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大三陽且病毒是1.09e+08,肝功能正常。女方曾被感染,乙肝兩對半檢查2、4、5呈陽性。請問這樣可以要小孩嗎? 如果一方有乙肝處於穩定期,另一方表面抗體陽性可以結婚.大三陽和小三陽的女性應治療至hbeag和hbv-dna陰轉.穩定半年以上可以結婚要孩子.並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hbig和乙肝疫苗.以徹底阻斷母嬰傳播.父嬰傳播也占有一定比例.
如果女方久治不轉陰.加上年齡不許可.只要肝功能.b超正常也可以懷孕.但應嚴密監測.應用hbig和乙肝疫苗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的預防效果.
至於大三陽母親是否可以給孩子喂奶.尚有爭議.有醫院觀察.采用上述免疫程序的孩子其母乳喂養和非母乳喂養的表面抗原陽性率並無明顯差異.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定奪.
請大小三陽患者不必擔心,現在科學這麼發達,你們都可以生一個健康的寶寶,請看下面的預防措施,是很有效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生育。 如何阻斷乙肝母嬰、父嬰垂直傳播?
1、母親e抗原(大三陽),伴或不伴hbvdna陽性,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目前一般有兩種較公認方案,效果相差不大:
1)、孕婦在懷孕第7、8、9三個月每月各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200單位,第10個月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2)、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2、母親e抗原陰性(小三陽)、hbvdna陰性,孩子出生時按0、1、6方案打乙肝疫苗即可,每次10微克。
3、父親e抗原,伴或不伴hbvdna陽性(大三陽),目前也建議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1、母親e抗原(大三陽),伴或不伴hbvdna陽性,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目前一般有兩種較公認方案,效果相差不大:
1)、孕婦在懷孕第7、8、9三個月每月各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200單位,第10個月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2)、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2、母親e抗原陰性(小三陽)、hbvdna陰性,孩子出生時按0、1、6方案打乙肝疫苗即可,每次10微克。
3、父親e抗原,伴或不伴hbvdna陽性(大三陽),目前也建議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孩子剛出生後6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單位,一個月(或半個月)以後再注射100-200單位,出生後第2個月、第3個月、第7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 可以 小孩出生時要打疫苗 不能用母乳喂養 乙型肝炎----一個病人都治不好的醫療騙局之(三) (一)從中醫學認識肝在人體的作用與診斷,及女人為什麼會比男人長壽的原因 所有的大病皆由小病演變而成,因飲食、氣候變化(感冒)、治療不當而惡化。肝病並不可 75 怕,今日大眾對肝病的談虎色變,實因於今日大眾未能從中醫學了解肝膽的作用,了解中醫學治療肝病,就像治感冒般容易,如乙型肝炎為什麼休息一段時間後會自己消失,而感冒在休息、睡眠幾天亦會自己痊愈一樣。 人體經絡循環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十二經絡之氣,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經,故肝經氣脈之運行為第十二經也。 諸陰經經絡至頸而還,唯肝經經絡上達頭頂之“百會穴”,引至高之陽下行,下達腳拇趾之“大敦穴”,中以兩脅肋之“期門穴”為十二經絡循環氣行之終止穴。 十二經絡氣之終止亦為經絡氣的始期之門,故名“期門穴”。柴胡氣之能升、能降,即以期門穴為氣之升降,降為經絡氣行之終止經絡穴,升為經絡氣行之始發經絡穴,故柴胡為治肝要藥。亦為補氣之要藥。 諸陰經經絡為引陽經經絡上升之氣下降,皆至頸而還,唯足厥陰肝經上至頭頂心百會穴,引至高之陽經經絡氣下降,若肝中毒生病變,陽氣上升至頭頂,肝經無法引至高至陽之氣下行則為厥(昏迷),如中暑時,頭頂心暈疼而昏倒者是,用天水散,或清暑益氣湯,導赤散等引至高之暑氣從小便出則愈,厥即昏厥,為陽氣無法下降,氣終止運行所致。 扁鵲治虢太子“屍”昏死,即針取三陽五會穴(百會穴),而使太子復蘇,更用藥熨兩脅下(肝之經絡),太子起坐,針百會穴即今日流行之頭皮針治中風也,瀉至高陽氣下降。 今日肝昏迷,多因消炎傷心、腎,致腎衰竭,肝中藥物毒無法從腎——即從小便排出所致。 要把肝病治好,當先了解肝是如何生病的? 中醫學——肝對人體產生病變的原因有三: 1.外因——氣候 天干甲乙、地支子丑為肝膽為木、木為風、風在五行為氣的擴張,木可以吸收土中之營養、水份,而使土質惡化,風動“刮風”而土干,致土失所養,土氣不運,故曰木克土,治肝病當先理脾土,否則脾氣不運而腹脹大,常聽罵人“你發什麼脾氣”,脾氣運作即為饑餓時之腹鳴,脾氣不能運作即腹脹,常見的肝癌、肝硬化之腹肚脹大,實際是脾髒之病,而不是肝病,治肝理脾(即治脾而不是治肝),脾氣能運則放屁而腹脹消失,病即痊愈。 風為氣的擴張作用,因受氣的收縮(金)、上升(火)、下降(水)、穩定(土)而生變化,故感冒之時因飲食、治療不當而將風引入肝,導致肝生濕熱、風熱、風寒、風燥等。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e型、x型等,即感冒傷風、傷寒、傷暑、濕、熱被針頭裡的抗生素消炎而帶入肝裡,並非是肝的發炎。肝膽為木、為風、為氣的擴張,風性易動,故曰肝膽為風髒,風動則火旺,即風能助長氣的上升,是為木生火。 半身不遂、偏風、中風、感冒傷風皆因於肝膽之不能調理風所致、所生,故曰百病因風起。 2.內因——情緒 長壽的人,其言行和藹,心平氣和,肝氣順暢,不容易生氣故長壽。 諸氣憤郁皆屬於肝,怒者肝之志,肝病則呼叫而聲急,肝有病則好怒,生氣時面色發青,青者肝之色也,故肝病則面色發青而黃疸不是肝病,因生氣令肝急性擴張,不能及時獲得空氣的供應,使肝氣不能順暢運行循環致臉色發青。 女人為什麼會比男人長壽呢? 靈樞經筋第十三篇雲: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胫,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絡於陰器,絡諸筋。 76 肝經經絡繞陰器,肝所受之毒素,隨女人每個月的月經排洩,肝之毒素隨月經每個月排除一次,肝積毒少則氣順暢,肝氣順暢故女性較溫柔而壽命長。男性因沒有月經可排致肝積存血多,肝積血多是為男性力量大且性情粗暴的原因,肝積血多而未能將毒素排除,致易得肝病而短壽,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乃月經對肝產生影響所致,今日許多婦女子宮被切除,月經無法排出肝毒,則無長壽矣! 3.不內外因:飲食與外傷瘀血 酸味入肝,酸斂肝,肝遇酸即起收斂作用,人見了酸,聞到酸,想到酸就會流口水,吃了酸的食物,眼睛會突然覺得比較亮,皆因受酸收斂肝氣所造成。 素問應象大論篇第五,“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目為肝所主。” 糖尿病的病患因長期使用胰島素引起肝中毒,肝無法收斂,故目視障礙產生。 乙型肝炎為感冒(藥抗生素)與風寒積蓄於肝而成中毒,肝中毒不可用酸收斂,若用酸如五味子等收斂會引起猛爆性(急性)肝炎。肝以疏瀉為補,中毒當疏瀉,反被收斂所致也。 有些肝癌、肝膽結石吃酸如(菠蘿、五味子)會痊愈,腎結石吃酸梅可以下石子而痊愈,即因這些肝癌、肝膽、腎結石之石為鹹性,遇酸鹹平衡,使肝收斂而產生療效。 肝癌因乙型肝炎被消炎(中醫稱降火氣)過度,導致肝不能收斂所造成,以菠蘿之酸收斂肝而痊愈,若會吐酸水的病患者,則不適宜吃菠蘿酸物,反會加重病情,吐酸為肝收斂太過所造成。此為乙型肝炎被消炎太過故可以肝收斂而痊愈。 燥氣入肺,肺屬金,金為氣的收斂,木為氣的擴張,金克木,吃燥性食物使肝氣燥而無法擴張,致肝氣(膽汁為肝氣凝結之精華)外洩,乃造成口苦、口干,吃燥性食物容易口苦、口干,天氣燥熱亦容易口苦、口干,皆因肝受燥氣所造成。 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金)甚,甲乙(木)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 許多肝病的人,死亡都在庚辛(金)日死,非庚辛日死之患者則非肝病,而被誤以肝病治療造成死亡。 (二)中醫如何診斷肝病與治療肝病? 病要痊愈,當以正確診斷為首要件,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今日的醫學容易造成肝病死亡即因不明經絡病變而誤治的結果,治肝之病當知肝的經絡病變及其病變與五髒相互的生克順逆,暨六經傳變而為診斷治療。 1.以時診斷肝病: 肝屬正厥陰木,而風氣通於肝,故凡肝有病者,必禁當風以犯之也。肝病屬木,從春始也,至於夏屬火(心),則火能克金,令金不能克木,故肝病當愈於夏,故夏不愈當甚(病重)於秋,蓋甚則淪於死矣!而金來克木,設秋不死當持於冬,蓋冬屬水為肝之母,母氣一旺,肝氣有資,故可與病相支而不甚耳,冬雖與相持,其病復起於春,蓋肝之病又當至春而起,所謂自得其位而起者是也。 2.以脈診斷肝病: 77 靈樞邪氣髒腑病形篇第四:肝脈急甚者為惡言也,微言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也,大甚為內癰,善嘔,微大為肝痺,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瘅,滑甚為潰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甚為瘈攣筋痺。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木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3.以經絡之證狀診肝病: 靈樞經經筋第十三:足厥陰(肝)之筋,起於大指(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胫,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走內踝之前,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陽痿),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器,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利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曰“季秋痺”也。 靈樞經脈第十:是動則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男人)潰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洩孤疝,遺逆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寒則留之,熱則疾之,陷下則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反小於人迎。 素問藏氣發時論篇第二十二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病者邪氣實是也,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虛者,精氣奪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主春生怒發之氣,故苦於大過之急,宜食甘以緩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肝氣受邪則木郁而欲散,故急食辛以散之。 4.以體能作用診斷肝病: 素問五髒生成篇第十:肝之合筋也,其榮爪(指甲)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從汗孔、毛孔排出),故為痺厥也。 許多腰或脊髓被手術,造成兩腿癱瘓不能走路者,[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