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嬰兒突然全身發軟是怎麼回事 不好說
引發的原因難以確定
最好是到醫院檢查和確證 頸椎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保健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包括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其可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此外,還可有頭昏、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霍納氏征、發作性粹倒、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吞咽障礙及歎息樣呼吸等,又稱為頸椎綜合征。由於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從而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多見於年齡偏大者。檢查方法:x線、磁共振(mri)、ct、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sep)等。根據病理變化,頸椎病可分為五型:(1)脊髓型,此類型病人進行手術比例較高。(2)神經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治愈或明顯好轉。(3)椎動脈型,大多數病例都可以通過牽引及頸部制動等非手術療法治愈或明顯好轉。(4)交感神經型,絕大多非手術可治愈。(5)混合型,針對具體情況,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經過非手術療法治愈、自愈或明顯好轉。 頸椎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如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畸形等;(2)慢性勞損和退化;(3)急性損傷。而以慢性勞損為最常見原因,從這一點來說,頸椎病是可以預防的。 急性的頸椎外傷,如外力等造成頸椎輕度骨折,使頸椎產生輕度移動及頸部嚴重挫傷,可造成頸椎間盤的損害、局部軟組織受損產生水腫、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產生頸椎病症狀。 慢性勞損和退化與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及不良的生理姿勢有關。如刺繡、縫紉、謄寫等需長久低頭的工作,或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等,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松弛乏力,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變而逐步發生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相當復雜.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但下列因素在頸椎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1.年齡因素: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基礎。另外,小關節和各種韌帶的退變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范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復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另外,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傷: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病人往往在輕微外傷後突然發病,而且症狀往往較重,合並骨折、脫位者則給治療增加困難。 4.咽喉部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者更易於發生頸椎病,而且預後也相對較差。 6.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於誘導頸椎病的發生。 7.代謝因素: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產生頸椎病。 8.精神因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病理變化:可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使神經根管及椎管容積變小,小關節及鉤突關節退行性變致小關節脫位可造成頸椎退行性滑脫。後一種情況最常見。
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普遍且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①血管痙攣,管腔變窄;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滯度增加;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一基底動脈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它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的其它體征。 窦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中醫認為頸椎部是經絡聯系人體髒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系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血氣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髒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一、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如下。 頭痛:系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使側支循環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常發作性出現,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或更長些,在發作期陣發性加劇。晨起、轉動頭頸部及乘車時症狀加重。疼痛多為一側,在右頸枕部或枕頂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由頸後部開始,向耳後及枕頂部擴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閃光視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流誕以及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面部、硬腭、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及異物感等。 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缺血引起枕大神經缺血時,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的頭痛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少數患者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碰頭發即感劇痛。斜方肌由副神經周圍支支配,該神經起於上5~6個頸節,其根性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從附麗於枕骨鱗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經支,由於受到擠壓而出現症狀。環椎或樞椎發生旋轉移位時可使從其椎弓間穿出的枕大神經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出現頭痛,該神經局部有壓痛。 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最常見的症狀。眩暈有:①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轉的幻覺;②身體站立不穩,搖晃自感地面移動;③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可伴有耳鳴、聽覺減退或漸進性耳聾等。極少發生眼球震顫。有的患者在轉動頸部時忽感下肢發軟而突然摔倒,發病時多無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這是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時的一個特點,可和其它腦血管病變相鑒別。 視覺症狀:主要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所致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復視症狀,常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因為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系統相連,亦可出現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如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頸過伸時尤為明顯,或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等。某些頸椎病患者,可伴發眼睑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後視神經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神經根型症狀:由於局部解剖關系,臨床上常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可合並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或交感型頸椎病變的症狀,出現更復雜的病理變化,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 其它症狀:少數病例可有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如在某次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突然感到頭暈眼花和劇烈頭痛,並很快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數分鐘即好轉,其發作後可有嗜睡及精神改變。少數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後可很快爬起繼續行走,或過度轉動、猛然回頭等出現摔倒。偶有發作性咽部痛,並伴蟻行、刺癢及異物感,甚至出現干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發嗆及咽反射減弱等症狀。 體征方面,發病時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可聽到椎動脈由於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常查到患椎向一側旋轉移位,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壓痛明顯。 二、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後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於頭頸部體位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症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症狀)。 3.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5.其它檢查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鑒別診斷 (-)內耳綜合征(美尼爾綜合征)①常突然發作,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的錯覺,發作刺激性(如光線、情緒波、動等)加重;②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經症狀;③發作時間持續,多在l~3天內逐漸緩解,為反復發作,間歇期一般無症狀。 (二)良性陣發性眩暈常為外傷、耳病、年老、噪音性損傷及使用鏈霉素過敏,使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鑒別:①常見50~60歲婦女;②睜眼作體位查出位置性(3~6秒鐘後出現)眼球震顫;③病檢為良性,可有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復治療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它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系。手法可松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復頸部功能[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