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寶寶得了秋季腹瀉,至今嘔吐,怎麼辦? 腹瀉患兒在服藥的同時,如果家長能懂一些飲食療法加以配合,對於患兒盡快痊愈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向大家推薦幾種方法:①體弱小兒可用山藥60克,加水200毫升,煮水飲用,1日2~3次,每次40~60毫升,以健脾利濕。②苡米粥:苡米15克(炒),大米30克,水適量,先將水煮沸,然後加入苡米和大米再煮,熟後先服食少量,然後逐漸增多。③炮姜粥:炮姜(或干姜)5克,大米30克,共煮粥,熟後去姜,鹹甜均可,適用於脾胃虛寒性腹瀉。④糯米固腸粥:糯米(炒)30克,懷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溫服,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寒洩瀉。⑤赤小豆粥:赤小豆20克,白米20克,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熬粥,加入白糖可服用。適用於單純性消化不良。⑥扁豆粟米粥:扁豆30克,黨參10克,粟米50克。先將扁豆、黨參同煎,去渣取汁,入粟米煮粥。適用於脾虛洩瀉。⑦芡實粥:芡實米50克,白糖適量,將芡實米煮爛為宜,粥成加白糖少許。適用於脾虛瀉。⑧山藥扁豆粥:鮮山藥去皮切片30克,白扁豆15克,白米30克,白糖適量。先煮白米、白扁豆,繼入山藥片,煮粥,加糖,適用於濕熱瀉。⑨大棗木香湯:大棗6枚,木香4克,大棗去核先煎,數沸後入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溫服,具有和脾胃、燥濕止瀉功效,適於脾虛氣滯之久瀉。10烏梅煎湯代茶:烏梅性味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有澀腸止瀉,生津止瀉之功,主治久瀉久痢,煩渴口干等症。故烏梅煎湯代茶飲,對於洩瀉日久,口渴傷陰的病者適宜。11蘋果泥:蘋果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和收斂作用。食法有兩種:①把紅香蕉蘋果或黃香蕉蘋果一切兩瓣,用調羹刮泥喂孩子。②將洗淨蘋果連核切成小塊,在沸水中煮3~5分鐘,然後滴入1~2滴高粱酒,具有止痛活血,收斂大便內水分的作用。12胡蘿卜泥:將胡蘿卜洗淨切絲,煮熟搗爛如泥,可根據口味適當加入調味品。因為胡蘿卜是鹼性食品,含β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還含有果膠,有促進大便成形及吸附腸粘膜細菌和毒素的作用。13淮山雞內金鳝魚湯:黃鳝125克,雞內金5克,懷山藥10克,生姜2片。將黃鳝活殺,去內髒後洗淨切段,用開水洗去魚腥。雞內金、懷山藥洗淨。起油鍋,用姜爆黃鳝肉,濺白酒少許,加清水適量,倒入鍋內,加雞內金、懷山藥,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1小時,調味,飲湯。適用於傷食型腹瀉。14健脾飲:橘皮5克,荷葉1/4張,山楂3克,麥芽10克,白糖少許。可用於乳食積滯所致腹瀉。15馬齒苋粥:馬齒苋20克,粳米30克。先將馬齒苋洗淨晾干,將粳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加入馬齒苋,煮沸食用。也可酌加食鹽,或白糖調味。隨意食用。適於濕熱內蘊所致腹瀉。16荔枝粥:干荔枝5枚,粳米或糯米50克。將干荔枝去皮洗淨,粳米淘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煮至米爛成粥即可。5天為1療程,每日1次。用於脾腎陽虛型久瀉。
治療一般嬰兒腹瀉的飲食原則是,減少膳食量以減輕腸道負擔,限制脂肪以防止低級脂肪酸刺激腸壁,限制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腸內容物發酵的產物促使腸道蠕動增加。換言之,即給以清淡飲食,以利腸道修復。 胡蘿卜常用作治療腹瀉的食物。使用時需將胡蘿卜制成泥,再加水成胡蘿卜湯。500克胡蘿卜制成湯1000毫升,約4飯碗。這種胡蘿卜湯所含熱能較低,每1000毫升約為300千卡,含脂肪也極低僅0.2%,又富有硷性,含有果膠,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細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小兒腹瀉初期,如以胡蘿卜湯治療,可收到較好的效果。蘋果纖維較細,對腸道刺激少,且富有硷性,含有果膠,有吸附作用,所含鞣酸又具有收斂作用,而且所含的熱能、脂肪均較低,也符合治療腹瀉的原則。食用時,將蘋果用肥皂洗淨,切成兩半,用湯匙輕輕將蘋果肉刮成泥,邊刮邊喂給病兒即可。
這種飲食治療,因熱能很低,其他營養素含量也很少,食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病兒的營養狀況。當腹瀉減輕時,即應根據實際情況改用其他飲食,如米湯、沖淡的脫脂奶、酸奶等,由淡而濃,使腸道有一個恢復功能的階段。 寶寶防腹瀉及早入手
天氣漸漸變涼,早晚溫差的加大讓寶寶的健康也受到了影響,各大醫院的兒科裡,秋季腹瀉的“小病號”也漸漸增多了。據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井麗娟教授介紹,目前兒童腹瀉的高發期越來越延後,多出現在11月份,家長們應提前做好寶寶的秋季保健工作。
寶寶秋冬多發腹瀉
小兒秋季腹瀉因其在秋冬季節發病率高而得名,其中70—80%是由輪狀病毒引起,主要侵犯對象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幼兒。“嬰幼兒胃腸道發育不成熟,孩子對營養需求又較高,腸道負擔重。同時,嬰兒時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以及肝、腎功能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免疫功能也不夠成熟,因而很容易發病。”
秋冬季節氣候干燥,適宜輪狀病毒 秋冬季是小兒腹瀉病高發季節,多數由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因多發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稱為“秋季腹瀉”。本病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l~3天。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無明顯中毒症狀。病初可有嘔吐,常先於腹瀉發生。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粘液,無腥臭味。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8天。 小兒患秋季腹瀉後合理飲食和適當用藥,可縮短病程,很快恢復,則對小兒健康影響不大。如果處理不當,常並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嚴重者危及患兒生命;或者導致病情遷延,造成患兒營養不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所以,家長有必要了解掌握一些小兒腹瀉的家庭治療護理方法。 腹瀉病的治療原則是①預防脫水;②糾正脫水;③繼續飲食;④合理用藥。根據以上原則,病情輕、無明顯脫水的患兒在家庭治療,可采取以下措施。重症需到醫院治療。 1.患兒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 可選用以下液體: ①米湯加鹽溶液:配制方法:米湯500ml(1斤裝酒瓶)+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或炒米粉25g(約兩滿瓷湯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ml煮2~3分鐘。預防脫水:首先給20~40ml/kg,少量多次口服,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②糖鹽水:配制方法:白開水500ml(1斤裝酒瓶)+蔗糖10g(2小勺)+細鹽1.75g(一平啤酒瓶蓋的一半)。劑量服法同上。 ③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新生兒慎用),年齡<2歲,每天應提供ors液500ml;年齡2~10歲,每天應提供ors液1000ml;年齡>10歲,ors液能喝多少給多少,每天應提供ors液2000ml。宜少量多次喂服,2歲以下的患兒每1~2分鐘喂1小勺約5ml;大一點的患兒可以用杯子直接喝。如果患兒嘔吐,停10分鐘後再慢慢給患兒喂服(每2~3分鐘喂一勺);若ors液用完之後腹瀉還不停止,則喂患兒一些上述原則中所提到的液體或看醫生。 2.給患兒足夠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 母乳喂養的患兒繼續母乳喂養,可適當延長喂奶間隔時間。如患兒不是母乳喂養,年齡在6個月以內,可用患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用牛奶(或羊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腹瀉好轉後漸恢復正常飲食,或用酸奶,也可用奶-谷類混合物,有條件者可更換為不含乳糖的奶粉。如患兒年齡在6個月以上,給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或爛飯、蔬菜、魚或肉末等,需由少到多。可給適量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這些食物要很好烹調、研磨或搗碎使之容易消化。年長兒則可進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的食物 3.可選用的藥物:①微生態調節制劑:目的在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鏈球菌等。②腸粘膜保護制劑:吸附病原體,維持腸細胞正常吸收與分泌功能;與腸道粘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強其屏障作用,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思密達。 4.如果患兒3天不見好轉,或3天內出現下列任何一種症狀,應找醫生診治:腹瀉次數和量增加;不能正常飲食;頻繁嘔吐;發熱;明顯口渴;糞便帶血。 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腹瀉性疾病,有人一腹瀉就用止瀉藥,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正確。中醫認為,同是腹瀉,致病機理卻各不相同,應該對症下藥,才能起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慢性腹瀉——參苓白術丸 人參、茯苓、白術、桔梗、山藥、甘草、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 慢性腹瀉的臨床主要表現:反復發作的腹瀉及腹部隱痛,其腹瀉不甚劇烈,常與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或者脾胃受涼有關。 伴有食欲不振,氣短乏力,面色缺乏光澤。腹瀉日久則營養物質大量丟失,可以導致貧血等不良後果,因此不能等閒視之。由於久瀉傷及人體正氣,尤其與腹瀉密切相關的脾胃更易受傷,因此慢性腹瀉中有很大一部分為虛性腹瀉。對於這部分病人推薦試用參苓白術丸健脾化濕進行治療。 參苓白術丸組方中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人參、白術、扁豆等健脾益氣,恢復脾胃功能;另一方面白術、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濕,減少腹瀉次數。中醫認為脾虛則易生濕,濕重則洩瀉,因此健脾益氣化濕就是本方治療的精髓所在。此外,對於伴有脾胃虛寒,表現為胃部怕冷,大便稀溏,不能進冷食者,可以加用香砂養胃丸合並治療。而久瀉傷腎,出現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每日晨起腹瀉,俗稱五更瀉者,合用四神丸以溫腎健脾。
急性腹瀉——葛根岑連湯 葛根、黃岑、黃連炙、甘草 急性腹瀉是夏季常見的疾病,治療腹瀉的藥物也成為很多家庭常備藥。中藥治療急性腹瀉的經典方劑就是葛根芩連湯,它出自著名的中醫古籍、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用來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和痢疾。 從葛根芩連湯的組成來講,葛根、黃芩、黃連以清熱利濕為主,並能升清止瀉。所以在選用葛根芩連湯治療腹瀉時就要抓住“濕、熱”兩點。所謂“熱”主要表現為發燒、口干、口臭,大便後肛門灼熱,小便發黃等;“濕”則相對抽象一點,主要表現是大便黏膩不爽,有排不盡的感覺,醫學上稱之為裡急後重感,或者大便裡有白色膿樣物,不思飲食,舌苔厚等,如果患者的病情大致符合上面所描述的症狀,則可以認為是“濕熱”所致的腹瀉。 值得一提的是,葛根芩連湯早期服用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患者腹瀉的時間較長,腹部怕冷,或者進食稍涼的食物就出現腹瀉,這一類症狀都不適用本藥治療。在發病期間,應該堅持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以免加重腸胃的負擔。對於腹瀉明顯的患者還應該多喝糖鹽水。
腸易激綜合征——痛瀉要方 白術、炒白芍、防風、炒陳皮 腸易激綜合征是慢性腹瀉常見病因之一,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20歲—50歲為多,工作忙碌、精神緊張容易誘發本病,屬於職業人士高發的疾病。本病的特點是腸道本身無器質性病變,但腸道功能失調,表現為腹痛、腹瀉或便秘、黏液便,症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由於本病缺乏特異有效的療法,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腸易激綜合征不妨試一試痛瀉要方。原來中醫對本病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肝郁脾虛”,肝郁則氣機郁滯,不通則痛,而肝郁又與情緒緊張不舒暢很有關系;脾虛則不能運化食物,造成腹瀉。因此采用疏肝健脾為主要療法,痛瀉要方就是代表方劑。 痛瀉要方由白術、白芍、防風、陳皮4味藥組成(劑量6∶4∶4∶3),方中以白術為主藥,功能健脾燥濕;白芍能柔肝緩急止痛,能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防風能散肝郁;陳皮理氣疏肝健脾。四藥合用,起到很好的疏肝健脾之功效。 孩子太小,不要順便試藥,是藥都有副作用,吃了沒控制住病就太不劃算了。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查明原因後,也許醫生會給孩子輸液(消炎的,營養的),開藥。你說孩子精神狀態還可以,證明病情應該不嚴重,給以正規專業治療應該很快能好。但是,一定不要拖,耽誤久了,病[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