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正處在個性形成的開端時期,加強對他們的品德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搞好幼兒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孩子很容易變成家裡誰也管不了的“小霸王”,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再者,社會上對幼兒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著偏差,有的認為幼兒只要吃好、玩好、身體好就行,有點壞習慣也不要緊,有的甚至認為“樹大自直”有點毛病大了就能好。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幼小的幼兒正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成長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豐富,語言要親切。如果教師在鼓勵和表揚幼兒時,表情冷漠,可想而知,無論教師怎樣運用語言進行表揚,起教育效果也是消極的,如:我班有一位剛入園不久的孩子,哭鬧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靜下來了,只有她還在不停的哭。我走過去輕輕地擦掉她臉上的淚水,微笑著對她說:“哭多難看啊,你看你不哭多漂亮啊老師這裡有一塊小手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好朋友。老師相信你是一位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對這你笑呢!”。這個孩子聽完我的話,整大眼睛望著我,竟咧開小嘴笑了。我親切的撫摸著她的臉對全班小朋友說:“你們看,這位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們一起為她鼓鼓掌,好嗎?”然後我親切的抱起她親了親她的小臉蛋。第二天這位孩子的家長對我說:“老師,今天我的孩子是主動上幼兒園的,她說老師喜歡她,說她乖,她再也不哭了”。在那時,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對於孩子,無論是一個善意的微笑,還是一個親切的擁抱,或是一句同情的話語,都能使孩子得到快樂和滿足,都能喚起孩子良好的情緒情感,使其行為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和鼓勵的言行,是使幼兒願意接納你,喜歡你,樂於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劑,它促進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做為一名教師只有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發現孩子的優點,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那又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的習慣呢?
一、家園配合協調一致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特別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抓住每一個時機,及時果斷地提出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與幼兒園實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的養成良好習慣。如:教師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孩子在家獨睡,我班有一位女孩子,在自己上小床獨自睡了。第二天卻有了退意。她媽媽堅持要她獨睡,耐心教育。孩子問:“媽媽,我自己睡小床,老師能給我小紅花嗎?”媽媽得知女兒的心願後,第二天送孩子來時悄悄地將此事告訴老師。下午,媽媽接送孩子回家時,女兒飛似地跑到媽媽面前,抱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還是自己睡小床。我得到了小紅花了。”就這樣,在家園配合,正向強化下,這孩子很快養成了獨睡的良好習慣。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二、提高認識注重養成。
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幼兒年齡越小,對良好習慣的形成沒有多少認識,因此,老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要通過講故事、念兒歌等。幼兒易於接受的方式使幼兒明白不好的習慣會給人們帶來危害,良好的習慣會有利於健康,而且對於個性的發展和優良品質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在上課時,教師通過掛圖事例的講解,使幼兒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淨,否則,細菌沾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會生病,讓幼兒明白在生活中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培養行為習慣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采用相適應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對於幼小兒童應使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比如:培養兩三歲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處的習慣,在開始訓練時,家長用游戲的口吻來對孩子說:“玩具要回家了,咱們幫它找找它們的家在哪兒,把它送回家去!”用這種“幫我玩具找家”的游戲方法,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要好得多。當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孩子受到稱贊後,下一次定會重復這種良好行為的習慣。在培養幼兒行為習慣問題上,家庭和幼兒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偏差。作為家長只重視幼兒身體和智力的發展,輕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有的家長常常剝奪幼兒力所能及的勞動機會,有時看到幼兒在園裡倒垃圾、撿廢紙就感到心疼趕緊去幫忙。這樣日後難以形成愛勞動的習慣。在幼兒園,老師也往往是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行為習慣的培養,一日活動中往往抓不住最佳的教育時機。幼兒期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的學習,智力的發展和品德的培養作為教育的任務是不夠全面的。智力的開發、品德的培養乃至性格的形成卻受到個人行為習慣的影響,我們應重視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形成的常規訓練,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其日後全面發展和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堅持不懈嚴格要求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因此,要從日常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滲透和強化。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家長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又聽之任之,要始終如一,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地進行訓練,所以最好制定一個生活日程表,使孩子依照一定的時間進食、睡眠、活動等,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打下基礎。當前,對家長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嚴格要求,是將愛了不能隨便買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心軟常常遷就、退讓,直至“敗下陣來”以妥協告終。繼而發展到有效必應,使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也有不少家長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取得了成效。比如:在培養孩子要有愛勞動的品質,要求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簡單的衣服,自己將玩過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會,家長會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做示范,經常手把手的、不厭其煩的教。這是由於他們能理智地愛孩子,把愛與嚴格結合起來,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要求耐心訓練的結果。
四、重復訓練強化教育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人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特別對記憶能力,控制能力相對差的幼兒來說,重復訓練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兒在玩玩具後,沒有把玩具放好,沒有放玩具櫃的習慣,教師就要有意識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復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後就能自覺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必須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結合。如:進餐方面,飯前便後要洗手,老師要經常提醒幼兒洗手的習慣。要正確扶碗,握筷,不隨便講話大笑,保持整潔,不剩飯菜,飯後放好筷碗。這些是需要教師在一日活動中經常反復地要求幼兒做到,以及入睡時脫下衣褲要折疊整齊,放與固定位置等等。總之,與幼兒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緊扣具體明了,保證幼兒生活作息有規律,愛清潔,講衛生,有序和高質量,最終會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環境配合因勢利導
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與環境的熏陶密不可分。老師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除了加強家園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兒園環境、為人師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讓幼兒學會團結友愛、尊老愛幼。老師首先要做到自己與其他老師之間要和睦相處,對家長要有禮有節,對幼兒要寬容相待;在教學、游戲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以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和表揚。又如:可以在起床時請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游戲時,安排並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游戲等,在以上活動中誰表現好,老師就表揚誰,讓孩子明白互相幫助是好事,老師會喜歡,小朋友也會喜歡。通過這樣的一些小事,使幼兒在幫助、關愛他人之中得到樂趣,從而使好習慣鞏固。
六、成人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父母和教師共同的言傳身教,方有成效。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需要靠說教,更要靠教師平時規范行為上潛移默化地引導教育。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用幼兒理解的語言不斷督促指導,使幼兒有效地達到目標,但是還要重視無聲的教育影響。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卻在飲食上挑食的。這必然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教育產生負面效應,要求幼兒按時入睡,同樣首先應以家庭全體成員的有序生活方式為基礎背景,成人的言行是無聲的榜樣,如果只是強迫孩子,該如何去做而成人卻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會令人滿意,在幼兒園裡教師平時行為要規范。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與嚴格結合起來,這主要是由於家長在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於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於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於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下課我無意中走進教室,發現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可其中的一位孩子卻說:“老師,你有時也坐在桌子上給我們講故事聽。”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麼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後,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總之,任何習慣的養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更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它需要家庭、社會、幼兒園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兒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行為練習、實踐,同時,必須注重幼兒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嚴格標准,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長也知道應該如何要求孩子,但是做起來又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這在家庭教育上是常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