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三歲看到老”有科學依據嗎?正文

“三歲看到老”有科學依據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三歲看到老”有科學依據嗎?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長大了能有多大出息也是八九不離十。其實這句老話還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研究發現,到3歲的時候,嬰兒的大腦發育已經接近成年人了,而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對這句老話也是越琢磨越有道理,隨之而來的是,早教班越來越火。
 
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有依據.後天的環境及教育也很重要
 
俗話應該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是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的,是誰說的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裡蘊藏的育人道理,不但為多少代中國人的實踐所證明,有趣的是外國人也為其找到了證據。而且還把“看老”的年齡提前了4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卡斯比教授指出,3歲幼童的言行能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中國的父母都知道這個理兒,可是真去躬行的卻不多。因為他們心裡大多有這樣一個誤區,也可以說是兩個“擔心”。一個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兒,告訴他什麼也不會往心裡去,擔心白費勁;另一個是有的個別父母,甚至還有怕把孩子“腦子”累壞了的擔心。實際上不是這樣。人的腦神經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其中70%~80%是在3歲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歲時,腦重量就能發展到1250克,達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人腦重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做100%,4歲前就獲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歲間獲得的,剩余的20%則在8~17歲間獲得。由此可見上述的擔心是沒必要的。

 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朱慶瀾先生,對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見。他說:“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養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歲進入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歲以後出了學堂,到世界上來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認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紅底子”,以後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人就會變成“大紅”、“朱紅”,即使是後來受到不良的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後就是後來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論,形象地說明了一個孩子6歲以前安裝的軟件,能關系到孩子今後一生。
 中國的朱先生和英國的卡斯比教授,雖然生於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但他們對人“基本定型”年齡、作用、意義的理論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古訓,便是我認為父母們給孩子們安裝軟件應拿捏得“及時”。“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兒”。人的基本軟件的種子都應在7歲以前,撒進孩子大腦的“坑”裡,也就是放進我說的“抽匣”裡。如果有誰忽略了這個期限,錯過了這個時機,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歲看到老”這名話其實在民間流傳已久,雖說沒什麼科學根據,但看起來也不無道理。
 
“三歲看到老”是流傳已久的說法,沒科學根據。人類不能預知未來,更別說“三歲看到老”了。
 
d
 
那只是經驗之談時而見效不見得有科學依據
 
可能有點
 
可說只是唯心主義騙人之說,千萬別信它,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行,所謂成就任何事都是:“1%神來(天分),99%汗下(努力奮斗)!”。
 
俗話說“從小看大,3歲看老”,這話是有科學依據的。孩子性格發熱形成、能力發熱培養以及外在的身高,影響它們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3歲看到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范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谙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身高增長取決於3歲

幾乎每個媽媽都有定期為孩子量身高的習慣。看著那條紅色的身高線一點一點往上提升,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懷裡的小寶寶一點點長高,慢慢長成少年、青年,每個媽媽的心裡都充滿喜悅。

那麼,孩子是怎樣長高的呢?

科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青春期,是人長高的兩個高峰期。人從出生至成年體格的長成,其生長速度不是勻速的,出生至2歲時共長28厘米,其中在4個月以前、5~12個月、1~2歲這3個年齡段各完成1/3。2歲前營養對生長的影響遠超過遺傳因素,年齡越小越是如此。2歲後至青春期前每年勻速長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換言之,一個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歲形成的。所以說,3歲前如受到營養、疾病或藥物等有害因素的影響,其對身高的損害將大大超過3歲後。

3歲大腦開發關鍵期

腦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開發大腦潛能必須盡早。我們知道,出生時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之後不再增加。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共有50億個突觸;出生後第一年,突觸數目會增加20倍;3歲時大腦大小即是成人的80%;4歲時,腦的代謝達到高峰,腦逐漸成熟,對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這一年齡的孩子之所以會不停地動,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獲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較大,需要的營養比成人要多,身體發育同時也加快。

美國科學家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孩子在出生之後,由於視、聽、觸覺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系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歲以後,大腦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形,並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形。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發育過程已經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計算機一樣,硬盤已經格式化完畢,就等待編程了。

正因為如此,孩子幼時的生活經歷將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程度。在一個充滿憂慮和緊張氣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壓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滿愛心的環境裡的嬰兒則會與環境頻繁地進行交流,進而促進額葉前部的循環,這樣就增加了以後對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3歲是語言爆發期

父母們有時會突然發現,自己蹒跚學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間詞匯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學家研究表明,這很可能是一種“滾雪球”效應。

科學家認為,孩子學習語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學習,而是存在突然的“語言爆發期”現象。例如在2歲之前他們對語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歲之後突然某一天就能夠很容易地掌握各種很復雜的表達技巧了。

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無論一種語言有多復雜,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本民族人都會熟練運用,比如拉丁語,現在學習起來非常困難,但那時候連羅馬帝國的奴隸也會講拉丁語,而且當時拉丁語的難度與現在幾乎一樣。

3歲是人類心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通常來說,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就會表達比較復雜的句子,甚至會使用不同時態和語態的動詞或者連詞,而且還會使用長句和分句了。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從無意識的狀態過渡到有意識的狀態,而且已經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體和特定社會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制。

美國心理學教授鮑勃·麥克默裡認為,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這些不被察覺的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產生了令父母驚異的必然結果。

6歲兒童的語言表述已經非常准確了,他們了解並且能夠使用母語的一些規則。可以說,到了這個年齡段,我們的孩子已經獨立完成了學習語言的整個過程。如果他們沒有這種自覺、自然地學習語言的能力,那麼人類歷史上就不會取得如此眾多的輝煌成就,可以說正是語言的不斷發展,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孩子1~3歲期間,他們自己能夠學習多個詞匯,且學習的中等難度詞匯比簡單詞匯多。這就意味著父母無需為各種聲稱能提高孩子詞匯量的“新發明”而花費時間和金錢。抓住這一時期,多跟孩子說話、多讀書給孩子聽,才是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3歲學習事半功倍

印度“狼孩”卡瑪拉被人發現時已有7歲多,身上毫無正常兒童的特征,沒有語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會與人交流。

重返人間後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只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有4歲孩子的水平。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

[1] [2] [3] [4] [5] [6] 下一页

寶寶總吃手指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