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由此可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可是,在現代家庭中,似乎父親的分量越來越輕。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詢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進行心理咨詢時,絕大多數的孩子是由母親帶來的,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又多是母親出面解決。那麼,父親在養育子女中的作用是什麼呢?看兩個故事來體會一下吧! 一:一個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女兒時,油然生出幾分感傷。那絕對不是因為重男輕女的舊觀念,而是因為女性在生活中必將面對的與生俱來的痛苦,這其中包括女人對於情感的執著,與男人對於情感的靈活等等。看著女兒清澈的眼神,他決定讓女兒學會痛苦,多經受委屈,因為這是他理解的更深刻的父愛。女兒所在的學校選拔鼓手,身材高挑的她被理所當然地選中。於是堅定又刻苦的訓練開始了,無論是吃飯,寫作業,還是走路,女兒的兩只手總在不停地敲打著鼓點,忘我的練習讓父親又喜又憂。喜的是女兒對於一件事情的專注,憂的是鼓手選拔的標准。因為女兒個子很高,和其他同學在一起並不是很協調,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果不其然,擔心成為現實,每天都很晚回家的女兒突然早早地就放學了。平時悅耳的門鈴聲也似乎變得低緩沉悶。“走,去看看大海吧。”他帶著女兒來到海邊,他讓女兒有了痛苦就放聲大哭,哭它個五湖四海,不用將痛苦踩在腳下,更不用將痛苦鎖在心裡,痛苦就是痛苦。生活中的委屈和不如意實在是太多了,為此,他刻意地委屈女兒,因為自尊心太強也會對人的正常成長造成阻礙。他對女兒有細心的觀察,一段時間以來,有位男同學經常打電話到家中,母親對此是如臨大敵,可他覺得女兒很有魅力,他並不像其他家長那樣聲色俱厲,因為女兒洗臉的動作仍舊草率,這些信息都說明什麼都沒有發生。有這樣的父親是很幸運和幸福的。試問,有多少家長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二:還有這樣一位家長,他主觀地希望兒子成為小提琴家,練了12年琴的兒子長大了,這位父親說我今天才知道他根本不喜歡拉琴,他熱愛踢足球。“不通電”,孩子與父輩之間很少交流。而孩子更多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在一個家庭中,母親是大地,父親是天空。他們作用不同,但卻都在懷抱著自己的寶貝。父親應該給孩子一個忠告。可是,什麼是忠告?孩子們並不知道,其實就是一句鼓勵的話語或者一條做人的准則。他在孩子的書包裡看到了一封情書。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愛”上了一位女生時,說,很好,如果以後你想在縣裡發展,那就繼續交往吧,如果以後你想到省裡發展,那就到省裡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到國外發展,那就在更廣闊的環境中解決這個問題。兒子聽後,說那我還是等等再說吧。男性和女性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造成較大的影響。來自青少年法律和心理咨詢中心的宗春山先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女孩在工作中總是與男領導無法合作,經常鬧別扭。其原因就是從小與父親的分離和與男性交往的障礙。父親與母親的作用的差異致使孩子的成長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孩子不聽話,脾氣倔強讓我這當家長的怎麼辦?”“我的孩子不愛學習英語,怎麼和孩子講,他就是聽不進去!”11月11日,在沈陽市第97中學,各個年級學生、家長代表聚在一起,向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的老師們探討如何教育處在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在專家與家長、學生的談話中,記者發現很多家長包括孩子們本身,在“青春期”面前顯得有些措手不及。
青春期心理待疏導
提問:孩子念初三的一位家長向專家們吐出了苦水:最近一段時間,兒子回家不願說話,聽見的只有兒子的歎氣聲。一天兒子突然告訴她,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兒子的這句話讓她擔心不已。這位女士焦急地詢問孩子這是怎麼了?
回答:據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的王穎老師介紹,孩子出現這樣問題是青春期的典型。
對此王老師希望家長應該常與孩子談心,在談話中告訴他們“樂觀”的重要性,在談話中表現出你對孩子的肯定。或者通過孩子喜歡的偶像入手,查找孩子喜歡的偶像在成長期是如何解決困難的。
給青春期中的孩子一些“自由”
提問:97中初二的一名女同學告訴記者,她很希望與家長的關系是朋友。但是,每次看見父母嚴肅的臉想說的話就縮了回去。聽了這位女同學的話,在場同學們紛紛點頭認同。
回答:聽了孩子們的話,趙老師介紹,許多家長只抓學習分數,不重視初中生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展,限制交往范圍,使子女精神負擔重、生活單調枯燥。這種封閉式、防范式的教育不能滿足初中生渴望與同齡朋友交往及獨立的要求,從而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而時常發生沖突。因此,家長應該放下身份,學會與孩子做朋友。家長給孩子一個微笑,孩子一定能回給家長一個笑臉。
現代社會迅速發展,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初中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於迅猛發展、可塑性極強的重要階段,因此也最易受到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近年來,研究者們采用多種有關量表,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或某些心理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調查資料反映,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他們的心理障礙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心理疾病病人約1600萬,三分之一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嚴重影響了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而且也間接地影響到我國國民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的安定和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分析導致初中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探討優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與完善的有效機制與方法,對實現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迅速增長的時期。自我意識表現為自我評價、自我尊重、自我監督等。從青少年時代開始,他們感覺自己是“大人”了。希望跟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一樣獲得平等的獨立生活權,他們對父母的權威開始懷疑,甚至出現反抗行為。當自我意識造成的獨立性與父母的教育發生沖突時,往往有些學生會出現“脫離家庭約束”的幼稚想法,這一時期被稱為青少年的反抗期。“他們渴求自治,期待個人的見解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並試圖在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關系。他們不想依賴成年人,但自己又不具備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他們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受思維和認識能力的限制,意見多,建議少。”在這一年齡的少年,雖在主觀上感到自己已經是有能力、有氣魄的成人,但他們的思維和行動還沒有脫離稚氣,常常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舉動來,他們渴望獨立,但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中遇到問題又不得不請教父母。當這種高傲的成人意識被事實無情地阻絆和壓制時,他們又渴望得到父母和成年人的幫助指導。
初中生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評價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但是,自我評價能力卻常常落後於對他人的評價。對自己的評價也常受個人的意願、心境等因素的制約。如果自己的行為受到別人的贊揚,便沾沾自喜、自我炫耀,過高地估價自己。稍遇挫折或受到別人的批評,便憤世嫉俗、情緒不安或悲觀失望、自我貶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結果,容易使初中生自我認識紊亂,加劇不良的內心體驗,進而導致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牽手兩代)這本書很不錯。
請時不時跟孩子溝通吧,是心平氣和地溝通。慢慢的,他就會對你敞開心扉了。
我也是個孩子,我很喜歡跟我媽媽溝通,說一說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媽媽總會默默的傾聽,並且心平氣和地跟我說,哪件事我做得不對,為什麼做的不對,該怎樣做。
上q和他聊天,做他的朋友!
像朋友一樣的方式交談他們對一些事情會害羞或者不敢去問可以說是膽小不清楚事情有時候需要家長多觀察從平時說話就注意一下方式讓孩子感覺你不是用父母教育的態度來對待而是朋友的方式關心那麼孩子有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心鎖
平時對孩子的行為也不要嘲笑或者調侃這樣從這些小事上講他們會覺得不尊重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表現出與平常不一樣的狀態,多數是變成和家長有代溝,與家人沒有共同語言,聽不進去家人的話,因為小的時候自己什麼都不明白,所以對於爸爸媽媽覺得他們什麼都懂,很偉大,所以認為他們說什麼都是正確的,很聽他們的話,但是長大了一點,青春期的時候,隨著自己知識的增多和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讓他們覺得父母說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個時候我覺得家長應該多和孩子談談,其實說一些他感興趣的問題也並不是一件壞事!
所謂心鎖,就是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出現了問題。特別是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通常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與家長減少溝通,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發生的情況。
怎樣打開青春期孩子的心鎖,我大體上例個提綱:
一、針對孩子表現的特點,確定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的原因(需要通過一些小事例來說明此原因)。
1、家長不理解或了解孩子,或家長思想陳舊
2、家長過去對孩子的德育、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沒有到位,在孩子青春期時暴發的明顯,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並沒有因為孩子步入青春期而進行必要的改進,造成孩子認為都已經快成人了,還把他們當孩子對待,從而拒絕接收家長的說教。
3、家長平時並不注意孩子的感受、並沒有留心觀察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現,沒有做到預報式管理孩子,而是等到問題出現後才對孩子加以管束,造成孩子認為家長不關心他們的錯誤看法。等等。
二、家長如何才能做到與孩子達成正常溝通的共識
1、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與孩子交朋友,不要說教而要開導與誘導,不要堵而要疏,要給孩子試一試的權力。
2、要運用正常的溝通、觀察手段,掌握孩子的心理,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提前提前考慮一些問題。比如:當在第一次提出要改變發型時,如果家長已經為孩子提前進行了考慮並有了確實可行的方法時,家長只需要帶著孩子去自己選好的理發店就行了,我就是這樣解決孩子第一次理發的問題的,給她理了個當時沒有但學校能夠通過她也能認可的發型。
3、家長自己要在工作、生活、交友中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身教引導孩子向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發展。
4、養成與孩子溝通的習慣與義務,每周都要有若干個時段與孩子主動溝通,要學會當孩子的好聽眾。
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當孩子與家長的看法矛盾時,家長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孩子的看法是否存在質的錯誤,如果只屬於方法或成本就方面的問題,可以和孩子協商具體的辦法或同意孩子做法的可行次數,讓孩子體會一下另類的感覺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因為孩子學會了獨立與思考,雖然成本大了點,但成長的過程總是要付出的。
2、當孩子無端發火時,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傷害而對孩子發火,因為孩子對家長發火是其認為家長是唯一可以安全排隊煩惱的對象,家長應該感到幸福才對,因為孩子在自己最困難時、最關鍵時想到的還是家長。
3、家長要勇於當孩子的參謀長,但不能當孩子的司令;家長要勇於當孩子的試驗品,但不要當孩子的絆腳石;家長要勇於當孩子的鼓勵者,不能只當孩子的評論家;家長要勇於當孩子的引路人,但不要當孩子的拐杖。等等
4、家長關心孩子但不等於為孩子設計好所有的事情,當孩子有第一次要求時,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好辦事折榜樣及完事的標准,以後的事務應該讓孩子獨立完成。
四、塑造孩子未來的形象
1、孩子的未來應該由孩子自己去塑造,家長不要代勞;孩子的思想發展應該由家長去引導並通過日常生活與學習去加以規范,而不要當事後諸葛。
2[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