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孩子一般習慣於聽家長的話,習慣於服從,而家長會覺得孩子很“乖”,就會忽略孩子性格上的因素。與家長一味地只看重學習,不重視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 孩子的性格並不完全是先天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形成的,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和人際關系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休息時間只是自己看書、看電視、上網、很少說話,在家人面前很少提到學校的活動和同學,那麼就會有過於內向的可能,需要及時咨詢。孩子在高中以前的可塑性很強,世界觀、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形成,年齡越小就越容易調整過來,在成長中的苦惱也會相對減少一些。
父母們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處事積極,因為,有些孩子的確非常內向與消極。上課時即使會作答,也不敢舉手一試,雖然有實力,成績卻不見得理想。這種類型的孩子,總是畏畏縮縮地,令父母感到焦急。一些母親為了糾正孩子的這種性格,就心急地再三責罵"你怎麼這樣死氣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潑一點嗎?"。不然就是以鼓勵的方式對他說"好好加油吧!"。然而,這兩種方式皆難奏效。因為愈加斥責,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縮、消極;反之,給與鼓勵又會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使他更為畏縮,尤其是以命令式語氣,對孩子負面影響有正面之刺激。最不應該的是在他人面前說:"這個孩子太內向、消極……"
也有不少母親鼓勵孩子與積極活潑的朋友一起游玩。內向的孩子與活潑好動的孩子相處,反而會形成更大的壓力,內心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堵心牆。因此,當對方露出不滿意的表情時,則更加深了傷口裂痕,此舉不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對於性格畏縮且消極的孩子,首先應制造一個沒有壓力、寬松的環境,讓比較內向的孩子一起嬉戲,彼此之間便沒有自卑感,這樣能使他們主動開口。如果讓這類孩子與年紀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極的態度大為改善。只要讓這些孩子們擁有自信,經過一段時日,自然能與同齡玩伴相處和諧。總而言之,讓消極的孩子擁有自信,時日一久,自然可以改變其原有的態度,因此,與其斥責個性怯懦、消極的孩子,不如讓他們擁有自信。 的性格通常表現為他的處事態度和面對問題時的反應:有的人 易怒,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呆板,有的人好主宰一切,有的人易沖動, 而有的人沉默寡言。 內向同樣也是一種性格。內向的人不會改變自己,但是非常有教 養。內向型的人占世界人口的1/5,人類中有1/10的人是極度內向 型的。他們沉默,孤僻,喜歡沉醉在個人世界裡。 對內向型人的特點最恰當的描述就是不善言辭。在某些需要表達 諸如感激、愉快或悲傷的場合,內向型的人往往因為沉默寡言而給人 造成不良印象,因此在生活中失去很多機會。幫助他們的方法可以有 —— △他們創造一些鍛煉社交能力和表達技巧的機會; △在交談時鼓勵他們多開口,並告訴他們談話的技巧,這會對他 們產生積極作用。 △讓他們在眾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不要搞得過於復雜。 △給予他們幫助,不要使他們過於敏感,也不要讓他們高估自己 的觀點和想法。避免他們養成愛記仇的習慣,也不要過分誇大對自己 的評價。 △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困惑,以便及早解決。 △對於年齡較小的內向型孩子,要給予特別照顧,因為他們更易 感到受傷害,要注意他們內心情緒的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