急性腸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病初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嘔吐現象,多數患兒有發熱,體溫多在38℃~40℃之間。病後兩天出現腹瀉,大便每日10次左右,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呈花綠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腹瀉多在病後4~7天自愈,少數孩子腹瀉可持續20多天。有個別病兒可發生猝死,可能與並發心肌炎有關。秋季腹瀉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無益。本病病程不長,如果家長在這幾天做好飲食喂養和口服補液,通常不會發生問題。第一:注意保暖。家長可以用一個暖水袋給孩子熱敷腹部,還可以給孩子揉揉肚子,以減輕病兒的腹痛。第二:調節好飲食。在腹瀉急性期要減少進食量,但不必禁食。要食用一些米粥、面湯之類的稀飯,急性期不要食用魚、肉,待病情好轉後可逐步恢復正常飲食。第三:喝口服補液鹽。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
 
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之間是小兒秋季腹瀉的高發季節,此時父母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治療秋季腹瀉不能亂用藥,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亂用,秋季腹瀉屬於病毒性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極其容易造成腸道內細菌滋生。另外成用常用的止吐或止瀉藥也不適合兒童,常用非但不利於病情恢復,還會造成長期腹瀉或過敏。

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之間是小兒秋季腹瀉的高發季節,此時父母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但疾病的到來往往方步慎防,假如孩子得了秋冬季腹瀉,用藥等治療方法在所難免。這時專家提示父母,治療秋季腹瀉不能亂用藥,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亂用,秋季腹瀉屬於病毒性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極其容易造成腸道內細菌滋生。另外成用常用的止吐或止瀉藥也不適合兒童,常用非但不利於病情恢復,還會造成長期腹瀉或過敏。

在此,我們為父母介紹一些不適合治療兒童腹瀉的常用藥物:

·易蒙停——5歲以下兒童禁用

該藥為一種極強的長效抗腹瀉藥物,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如果低齡兒童使用,非常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甚至可能致死(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因此,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

·復方地芬諾酯——2歲以下嬰兒禁用,2歲以上嬰幼兒應慎重使用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性腹瀉及慢性腸炎等疾病的治療,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道,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兩歲的嬰幼兒。

·氟哌酸——12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對致病性和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應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

·四環素——8歲以下兒童禁用

對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因某些細菌對四環素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較嚴重而療效有所降低。另外,8歲以下小兒應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霉素、多西環素等可致恆齒感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長期使用還會損害肝髒。

·藥用炭——禁止長期用於3歲以下小兒腹瀉或腹脹


 
經常you這樣的媽媽,孩子經常腹瀉,問到寶寶用過藥沒有,她會急切地告訴你三四種藥名,問是怎樣給孩子服用的,答案差別很大,有的尚合理,有的則不合理,或者不科學,令人為孩子擔憂。如何科學地為腹瀉小兒調整用藥,不僅涉及到寶寶的消化道問題,而且關系到每個寶寶能否正常地生長發育、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所以,媽媽們一定要重視。那麼,腹瀉是怎麼引起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秋季腹瀉,又叫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這種病毒就是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節性強,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發病,12月份達高峰,多侵犯6~24個月的嬰幼兒。由於該病常呈小流行,因而此時兒科門診的小病號容易“扎堆兒”。這種腹瀉起病急,病情重,它的特點有“三多”,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易致患兒脫水酸中毒,危及生命。2.細菌性感染,這種腹瀉發病可急可緩,多是衛生注意不夠,導致病從口入。其特點是大便次數多,但每次量不多,可見黏液或血絲。病程可長可短,若轉為慢性,則危害較大,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3.飲食因素,多見於人工喂養或添加輔食的小寶寶。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導致小兒腹瀉,如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等,但無論怎樣,媽媽們最好還是帶著孩子和便樣去醫院,經醫生查體和大便化驗,明確腹瀉原因,對症用藥。一般來講,腹瀉嚴重的患兒需要靜脈輸液治療,這裡我們只探討口服治療。通常口服治療腹瀉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中藥類等。讓我們分別來認識一下。一、抗生素類這類藥主要針對細菌性腸炎,品種很多,選藥時醫生往往根據患兒的臨床特點和便檢結果,並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這類藥在臨床上的問題比較突出,濫用現象諸多,如家長心急,擅自加大藥量;一種藥不行,再加一種,盲目聯合用藥;醫生開的藥不管用,去藥店買廣告宣傳的藥或別人推薦的藥,造成重復應用;不規律用藥,時服時停,孩子成了試驗品。這些做法都屬於濫用抗生素,它最嚴重的後果是腸道菌群進一步紊亂,耐藥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藥物難以控制的腸炎,即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因此,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否則後患多多。二、黏膜保護劑這類藥顧名思義,就是能覆蓋在腸黏膜上,吸附病原體和毒素,增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並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常用藥有思密達、必奇等。服這類藥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飯前,而最好在兩餐之間;怎樣與水調和,務必認真閱讀藥物說明。這兩條做好了,會極大地減輕患兒症狀,縮短病程。三、微生態制劑主要是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一些有益於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的活菌制劑。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襲,調節恢復腸道的微生態,從而控制腹瀉。這類藥由於是活菌制劑,切記不能用熱水送服和與抗生素同服。另外,這類藥重在調理,如患兒單純消化不良或因腸外感染引起的腹瀉,症狀遷延反復時,可服用,但療程要長。四、中藥類現有的許多中成藥制劑在臨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寶寶服藥的依從性,應避免飯後喂藥引起嘔吐,或硬喂導致寶寶強烈逆反,盡量尋求一些寶寶願意接受的辦法,使順利喂藥成為可能。由於藥物諸多,服藥程序也有講究。比如病毒性腸炎或水樣便,則黏膜保護劑為必選,最好單用;抗生素與微生態制劑同選時,應錯開時間服用;西藥與中藥最好分開服用;慢性腹瀉長期服藥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等等。一句話,強調對孩子的精心護理。總之,腹瀉患兒如果藥選對了,用好了,既能縮短療程又減輕孩子的痛苦,也有利於他的生長發育。此外,對於腹瀉寶寶來說,合理用藥很關鍵,飲食調節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喂養兒的媽媽在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寶寶得了咽喉炎,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