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燒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藥。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物理降溫的最佳方法
除了藥物退燒,運用一些物理方法也可以幫助發燒的孩子降溫。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枕降溫或溫水擦浴三種辦法,那麼,哪種方法最適合寶寶呢?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們常用的退燒方法,但是現在不提倡給寶寶用這種方法,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會造成孩子皮膚快速舒張及收縮,對寶寶刺激大,另外還有可能造成小寶寶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是許多家長經常采用的。但六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小寶寶易受外在溫度影響,使用冰枕會導致溫度下降太快,讓寶寶難以適應。另外,寶寶發燒時全身的溫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溫作用,倒不如溫水擦拭寶寶全身效果好。
溫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為什麼呢?當病源侵入人體後,體溫都要升到一個相應的溫度,這就是設定溫度。降低設定溫度是給孩子退燒的關鍵。因為設定溫度若不改變,散熱的同時,身體仍然會發動產熱作用來達到目標體溫。這時用冷水給孩子擦澡,企圖通過散熱來退燒,不但無效,反而讓孩子發抖寒戰,非常痛苦,所以必須先用退燒藥物,降低設定溫度,這時再輔助物理散熱,體溫才會真正降下來。
多穿點還是少穿點?
寶寶發燒後,常常有一個問題讓家長猶豫不決:究竟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免得發抖,還是脫掉衣服幫助散熱?其實,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會覺得冷,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藥。服藥半小時之後,藥效開始發揮,設定溫度被調低了,身體開始散熱反應,孩子會冒汗感覺熱,此時就應減少衣物,或者采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
孩子發燒時不可多吃雞蛋
孩子發燒後,通常都會出現食欲不佳的現象,這時候應該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等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增加體內組織的水分,這對體溫具有穩定作用,可避免體溫再度快速升高。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給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實際上這不但不能降低體溫,反而使體內熱量增加,促使嬰兒的體溫升高,不利於患兒早日康復。 先要給寶寶量體溫,看看,如果溫度在38度以下那可以自己在家給寶寶物理降溫,比如用理療袋縛,如果高於38度就必須去醫院了。多給寶寶喝水,利尿降溫。 多喝水,切片姜放點紅糖然後煮水喝,發出汗後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持續這個溫度超過兩天就要就醫。 用物理降溫比較好 發熱是一種孩子自身身體殺毒的過程, 有些發熱連醫生都說不明白是為了什麼, 不超過38.5左右,不用上醫院 去醫院,現在的醫生一般都不給孩子用青霉素,一上就是先鋒,對孩子反而不好. 寶寶發燒時,首先要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果體溫超過38.5oc,才選用藥物降溫。在使用藥物降溫的同時,也要配合物理降溫。
以下是我列舉的各種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1.多喝溫開水、青菜水和水果汁。
給寶寶多喝水,補充體液,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實用,適合於所有發燒的寶寶。不要給寶寶喝冷的水,因為寶寶發燒時經常伴隨有胃腸道症狀和咳嗽,喝冷水會加重這些伴隨症狀。要給寶寶喝溫水。
2.溫水擦浴,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
這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也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水的溫度32~34oc比較適宜,每次擦拭的時間10分鐘以上。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
3.溫水浴:水溫約比病兒體溫低3~4oc,每次5~10分鐘。
很多家長認為寶寶發燒就不能洗澡,其實,恰恰相反,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可以幫寶寶降溫。溫水浴適合所有發燒的寶寶。
4.低溫室法
將病兒置於室溫約為24oc的環境中,使體溫緩慢下降。為使其皮膚與外界空氣接觸,以利降溫,需少穿衣服。有條件者,可采用空調降低室溫。這種方法適用於1個月以下的小嬰兒,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嬰兒的衣服敞開,放在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寶寶發燒時伴隨有畏寒、寒戰,就不能使用低溫室法。
5.退熱貼
退熱貼是近幾年的新產品,很流行,其實退熱效果一般,並不像廣告誇大的效果。在寶寶的額頭貼上一貼,寶寶的頭部會舒服一點,家長的心也會舒服一些。應該是有益無害吧。
6.冰敷
這種方法的利弊目前還有很多爭議。我認為冰敷弊大於利,因為冰敷可能會引起寶寶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特別是伴隨有畏寒、寒戰,更不能用冰敷。
7.酒精擦浴
嬰兒的皮膚很薄,酒精滲透性很強,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入血的。而且酒精擦浴也會刺激皮膚,引起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體溫會更高。這種方法已經被摒棄了。
希望能對你有用!! 發熱是一個信號,它告訴媽媽,寶寶的身體出問題了。
很多時候,疾病是從發熱開始的。當你摸到孩子的額頭溫度升高時,你該做些什麼呢?
發熱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鐘鳴響,它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孩子也是如此,雖然體溫升高並不一定是生病,但當他們生病的時候,卻常常伴有發熱。若你的寶寶發熱了,你知道該做什麼嗎?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在發熱
正常情況下,人體溫度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一般腋窩溫度為36-37.4℃,所以人們經常將體溫超過37.5℃定為發熱。37.5-38℃為低度發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40.4℃為高熱,40.5℃以上為超高熱。
正常小兒的體溫容易受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小兒體溫的升高不一定是異常的升高,也就是說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小兒在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後體溫也會升高,但是溫度升高幅度在37.5-38.0℃之間。
體溫升高是由於哭鬧、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動導致肌肉產生了更多的熱量,從而導致了體溫的增高,待停止運動後會很快會恢復到正常。這種短暫的體溫波動,且全身狀況良好,又無其他異常表現的情況,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變化,一般不需任何處理。但如體溫異常升高,超出正常值在一定時間內不下降反而上升,則應考慮是疾病所致。
如何測量寶寶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方法有三種:測定腋溫、測定口腔溫度和測定直腸溫度。
具體做法如下:
測量腋窩溫度時,首先要將腋窩擦干,把溫表的探頭放在腋窩內,然後幫助寶寶的手臂夾緊,5分鐘後讀取測量結果。 測量口腔溫度的方法是將溫度計的探頭置於寶寶的舌下,然後讓寶寶閉上嘴,用鼻呼吸。3分鐘後可讀取結果。 采用直腸溫度測量方法時,將體溫表的探頭置入肛門中,2分鐘後可以讀取結果。對於昏迷或不合作的小兒,多采用直腸測溫的方法。這裡建議媽媽們使用電子溫度計,雖然電子溫度計的價格較高,但是不易破損,對孩子來講相對安全。
誤區:見熱即退
對於寶寶的發熱,大多數媽媽,即使很理智也會感到恐懼和焦慮。常見有些媽媽當寶寶發熱時一天上醫院三、四次,迫切要求醫生給孩子迅速退熱。迫於家長的壓力,醫生只好多次肌注退熱針,甚至不合理的應用激素類藥物解熱,導致對發熱的過度治療,甚至發生嚴重後果。其實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因在沒有弄清發熱原因之前輕易退熱,常會掩蓋病情,削弱幼兒抗病能力,對診斷和治療都是不利的。這種現象國外稱為"發熱恐懼症"。
研究證實,人體發熱時體內代謝加速,血液循環加快,利於毒素排出;能刺激免疫系統,提高免疫能力;亦可動員體內髒器的潛在能力,以適應人體內部的急劇變化;還可使肝髒解毒功能加強,阻礙細菌生長繁殖。所以說,發熱是機體固有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是人體對入侵致病菌的一種反應。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媽媽們可不要再"逼迫"醫生喽!
媽媽的對策
看了上面的敘述,媽媽們也千萬不要誤以為寶寶發熱的時候可以不必采取行動。發熱對寶寶是有害的。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至3歲階段有發生高熱驚阙的危險。有血管疾病的小兒,由於發熱增加氧耗量和心率而受到損害。發熱過高還會導致神經系統的損害。
發熱至38.5℃以上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降溫,具體的方法如下:
物理降溫。用溫水毛巾敷前額部,擦四肢和前胸後背。注意,在進行這些降溫自處理時,如果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這種降溫的方法。酒精擦浴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使用。 藥物降溫也是常用的退熱方法。是否給予退熱治療,需要在權衡可能的利(改善患兒的舒適度和行為)弊(藥物的副作用)基礎上來決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熱(肛門溫度達39℃或以上)的幼兒。可服用的小兒退熱藥,如阿苯、小兒抗熱牛黃散、美林、泰諾啉、百服寧等,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千萬不要盲目使用退燒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經過以上處理仍持續高熱不退,為了防止高熱驚厥,要立即送孩子去醫院請醫生幫助治療。
照顧好發熱的寶寶
發熱時營養素消耗增加,要注意補充。 人的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機體的代謝就增加13%。因此,孩子發熱時營養素的消耗隨之增加,同時消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胃腸道蠕動變緩,消化液分泌減少,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進而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 合理補充水分,飲食以流質、清淡、易消化為主。 要鼓勵發熱小兒增加液體的攝入,合理補充水分可幫助稀釋呼吸道分泌物而且具有祛痰功用。飲食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待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不宜過量進食,不宜吃海鮮。孩子發熱時大多胃口欠佳,因此一日三餐吃得很少甚至不吃,此時家長應耐心喂哺,不可勉強孩子,否則易引起孩子不適或嘔吐,得不償失。 保持皮膚干爽,室內通風。 發熱的孩子,經降溫處理後可因出汗刺激皮膚而發紅發癢,這時要用溫水毛巾擦干皮膚,衣著適當,保持皮膚的干爽,保持室內通風,有一個中性溫度的環境,孩子才能安靜休息。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大便是否通暢,如果大便秘結,除用適量開塞露注入肛門外,也可在食物中加些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等,幫助排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