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二、體溫的測量 (一)體表溫度與深部溫度 測量體溫常用特制的汞溫度計,也可用熱電偶、熱敏電阻溫度計和溫度圖儀等。 通常說人的體溫為37℃,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其實仔細研究,身體各部分的溫度並不一樣,可分為深部溫度和體表溫度兩部分。這裡所說的深部和體表無嚴格的解剖含義,僅是指功能模式的劃分。 1.深部溫度人體深部溫度是相對穩定而又均勻的。但是,由於代謝水平不同,各個內髒器官的溫度也略有差異。肝髒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也接近38℃。腎髒、胰腺及十二指腸等處的溫度略低些。由於血液不斷循環,會使深部各器官的溫度趨於一致。因此在理論上,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血液溫度,它可代表身體內部器官溫度的平均值。 2.體表溫度體表溫度要低於深部溫度,而且由裡及表存在著明顯的溫度梯度。體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體溫調節中可起隔熱層作用,通過它維持著深部體溫的相對穩定。 體表的最外層,即皮膚表面,其溫度稱為皮膚溫。機體各部位的皮膚溫相差很大。在環境溫度為23℃時測定,額部的皮膚溫為33~34℃,軀干為32℃,手為30℃,足為27℃。在寒冷的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四肢末梢(手和足)的皮膚溫度顯著降低,而頭部皮膚溫的變動相對比較少。皮膚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凡能影響皮膚血管舒縮的因素都能改變皮膚的溫度。 (二)體溫的測試部位及其正常值 由於機體深部血液的溫度不易測量,在臨床檢查和實驗研究中,為了方便,通常測定腋窩、口腔或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一般直腸溫度最高,比較接近機體深部溫度,約為37.5℃,量2-5分鐘,但不方便量測,不建議。口腔溫度比直腸溫度低0.5℃左右,約為37.0℃,量3-5分鐘。腋窩溫度約比口腔溫度低0.4℃,量5-10分鐘。報告體溫時,要注明測定的部位。 (三)如實匯報 現在是甲型h1n1l流感的高發期,當向上級匯報時,一定要如實匯報。一般標准為37.5以上需重測一次,如仍高於37.5那麼就要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篩查。 三、體溫的生理變異 機體深部的溫度雖然比較恆定,但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體溫可隨晝夜、年齡、性別、環境溫度、精神和體力活動狀況等條件而發生一定幅度的變化。 (一)晝夜節律 人類體溫具有晝夜周期性。一天當中的體溫,清晨2~6時最低,黎明後開始上升,整個白天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下午6時達一日的高峰。這種以晝夜(24小時)為周期,往復出現高峰、低谷的生理現象,稱為晝夜節律。人類無論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區,體溫均呈現晝夜波動。表面看來,白天體溫升高的原因,是由於活動多、代謝率高,產熱增加所致。其實並非如此。整天臥床保持安靜或徹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樣的體溫周期性變化。實驗表明,將受試者置於無任何時間標記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長期生活,晝夜節律照樣存在。不過此時晝夜周期比24小時略長一些,謂之自激周期。如令受試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響,其生理周期逐漸恢復原狀,仍與地球自轉周期保持同步。一般認為,這種節律的產生是內源性的,受晝夜節律起搏點(也稱生物鐘)的控制。實驗表明,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節律的控制中心。 (二)性別 女子的平均體溫高於男子約0.3℃。除性別差異外,女子體溫還有月節律的特性。成年女子體溫水平隨著月經周期發生波動。如圖9-2所示。測定基礎體溫(早晨醒來,未起床測口腔溫)發現,月經前體溫較高,月經來潮的同時,體溫約下降0.2~0.3℃,到排卵時體溫又降低0.2℃,此後突然升高。臨床上,可通過連續測定基礎體溫,以檢驗受試者有無排卵及排卵日期。女性體溫的周期性升降,與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謝產物水平高低相吻合。這種月周期變化,可能也是在生物鐘的控制下進行的。 (三)年齡 新生嬰兒和幼兒的體溫調節機構尚未發育完善,應加強護理保溫。出生後數月隨著神經系統的健全和活動與休息規律的建立,逐漸形成體溫的晝夜節律。老年人代謝活動減弱,體溫較青壯年為低,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代償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環境激烈變化的刺激,也要及時注意保溫和散熱。 (四)體力活動與情緒 肌肉活動可使產熱量明顯增高,導致體溫上升。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可使體溫升高,有的機體在某種緊張情況下,體溫可升高2℃左右。而手術麻醉時,體溫下降,故要注意保溫。
體溫正常值及測量方法:
1.口測法:先用75%酒精消毒體溫表,放在舌下,緊閉口唇,放置5分鐘後拿出來讀數,正常值為36.3~37.2℃.2.腋測法:此法不易發生交叉感染,是測量體溫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窩汗液,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於腑窩頂部,用上臂半體溫表夾緊,囑病人不能亂動,10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37℃.3.肛測法:多用於昏迷病人或小兒.病人仰臥位,將肛表頭部用油類潤滑後,慢慢插入肛門,深達肛表的1/2為止,放置3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5~37.7℃.正常人的體溫在24小時內略有波動,一般情況下不超過1℃.生理情況下,早晨略低,下午或運動和進食後稍高.老年人體溫略低,婦女在經期前或妊娠時略高.體溫的異常:37.4~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為高熱,41℃以上為超高熱. 方法:
1.口測法:先用75%酒精消毒體溫表,放在舌下,緊閉口唇,放置5分鐘後拿出來讀數,正常值為36.3~37.2℃.2.腋測法:此法不易發生交叉感染,是測量體溫最常用的方法.擦干腋窩汗液,將體溫表的水銀端放於腑窩頂部,用上臂半體溫表夾緊,囑病人不能亂動,10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37℃.3.肛測法:多用於昏迷病人或小兒.病人仰臥位,將肛表頭部用油類潤滑後,慢慢插入肛門,深達肛表的1/2為止,放置3分鐘後讀數,正常值為36.5~37.7℃.正常人的體溫在24小時內略有波動,一般情況下不超過1℃.生理情況下,早晨略低,下午或運動和進食後稍高.老年人體溫略低,婦女在經期前或妊娠時略高.體溫的異常:37.4~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1℃為高熱,41℃以上為超高熱. 合理選用小兒退熱藥
發熱即體溫異常升高,是病毒、細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見症狀。國外有研究證實,父母對兒童發熱普遍存在著恐懼心理,容易不恰當地使用退熱藥物,這樣反而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體溫高低不一定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有些專家認為,如果兒童體溫達到38.8℃,但精力旺盛,無不適感覺,則無需進行退熱治療。當孩子體溫超過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煩躁和呈現痛苦時應予治療。體溫39℃以上的高熱容易引起兒童驚厥,6個月以下兒童在發熱時因病情變化快,都應及時治療。3個月內的嬰幼兒應慎用藥物退熱,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熱。藥物退熱效果不好或用藥退熱後不到兩小時體溫又超過39℃時也應采用物理方法降溫。藥物退熱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見效,在孩子體溫突然超過40℃時應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熱。 兒童使用退熱藥需根據年齡、病情和健康情況選用恰當的品種、劑型和劑量。退熱藥大多屬於常用的非處方藥,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較好,但兒童不宜使用成人劑型。專門供兒童使用的兒童退熱滴劑、混懸劑和顆粒劑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劑量准確和口感好等特點。並且藥物使用說明書內容詳細,用藥劑量和每日用藥次數對應於不同年齡段和相應體重列出,注意事項明晰。兒童服用成人的藥片往往要拆分,劑量欠准還容易出錯。藥片黏附在小兒胃腸道某些部位上還可使稚嫩的組織受到刺激性損害。 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楊酸,是一種使用歷史很長的解熱鎮痛藥物。常用的阿苯片為阿司匹林與苯巴比妥的復方制劑,用於小兒退熱一直受到臨床的好評。用於退熱一般是小劑量短時使用,較為安全。但該藥可引起新生兒青紫症、肚臍出血、嘔血和便血等不良反應,嬰幼兒應禁止使用。匹賴氨酸(來比林)是阿司匹林與賴氨酸結合的產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給藥,見效快,3歲以上兒童可以使用。 在一些西方國家,小兒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綜合征的現象屢有報道。該征是以急性腦病合並肝脂肪變性為特點的一種嚴重病變,但病因並未完全闡明。國內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兒童瑞氏綜合征的報道。其個案多與患兒用阿司匹林治療風濕熱等疾病的長期用藥史有關。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許多國家已不再將阿司匹林用於兒童,國內並無嚴格要求,但要慎用。阿司匹林尤其應避免作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時的退熱劑,因此時更易使兒童招致瑞氏綜合征。 布洛芬即異丁苯丙酸,退熱快而平穩,退熱持續時間可達8小時。該藥雖為阿司匹林類似藥物,但胃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明顯低於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認為是安全可靠的解熱鎮痛藥物。兒童的用藥劑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體重劑量為5毫克,高於39℃時可用10毫克,需再次用藥時應間隔6~8小時。加大劑量可增加持續退熱時間,必要時每次每公斤體重劑量可達40毫克。布洛芬可單用,也常與其他一些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常用的復方鋅布顆粒劑含有葡萄糖酸鋅,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力;馬來酸氯苯那敏則可減輕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噴嚏等症狀。 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該藥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產生調節體溫和鎮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強和安全的特點,是世界各國廣泛推薦與使用的退熱藥物。兩個月以上兒童可首選該藥,劑量為每次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過4次,用於退熱一般不超過3天。兩個月以下嬰兒應遵醫囑使用。 安乃近可引起粒細胞缺乏、腎損傷和過敏反應等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藥典仍然收載該藥,但說明僅在急性高熱且病情急重,又無其他有效解熱藥可用的情況下,用於緊急退熱。口服給藥已較少采用,多用於滴鼻。應使用20%溶液,嬰兒每次每側鼻孔1~2滴,兩歲以上小兒每次每側鼻孔2~3滴。用於10個月以下嬰兒,作用確切。5~6歲以上兒童一般不滴鼻給藥。6個月以上的高熱兒童可按每次每公斤體重10~20毫克劑量肌肉注射給藥,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證安全。基層醫療單位因用藥經驗和處置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條件相對缺乏,較少使用安乃近退熱。 皮質激素有些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視皮質激素為“萬能藥物”,習慣使用地塞米松退熱,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用藥方案。糖皮質激素除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於休克、嚴重感染或炎症的應急治療。糖皮質激素用於兒童退熱容易掩蓋病情,可造成誤診。該類藥物無抗菌、抗病毒作用,卻有顯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當反而可促進細菌或病毒感染擴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趨於好轉的感染死灰復燃。糖皮質激素還有加重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物不良反應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質激素藥物退熱可能釀成小病變大病的不良後果,此法不能輕易使用。 小兒發熱以感冒為多,病因又多為病毒性感染,以中藥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小兒感冒口服液、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小兒清咽顆粒劑、抗病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等。這些藥物使用方便,具有退熱、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提高免疫力等綜合治療效果。病情較輕時可首選使用。但這些藥物一次用藥量較大,不方便幼兒使用。中藥退熱比較安全,但兒童用藥也要按說明書使用。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可為感冒、扁桃體炎;也可能是肺炎、麻疹和腦膜炎等嚴重疾病。退熱藥物只能改善症狀,無抗菌、抗病毒能力。因此,在使用退熱藥物之前應找出病因,以免影響診斷,耽誤治療。退熱藥品種很多,有單一成分的,也有形形色色的復方制劑,但主要有效成分卻相同或相似,故不宜幾種藥品同時使用。有些家長一聽某種藥物安全性好,就喜歡給孩子加大劑量,希望增加療效,這種認識應當改變。退熱藥劑量過大容易出現胃腸道症狀,甚至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退熱作用過強會引起出汗過多,體溫突然下降可致虛脫。尤其是嬰幼兒發熱,須依有經驗的兒科醫生處方用藥,不可大意。曾有報道,應給予嬰兒幾滴對乙酰氨基酚滴劑退熱,父母卻按兒童用量給予了一小勺,結果引起了嬰兒嚴重的肝髒損害。使用退熱藥後要適當多飲水,這既是兒童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也有助於藥物的代謝與排洩,以避免和減輕藥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