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流清涕咳嗽發燒拉肚子是為什麼正文

小孩流清涕咳嗽發燒拉肚子是為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面色發黃,煩躁不安,精神萎縮或意識朦胧,甚至昏迷、驚厥,則很可能是因細菌感染導致的腸炎、痢疾等。

貼心提示:

進一步明確腹瀉的原因,以及確定感染的病原,尚需去醫院進行糞便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才能確定。

小兒腹瀉2大治療方案

1.對於非感染性腹瀉

*從飲食調整入手

只要注意調整小兒的飲食結構、習慣和規律,停止吃不適宜的食物,多飲水及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患兒即可自愈。

*切忌隨意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效,反而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加重腹瀉症狀。

2.對於感染性腹瀉

*千萬不可自行用藥

嚴格講用藥前應該去醫院做糞便細菌培養,明確了致病菌後再針對病原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治療,有條件者最好能根據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大腸桿菌感染選用復方新諾明、痢特靈、氨苄青霉素等;沙門氏菌感染選用復方新諾明、氨苄青霉素、紅霉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選用青霉素或紅霉素;霉菌感染選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但在臨床上由於細菌培養需要一定時間,所以醫生往往用一些廣譜抗生素治療感染性腹瀉。如果小兒症狀較輕,可以選用黃連素、慶大霉素口服,嚴重患兒可選用氨苄青霉素,多粘菌素等。

特別注意:

*對於腹瀉的小兒,應特別注意預防脫水及脫水後及時進行糾正。對於輕、中度腹瀉,一般采用口服補液法,可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沖開水後少量給患兒頻服;對於重度腹瀉,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通過靜脈給液糾正脫水。如果伴有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需要進行必要的對症處理。

*小兒在腹瀉時多少都伴有腸道菌群的紊亂,可服用一些腸道微生態制劑,如合生元、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促菌生、整腸生、乳酶生、媽咪愛等,或腸黏膜保護劑,如“斯密達”。腸道微生態制劑和腸黏膜保護劑可以幫助縮短腹瀉病程,效果良好。

*對於由於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只使用助消化藥還不夠,不妨在中醫指導下使用一些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的中成藥,如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如果患兒久瀉不愈或嘔吐、吃藥困難。另外,采用中藥腹臍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很好。

小兒腹瀉2大護理方案

1.做好臀部皮膚護理

腹瀉期間,父母要提防尿布疹及泌尿道上行性感染。每次大便後應及時為小兒更換尿布,避免糞便尿液浸漬的尿布與皮膚摩擦而發生破潰,並用溫開水沖洗肛門及周圍,預防發生臀紅及泌尿系感染。天氣熱時可以暴露臀部,適當在臀部塗一些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的油或油膏,如鞣酸軟膏、金霉素魚肝油等。

2.做好飲食衛生護理

如果小兒患的是感染性腹瀉,應做好消毒隔離,小兒的餐具、奶瓶、水杯、玩具等要經常消毒,盡量改用水杯或碗勺替代奶瓶,因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別是膠制奶頭,很容易污染病菌,導致小兒腹瀉。衣物等要勤洗、勤曬。護理小兒時應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潔。

貼心叮咛:

父母要注意密切觀察病情,小兒腹瀉期間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如果小兒在家治療護理3天內病情不見好轉,或出現下例任何一種症狀,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治療——

*腹瀉的次數和量增加

*頻繁嘔吐

*明顯口渴

*不能正常飲食

*發熱

*大便帶血

*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

小兒腹瀉4大預防方案

1.大力提倡母乳喂養

嬰兒出生至4個月時大力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不足可用代乳品補充,乳母在飲食上切忌辛、辣、油、膩及生冷過量。母乳營養豐富,易被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結合病原微生物,阻止侵入腸黏膜,具有抗感染的能力,並具有增強嬰兒免疫力的作用。另外,母乳幾乎為無菌食品,直接喂哺,衛生經濟。所以,母乳喂養的小兒發生腹瀉的比例較人工喂養兒低得多。

2.按月齡合理添加輔食

避免夏季給小兒斷奶,天氣炎熱容易影響小兒的胃腸功能,引發腹瀉。從4個月開始逐步添加輔助食品,添加原則是流質→半流質→軟食→固體食物等。要注意從少量逐漸添加,不可過量。也切忌幾種食物一起添加,從而在滿足小兒營養需求的同時,使小兒的胃腸逐漸適應。

3.注意飲食衛生

對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及用具要定時消毒,不用時蓋好,保持清潔衛生;給小兒吃的食物要保持新鮮,夏天食品容易變質,最好給小兒吃一頓做一頓,不要把食物儲藏太長時間給小兒吃;給小兒喝的飲料要在正規商店購買。

4.生活中注意手的衛生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充分注意手的衛生。父母在小兒喂食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淨,提醒一點,避免用自己的嘴來試食物的溫度,或口對口給小兒喂食,這樣容易把細菌傳染給孩子。要給小兒勤洗手,保持小兒手的衛生。

小兒腹瀉2大飲食調理方案

1.及時補充液體以防脫水

造成小兒腹瀉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脫水和酸中毒,因而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是否及時和充分,往往決定小兒的病情發展及痊愈快慢。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的口服補液鹽(英文縮寫為ors),是最經濟、方便又科學的口服補液辦法,服用量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

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橼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被稱為“生命之水”。口服補液鹽可以從醫院和藥店購買,也可用自制的鹽米湯或糖鹽水在家裡進行補液。

2.調整飲食並繼續進食

過去認為腹瀉時禁食可減輕胃腸道負擔,減少大便排洩量,但目前的研究認為,腹瀉時禁食是有害的,繼續飲食可減少小兒體液丟失,加快體力恢復,減少小兒營養不良的發生,有利於康復。給予小兒足夠的易消化的食物,以預防營養不良。

母乳喂養的小兒,可以照常喂哺母乳;喝配方奶的小兒,可改用脫脂奶粉進行喂養。對於6個月以上的小兒,可進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可給小兒熬些小米粥,小米粥有補氣溫胃止瀉之功,還可加些胡蘿卜泥,既能調味又能補充維生素a,以協助腹瀉的治療。

小鏈接:家庭自制口服補液鹽

*鹽米湯:在500毫升米湯中加入1.75克的精食鹽即成。

*糖鹽水:在500毫升溫開水中加入1.75克精食鹽和10克白糖即成。

愛心提示:

1.75克精食鹽相當於啤酒瓶蓋的一半,10克白糖相當於2小勺。

小兒腹瀉7個食療方

1.山藥粥

取山藥100克、小米100克,山藥洗淨切薄片,小米洗淨放鍋裡,加適量水急火煮開後,換慢火煮成稀粥,分次喂患兒。

2.蘿卜湯

把胡蘿卜洗淨後切碎,放在鍋裡加水煮爛。胡蘿卜中含有的果膠具有吸咐腸道水分、細菌及毒素的作用,可以促使大便成形。

3.熟蘋果泥

把蘋果分為兩半,放在鍋中隔水蒸爛。蘋果泥纖維比較細,對於腸道的刺激性較小,其中含有的果膠對腸道有收斂作用。

4.蛋黃油

將數個雞蛋煮熟後取出蛋黃,把蛋黃放在小鍋裡加熱、翻炒,直至蛋黃逐漸變焦、變黑滲出蛋黃油,將渣去掉後給患兒服用。2歲以下每次服用5毫升左右,其他年齡小兒據症狀酌情加減,適應於夏季久瀉的患兒。

5.酸牛奶

酸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塊小,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可以增加胃的酸度,從而抑制細菌生長,還可以促進鈣在腸道吸收。

6.焦米湯

米粉炒焦後其中一部分會變成碳質,具有吸咐腸道水分的作用,可以幫助減少大便中的水分,避免或緩解脫水症狀。

7.蘋果泥

取新鮮蘋果1個,洗淨後去皮、切片,放在碗裡加蓋蒸熟。取出後將蘋果搗成泥狀喂食患兒,適用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患兒。




小兒發燒初期表現為臉色紅、額頭燙、手腳冷、精神差,除此之外,還伴有各系統的症狀,如呼吸道感染時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腸炎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尿頻、尿痛、腰痛的現象,而嬰兒各系統的伴隨症狀不典型,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等現象。引起發燒的疾病還有很多,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發燒的規律和伴隨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及早治療。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37-38℃是低燒,38-39℃是中燒,39℃以上是高燒,40℃以上屬於超高燒。李主任建議,年輕的母親發現小兒發燒後不必驚慌,可在家及時采取一些緊急處理以緩解症狀。

每個家庭應備有體溫表、退燒藥,以便應急,發熱兒童須每隔1-2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幼兒體溫在38.5℃以下不宜應用退熱劑;當體溫超過38.5℃以上可用退熱貼或冰敷等物理治療降溫,亦可服小兒退熱片適量;當體溫超過39℃時,應絕對臥床,敞開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膚裸露,頭部放置冰袋或冷濕毛巾,盡快到醫院診治;高熱驚厥時,患兒表現雙眼凝視或上竄,意識喪失,呼之不應,口唇、面部及全身青紫,四肢抽搐,家長應立即按壓孩子“人中”穴位(在鼻唇溝中點),較強刺激持續1-3分鐘,直到患兒發出哭聲,隨後用上述方法快速降溫,同時亦要立即到醫院診治。半歲以內嬰兒發高燒時一般不打退燒針,不服退燒藥,最佳降溫方法是溫水擦浴,即洗個溫水澡。緊急處理後無論是否退熱,都應帶孩子上醫院就診。

診後注意事項

在醫院就診後,回到家中,母親可以采用一些簡單的方法讓孩子舒服一些。

多喝水。喝水有助於發汗散熱,還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孩子機體丟失的水份。喝水不局限於白開水,可讓孩子喝一些他(她)愛喝的果汁、飲料等,既補充水分又補充維生素,或多飲一些湯水。孩子生病沒胃口時,可讓他(她)吃一些蛋糕、豆腐等。

注意保溫。保溫並不是越暖越好,發燒時切記不要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蓋太厚的被子,這種傳統“捂汗”的方法不利於散熱退燒。只要讓孩子比正常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即可,如大人穿短袖時,孩子穿長袖即可,大人穿一件長裳時,孩子穿兩件即可。

溫水沖涼。有些母親擔心,孩子發燒期間給其沖涼,會加重症狀。發燒後出很多汗,如果不保持清潔,很容易引起其他病菌的感染,所以沖涼是必要的,但要用溫水,水溫在38-39℃為最佳。給孩子全身用溫水拭浴或泡澡,可使孩子的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沖完涼後,要用大毛巾將孩子包裹住,以免受涼。
 
小兒感冒的預防護理患了感冒後,突出表現常為發熱,加上感冒需要經歷一個疾病的自然過程(發熱通常2~5天不等),所以除了配合醫生的治療外,合理的家庭護理,不僅能幫助寶寶盡快病愈,也有助於縮短疾病的自然過程。

1.注意休息

寶寶年齡越小,越需休息及護理,待症狀消失後再恢復活動,以免因病灶未能清除而復發。有發熱的寶寶,最好臥床休息,以減少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

2.合理飲食

感冒發熱的寶寶很容易出現食欲減低、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表現,飲食護理非常重要,總體原則是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強求寶寶進食,將導致寶寶胃腸負擔重,對身體和疾病恢復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數可多些,多給寶寶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鮮橙汁等。發熱消退和消化能力較好的寶寶飲食可稠一些。隨著寶寶病情的好轉,一般1周左右可逐漸恢復到平日飲食。

3.環境適宜

保持寶寶的房間空氣流通。對發熱的寶寶,新鮮的空氣有助皮膚有效出汗而降低體溫。應避免直接對著寶寶吹風,而導致寶寶皮膚血管收縮,加重病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怎樣讓孩子堅強?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