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進入幼兒園的情緒研究,有怎樣的意義 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關鍵一步。由於幼兒自身的條件和所年生活環境的不同,幼兒新入園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一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對新環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而隨著新鮮感的消失,他們開始想家,開始哭鬧;有的孩子一入園就表現為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輕聲地自言自語"我要回家,我要媽媽";還有的孩子甚至會表現出生理上和種種不適,如頭痛、肚子痛、尿頻等現象,一回家則上述症狀馬上消失。孩子這些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表現,如不及時地加以糾正,會嚴重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了盡快幫助孩子適應的環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新的環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的原因,及早幫助孩子做好入園准備。 行為科學認為,適應是指個體以各種心理活動的方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以便使自己能夠順應環境的過程。幼兒年齡小,身體機能的發育尚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完善,使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幼兒園和家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幼兒已適應了家庭那種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進入幼兒園後,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師以及幼兒園的一套常規,孩子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幼兒不願上幼兒園,想回家也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 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家庭和親人,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感而產生焦慮。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擔心父母是否不喜歡自己了,是不是不來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兒園生活。有的孩子由於在家庭中處於中心位置,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缺乏獨立交往能力,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產生恐懼,因而來到群體生活的幼兒園這一新的環境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飯要喂,走路要抱,這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畏懼心理,到吃午飯、睡午覺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媽媽,孩子那本來就不夠穩定的情緒又會波動起來。 除了孩子這些本身的原因,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幼兒園入園時的表現。陌生的環境是造成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剛剛進入新環境的人都有一個漸漸適應的過程。幼兒園是個集體的生活環境,集體對個人而言意味著某種約束,孩子不可能像家裡那麼自由。一個剛剛3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有約束的新環境,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對幼兒園產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些誤導,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拿幼兒園和老師來嚇唬孩子,用"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叫老師把你關起來,不接你回家"之類的話來教訓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認為幼兒園並不是一個快樂的地方,這也是孩子人園後不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入園的適應,說到底是個家園銜接的問題,家園過渡自然了,幼兒入園困難就容易克服,幼兒也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1.創造條件幫助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孩子入園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玩,使他逐漸熟悉這個陌生的環境。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在家中和孩子玩"幼兒園"游戲。如果家長本人不熟悉幼兒園的生活,可以請鄰居中已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家裡玩,使孩子在游戲中熟悉幼兒園的生活,了解幼兒園的一些常規。另外,家長事先可以去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來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鐘能和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吻合,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向往幼兒園的生活。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他們學習本領的地方,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 3.鼓勵孩子出去交往。家長可以采用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齡的小伙伴玩,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和樂群性。 4.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5.主動和老師接觸,使孩子在入園前能認識老師,並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重大轉折,只要引導有方,相信孩子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的。 我的小孩現在也正在上幼兒園,也是有同樣的問題,每次送他去的時候都很煩心,每次都要哭,都要大人陪他一會。不過只要大人一走,他就沒事了,而且下午接他的時候他還耐著不走,還要在那玩。所以,沒必要擔心,還是應該讓小孩去上幼兒園。讓他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對他的成才有利。很可能是阿姨有打罵行為或有小朋友欺負了,你應問清原因,或找老師談一談,了解一下情況再做處理大多數因為小朋友在幼兒園受被人欺負了。換個幼兒園試試看吧。 【家長准備攻略】
作積極暗示與老師密切配合
首先,家長不要作消極的心理暗示。
不利暗示一:“你再不乖,過兩天就送你去幼兒園。”
不利暗示二:“這兩天讓寶寶多玩玩吧,過幾天就要到幼兒園裡去收骨頭了。”
有的家長在送孩子入園前,經常會在孩子耳邊吹這樣的風或無意中這樣說,但這樣的言語對孩子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在孩子意識中會認為幼兒園就是懲罰自己的地方,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在入園前就產生抵觸情緒。
而積極的心理暗示是相當重要的,華師大幼兒園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小范圍調查,向一些剛入園就特別能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哭不鬧的孩子家長作了一些咨詢,發現這些家長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入園之前都曾經說過鼓勵性質的話,比如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寶寶這幾天真乖,我們過兩天到幼兒園去”,或者告訴孩子“幼兒園裡也有許多跟你一樣乖的好寶寶,我們去找他們玩好不好啊?”之類的話。這樣的鼓勵對孩子有很積極的影響。
其次,要帶孩子熟悉環境,減少焦慮。
建議家長在入園前,可以帶著孩子到所就讀的幼兒園附近散步活動,如果幼兒園允許,還可以到園中的活動場地進行玩耍,暗示孩子“這裡有許多好玩的”,“以後要做幼兒園的好寶寶”等,這樣孩子正式入園時,就會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
第三,重視老師入園前的家訪。
很多幼兒園在孩子入園前都會安排老師上門家訪,這是家長、孩子與老師溝通的好機會。家長一定要安排出時間,並且一定要讓孩子在家,讓孩子盡早地認識老師。果果幼兒園要求家訪的老師要了解比如孩子睡眠時間的長短、睡覺時有沒有特別喜歡抱的東西、是否仍在使用尿布等,此時家長盡管暢所欲言。
第四,充分信任幼兒園的教育,以緩解孩子焦慮的情緒。
孩子剛到幼兒園一定會經歷一段適應期,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園還很開心,可是第二、三天就哭著鬧著不想去上學了。其實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孩子第一天還比較有新鮮感,等到接下來幾天“反應過來”自己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那肯定是要哭鬧的。這個時候家長盡量不要有過多的猜測,而是要盡量相信幼兒園,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幼兒園的喜歡,這樣孩子慢慢也會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的。
【特別提醒】
要學會“狠心”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聽到孩子哭鬧聲很不放心,便躲在牆角、門後、窗外看,還有的中途來看望,這樣孩子的哭鬧時間會延長、次數會增多。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
新生入園宜早接
剛入園的幼兒特別希望家長早點來接,體驗與家長團聚的欣慰,否則,孩子會產生孤獨、失落、甚至有被人遺忘的感覺,使孩子更怕上幼兒園。
【寶寶適應攻略】
寶寶可能會有的2種不適應情況
■情況1怕見陌生人和陌生環境
[案例]
明明和小雲剛進幼兒園時,都有一些“反常”。明明很容易大吵大鬧,哭得天昏地暗,小雲卻是太安靜了,以前在家裡很喜歡玩的游戲,也不感興趣了,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若有所思的樣子。
[對策]
大多數孩子見到陌生人和陌生環境,通常會不適應,但是反應出來的行為可能會相差很大。有的孩子大哭大鬧,情緒激動,有些孩子則顯得異常安靜。對於情緒激動的孩子,老師和家長會格外重視,及時地去滿足他們的要求。但是對於異常安靜的孩子,家長和老師往往會忽略,以為孩子“很聽話”就不加以重視。其實,這樣的“乖”孩子,往往也是不適應陌生環境的,只是因為知道“即使哭鬧,爸爸媽媽還是會送自己上幼兒園的”,就停止了“反抗”,但是心裡還是不開心的,還是害怕陌生環境,如果再受到忽略,對於心理的成長就想當不利。因此老師和家長對於異常安靜的孩子要格外關注。
■情況2
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易生病
[案例]
圓圓平時在家裡睡覺吃飯都特別香,但是剛上了幼兒園就徹底改變了。一到午睡時間就哭鬧,胃口也很不好,飯量不足平時的二分之一,而且沒幾天就發熱生病了。
[對策]
孩子睡覺時防范意識特別強,尤其是換了陌生的環境,沒有家長在身邊哄著,睡前特別容易哭鬧,也就是平時常說的“作覺”。同時,由於幼兒園飯菜和家裡的口味有所差別,而且取消了喂養方式,所以孩子在幼兒園往往吃得很少,甚至不吃。這在一開始階段都是很正常的。一般來說,孩子不想午睡,幼兒園的老師一般會輕輕撫摸孩子的額頭,讓孩子安靜下來直到入眠。至於孩子吃得不多,家長可以准備一些食品讓孩子帶去幼兒園,當寶寶從一個被精心照顧的小環境進入到集體的大環境後,他的飲食起居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理上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寶寶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復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但是寶寶的身體對各種接觸到的病原體也會產生抗體,所以他的抗病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媽媽實戰經驗】
我與孩子有個約定
點點媽(孩子去年入園):為了讓孩子愉快地走進幼兒園,前半年,我就抓住一切機會向兒子灌輸:小朋友都應該上幼兒園。玩耍中遇到鄰居家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總忘不了誇獎幾句:“真是好孩子,都上幼兒園了。”為了引起孩子興趣,一次次地帶孩子到幼兒園“體驗生活”,當孩子玩在興頭時,我就抱上他回家,並保證下回還來玩。僅僅讓孩子有了願望當然不夠,還要告訴他“實情”。我反復地向兒子說明“寶寶上了幼兒園就要自己吃飯。媽媽上班,點點自己與老師和小朋友們在一起。”“點點一天都不回家,自己睡覺,媽媽下班後才去接寶寶。”……
9月1日這天,我決定不去送孩子,但卻早早去接他,到了時間進去發現,兒子背沖門坐在後面,看見媽媽,竟似渾然不覺。“點點!”我喚他,兒子依然老老實實地坐在小凳上,“點點!”我一陣心痛,張開雙臂快步過去,點點才站起來,撲到我懷裡叫了聲“媽媽!”我抱起他,兒子緊緊地摟住我,小臉用力地貼住我的臉。許久,方用小手捧起我的臉認真看看,送給我燦爛一笑。我沒有馬上帶孩子離開,而是給他鼓勵,堅定他上幼兒園的決心。於是,便抱上他向老師詢問。老師介紹說,他是自己吃的飯,有事知道跟老師說,就是午睡時哭了一下。我忙對兒子說:“老師表揚你了吧,明天點點睡覺時也不哭,對嗎?”兒子認真地點點頭。
兒子入園1個多月後,每天都高高興興地離家,還主動向老師問好。
把孩子交給像媽媽的老師
欣欣媽:女兒2歲半時,我們把她送進了一所一級幼兒園,說實話,送孩子去幼兒園時,我的確有一些擔心。但我希望孩子去幼兒園過一過集體生活,多學一些知識,我更希望她在幼兒園生活快樂。
每天早上,老師都在教室門口等著孩子們,主動先與孩子打招呼問好。對一些不肯與父母告別而哭鬧的孩子,老師就一個個抱起來安慰,“寶寶乖、寶寶親”地哄著勸著。我女兒就是其中的一個。女[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