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愛發脾氣,管也管不住。聽說可以進行鍛煉,昌平區有相關機構嗎? 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語言,多和他說話,身邊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和他說,也可以背些唐詩之類的東西,聽些幼兒音樂,多方面的熏陶。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能拔苗助長,要從最基礎的語言、聽覺、視覺開始,保持飲食平衡、適當的運動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另外,父母和孩子保證最長時間的交流是至關重要的。 一些兒童特別好動,表現為小動作特別多,一會兒玩文具,一會兒抓耳撓腮;聽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別人批評後,僅能安靜一會兒,不到幾分鐘又是一個“馬猴子”。對這種現象,我們家長或老師往往訓斥他,“你是不是有多動症”?其實這個帽子是不能隨便“扣”的。據有關專家講,兒童多動症是“輕度腦損傷”或稱為“輕度腦功能障礙”,多發於5—10歲兒童中,發病率約3%左右,因此,您的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應由醫院醫生確定,我們家長和老師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下多動症結論,以引起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好動大部分是正常現象,是孩子活潑頑皮的天性。對於這種現象,家長大可不必大驚小怪。
建議家長:
1.根據少年兒童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精力過剩的特點,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發展的體育項目進行培養(釋放他的多余精力),每天都有一定的時間讓他運動,這樣按照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交替運行的規律,興奮過後就轉化為抑制,神經系統通過體育運動進行調整,孩子聽課時會安靜些。
2.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拿孩子好動說事,反復批評,讓孩子有逆反心理。而是應該講清集中精力才能學好東西的道理。讓他明白“老要張狂少要穩”的道理,明白注意力集中大腦才會有良好的記憶和思維活動。
3.家長要適當對小有進步的孩子予以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逐步養成自我控制能力。
如何區別孩子是多動還是好動?
天性活潑好動與“多動”是有區別的。那麼,父母該如何區別孩子是多動還是好動呢?
專家指出,識別多動症的關鍵在於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情況,活潑好動的孩子在聽故事、做游戲、看動畫片或干他自己喜歡的事情時,能專心致志地做一會兒,6歲的孩子一般能安心做20多分鐘。如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持續10分鐘,父母就要向兒童心理醫生做相應的咨詢了。
哪些表現與“多動”有關?
不同的多動症兒童有不同的症狀,但主要特征表現為:
1.自我控制能力差,經常亂翻東西,他提出的要求必須立刻得到滿足,否則就大喊大鬧。
2.不能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容易被外界不相干的事物和無關的刺激干擾。即便是看電視、聽故事,也會小動作不停,屁股在椅子上扭來扭去,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3.無目的性的活動過多,動作花樣頻繁,有始無終。教畫畫或學歌謠,他總是聽不了一會兒就走神兒,動動這兒、看看那兒、出點怪聲兒或從位子上站起來在教室裡無目的地溜達一圈。
4.常招惹周圍的小朋友、給老師和父母帶來麻煩,對批評置若罔聞、屢教不改。
5.有些多動症兒童任性、破壞東西、內心脆弱、時哭時笑,容易沖動。
6.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或發脾氣、跟小朋友在一起也是說翻臉就翻臉。
7.有些多動症兒童做事顯得笨手笨腳,精細度和協調性差,比如穿衣服、扣鈕扣和系鞋帶時動作緩慢且容易出錯;走平衡木容易摔下來,走路搖擺不成直線;做操跟不上節拍或做錯。
一般來說,多動症兒童的智商並不低,但其中有多數孩子學習困難、做事馬虎,這主要是由於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同齡的孩子短所致。
孩子多動“根”在哪兒?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其實際發病時間多在幼兒時期。但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再加上幼兒園的環境也比較寬松,其“多動症狀”在父母和老師的眼裡顯得不那麼突出,容易被忽略。到上了學以後,環境變化了、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更嚴格了,某些孩子“坐不住”的問題便格外“打眼”,引起父母的焦慮不安和學校老師的關注。因此,多動症兒童的求醫就診年齡多為6-12歲。
多動症的發病原因不明。目前西醫傾向於與遺傳因素、腦神經遞質代謝、輕微腦組織損傷、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有關;中醫則認為先天禀賦不足,後天失養所致,但至今沒有定論。
5大居家訓練偏方
1.陪伴孩子
多動症孩子做事常常三心二意,在最初進行自控力訓練時需要以成人的行為影響孩子。比如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畫畫或做作業,爸爸或媽媽最好能陪伴在身邊,父母的主要任務不是輔導也不是批評,而是督促他專心致志,防止邊干邊玩,以便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質量,逐步改善做事拖拖拉拉的狀況。
2.安排時間
多動症兒童做事沒有頭緒,父母每天要幫助孩子安排游戲、活動和學習的內容,合理分配好時間,使孩子意識到每天該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3.注意力延長訓練
多動症孩子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做事持續時間短。父母最好依據孩子的情況,制定一對一的時間表,並隨著其症狀的改善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孩子不到6歲,集中於某一件事上的時間最多能維持5分鐘,父母不妨給他擬定一個“10分鐘計劃”,告訴孩子:無論是搭積木、畫畫還是看故事書,都必須堅持10分鐘;如果孩子6歲上小學一年級了,看書寫字能堅持10分鐘,父母就給他定個“15分鐘計劃”。設定時間段的長度應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長幾分鐘,使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定得過高、急於求成,都會讓孩子看不到希望,對訓練不利。
當然要說話算數,別臨時延長時間,不讓他感到這一訓練計劃對自己有太大的壓力。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父母可借助定時器:在上面設定好相應的時間長度,定時器一響,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動了。
4.為孩子立規矩
父母給孩子制定一些在家裡和在幼兒園、學校的行為准則,讓他明白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些規則一旦向孩子提出,就要堅持到底,任何時候都不能破壞。需要說明的是,規則定得越細致具體越好。培養規則意識,有助於“多動”孩子症狀的逐步改善。
規矩是立了,但提醒還需堅持到底,因為多動症兒童的自覺性比較差。提醒可以是直的,對孩子身上的毛病及時糾正;也可以是暗示的,比如在客廳或孩子房間的醒目位置立一塊小黑板、留言板,將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該做的事情或畫或寫在上面;也可干脆將一天的計劃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冰箱上或櫃子上,使孩子能多次看到,以此督促自己。如果孩子上一年級了,媽媽不妨給他准備個小本子,告訴他記下各科老師指定的作業,回家以後及時完成。
5.借助藥物
少數學齡前兒童有多動症的征兆,如果病情不太嚴重,可采用適當引導和行為訓練的方式,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果孩子多動的傾向比較明顯,或上學以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仍然很短、無法靜坐、擾亂課堂秩序、學習成績不穩定、存在學習困難及行為障礙,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對有突出症狀孩子的藥物治療越早越好,因為治療越遲,越容易出現學習困難。
給父母的貼心提示
1.多動症的孩子自己管不住自己,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學校,給老師、父母造成麻煩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所以,爸爸媽媽要面對現實,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種病態表現,對他的治療要有“持久戰”的心理准備――多動症兒童比一般正常兒童難管教,在他身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多。
2.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病情”,在不同的階段提出適當的要求、細致示范、耐心指導,不可過高,也不能像對正常孩子那樣嚴格;否則,要求不切實際,也會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對多動症兒童學習及行為方面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表揚和鼓勵。不訓斥、不打罵、不懲罰孩子,因為那樣不但不能使孩子的行為有所好轉,還容易加重孩子的自卑、憂慮、孤僻或反抗心理,其結果可能會更糟。
3.父母和幼兒園或學校的老師保持熱線聯系、多溝通,尋求一致的教育方法,平和地面對多動症兒童。
4.充實孩子的生活內容。父母盡量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使他們能有機會宣洩過剩的精力。比較好的方法是讓他們參加適當的運動,如走平衡木、滾圓桶、跳蹦床、袋鼠跳等。
5.避免含鉛食物。鉛中毒會損傷孩子的大腦,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多動症狀,應限制孩子吃可能受鉛污染的食物和含鉛量高的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
6.父母別忘了鼓勵孩子,這既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他的激勵。假如孩子能很好地堅持幾次或幾天,給孩子一個小獎勵,讓他驚喜,以便將好成績保持下去。
大多數孩子,尤其是男孩,總是很頑皮好動的,他們有時候連5分鐘都坐不住,精力旺盛,整天活蹦亂跳,不知疲倦。多動在3-5歲是正常現象,相反,如果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愛出去活動,只在家裡看書,倒會影響他們心智上的全面發展,而且有可能患有“兒童孤獨症”、“自閉症”等。一般發育遲緩的孩子不愛與外界交往,只願意獨自玩耍或發呆,這就需要專門治療了。 但是,孩子到了6、7歲,仍是不能控制頑皮,就可能要影響將來的學校生活,有必要進行一些訓練了。有些家長以為孩子多動就是“多動症”,給孩子吃一些鎮靜的藥物,結果給孩子造成很多副作用。 沒法控制自己的活動水平和動作頻率也是可以通過訓練來解決的。將訓練活動融入游戲之中,孩子會非常樂於接受,漸漸地,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愛好選擇使用。 對於l-2歲的孩子,可以用打拍子的方法訓練孩子好好坐著。讓孩子坐在椅子上.要求他安靜地聽你數數,你先從1數到5,如果孩子能做到,你給予鼓掌和擁抱的表揚,然後讓他在地上跑一會兒,再做下一次訓練。第二次可以從1數到l0,這樣慢慢地延長孩子坐得住的時間,以此類推。由於家長的參與和表揚,孩子會覺得十分有趣。 當孩子到2-3歲時,可以安靜地坐一會兒,就用計時器或鬧鐘來訓練孩子。和孩子比賽,看誰能安靜地坐到鐘響,做不到就輸了。此外,還有一種類似的活動,即互相看著對方的臉,看誰先笑,先笑者為輸。 4-6歲的孩子可以做“冰棍”的游戲,由幾個孩子一同來參加這個游戲,其中一個孩子被指定做“抓人者”,其他孩子可以亂跑,一旦快被“抓人者”碰到,就可以大叫“冰棍”,然後站著不動,“抓人者”只能抓跑動著的孩子,“冰棍”必須由自由活動的孩子觸摸他才能被解救,稱為“化凍”。當孩子處於“冰棍”狀態時,實際上需要控制自己不動,否則將被抓住或犯規。這種游戲玩起來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還有我們常見的“捉迷藏”游戲,藏著的孩子要安安靜靜地不能亂動,這也可以訓練孩子的意志能力。這類活動都可以使孩子在活動量充足的過程中,不致因“發瘋”而失控,鬧中有靜,相得益彰。 但是對於不僅多動,而且自控能力特別差,無法管住自己的孩子來說。需要找心理醫生檢查平衡能力和學習能力是否有障礙,並需要做專門的訓練來矯治。 如果寶寶的抵抗力沒有問題不必特別補充什麼,不放心可以去醫院檢測一下寶寶的免疫功能是否達標,如果不達標醫生會用藥物調節的,單調節的話還是建議中藥調節,西藥對孩子傷害大。我認為,只要平時注意一下就行了:多參加戶外運動,平時注意冷暖,多吃天然食品,此外,不要讓寶寶偏食而導致營養失調。均衡、優質的營養,才能造就寶寶優質的免疫力,輕輕松松遠離病菌。至於學前教育的問題以前看過一個答案,個人覺得還可以,粘貼給你分享一下: 對零至一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提供視覺刺激家長可以在寶寶搖籃的四周貼些圖片,並經常更換,來促進孩子的用眼興趣。當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時,就會拉扯這些圖片,好像他能把圖片上的人[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