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嬰兒將東西藏在屁股下面正文

為什麼嬰兒將東西藏在屁股下面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什麼嬰兒將東西藏在屁股下面
 
小孩子這個時候是這樣的,總喜歡藏東西,對什麼都好奇,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可能因為嬰兒覺得哪裡都看得見,唯有屁股下面看不見,所有想那個地方自己看不見,別人也不會看見,當然就將東西藏在屁股下面。
 
西藏宗教文化
到西藏旅游的朋友通常會看到磕長頭這種西藏宗教文化,這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是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在各地通往拉薩的大道上,人們不時地見到信徒們從遙遠的故鄉伊始,手佩護具,膝著護膝,前身掛一毛皮衣物,塵灰覆面,沿著道路,不懼千難萬苦,三步一磕,或積月、或積年而至拉薩朝佛,相識的人們三五成隊,在共同信念的支配下,虔誠地移步而行。久遠的過去,朝佛的信徒雙手空空,衣糧不備,沿路乞討。當今一般的是有一信徒專司衣糧,主管磕長頭信徒的衣食住等方面後勤,為同伴提供方便,並且此人不得更換他人磕長頭。而磕長頭的信徒則一絲不苟,絕不想用偷懶的辦法不來減輕勞累,遇有交錯四輛或因故暫停磕頭,劃線或積石為志,就這樣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堅強的信念,步步趨向聖城拉薩。



於行進中磕長頭,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淹嘛呢叭咪”,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石”(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為難解的佛教術語),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
還有一種為原地磕長頭,於殿堂之內或外圍。教徒們與信徒們身前鋪一氈或毯,原地不斷磕長頭,只是不行步,余者與行進中的磕長頭一樣,或還願,或祈求保佑,賜福免災因不同心理意願,而猶入無人之境;教徒們認為在修行中,一個人至少要磕一萬次。叩頭時赤腳,這樣才表示虔誠。
還有一種是圍繞著寺廟,依順時針方向自寺院正門開始,面向寺廟側向行進磕頭,亦是三步一磕,繞寺而行;或側向寺廟,向前叩進,亦為三步一磕,儀式中誦唱佛經,以六字真言為多。
磕長頭當與藏傳佛教有關,更與漢族的磕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跪拜禮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使用年代最長、最繁缛的一種基本禮節。《周禮·春官·大祝》中記載了九種拜禮:“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說明了遠在周代這種禮節已成熟而被廣泛推廣。“神腰及股而勢成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跪從字面上講是足之勢成危狀,對於被行禮之人,行禮者處於人身不安全之狀,首先以態證明自己對被行禮之人無傷害而無需防范;拜,則從其意而觀之,是說明行禮者對被行禮者表示謙恭,口服心服,甘於受制於人,俯者低視,雙手下垂及地,臣服於君之狀不言而喻。只有到1912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才宣布取消君臣之間膜拜之禮。唐與吐蕃相通,揭示了兩優秀民族之間更大規模的相互學習。磕長頭,應當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續,在佛教的威召下,信徒們為表明其信仰之虔誠度,而將跪拜禮更加繁缛化,加上全身俯地,益示之臣服。慢慢地,這種儀式不但在宗教領域被推廣,而且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並加以采用。
這種播種虔誠,一生又一生而又勞而無獲的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終究將只是一種歷史現象而已。


磕頭與鞠躬



磕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為磕長頭、磕短和磕響頭三種。磕長頭時兩手合掌舉過頭,自頂、到額、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雙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後,再起立如前所做。磕響頭時還有一種磕頭方法,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
鞠躬
對長輩或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有時也合掌與鞠躬並用,對尊敬者合掌要對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藏族的敬語和稱謂

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語,這種風氣拉薩人更為講究。在拉薩甚至整個西藏,每句話都有3種講法,一是普通話,一是敬語,一是最敬語。無論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這樣。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語,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語,對地位懸殊的人用最敬語。不會敬語的人被認為缺少教養,而敬語用錯了,便會鬧出笑話。藏族人非常重視稱謂,稱謂不准確,往往被認為不懂禮貌。在對方名字後面加一個"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稱格桑為“格桑拉”,扎西為“扎西拉”;教師稱為“格拉”,廚師稱為“瑪青拉”等等。


見面禮與饋贈

見面禮
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置於手上,彎腰45度;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時合掌與鞠躬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
饋贈
藏族十分重視饋贈,凡有喜慶必送致賀。一般是有送必有還,且還禮的數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則即為小氣和失禮。



敬酒茶

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干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您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崇高的禮節——獻哈達

“哈達”,藏語“禮巾”之意。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禮敬用品,現在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而崇高的禮品。
“哈達”是用絲綢或絹紗做成的長帶,有粗細三等,按質料分為一般棉紗織品稱“素希”。中級為絲織品,稱“阿希”。高級織品稱“浪翠”,一般是敬獻給政治、宗教的領導人物,或有卓越戰功的英雄。不過做為一種崇高的禮品,人們並不講求質料之優劣,只要能夠代表崇高的感情和美好的盛願則可。“哈達”長短不等,一般約二至五尺左右,也有丈許或者更長一些的。普遍都采用白色織物。藏族人民認為白顏色象征著純潔,可以帶來吉祥,標志著崇敬之情。當然也有黃色和藍色的,但比較少,除了敬獻活佛,平常不多用。
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而又崇高的禮節。無論節日、婚禮迎送貴賓,還是敬獻活佛或喪葬祭祀時均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文明與禮貌的表現。


藏族禁忌與注意事項



1、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坐,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2、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殺生,受戒的佛教徒在這方面更是嚴格。雖吃牛羊肉,但他們不親手宰殺。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3、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4、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5、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6、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信仰苯教的則從右邊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7、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8、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9、進寺廟時,忌諱吸煙、摸佛像、翻經書、敲鐘鼓。對於喇嘛隨身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動手撫摸;在寺廟內要肅靜,就座時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忌在寺院附近大聲喧嘩、打獵和隨便殺生。
10、忌用單手接遞物品。主人倒茶時,客人須用雙手把茶碗向前傾出,以表敬意。
11、忌在拴牛、拴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
12、忌用有藏文的紙當手紙或擦東西。
13、進入藏胞的帳房後,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
14、忌將骨頭扔於火中。
15、藏族家裡病人或婦女生育時,門前都做了標記,有的在門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門口插上樹枝或貼一紅布條。外人見到此標記,切勿進入。
16、藏族一般不吃魚嚇、雞肉和雞蛋,不要勉強勸食。但現在這類飲食習慣已有很大改變。
17、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裡念經或出去朝佛。人們相信藏歷的每一個地支終了、第二個地支開始時是一個凶年,如每個人的13歲、25歲、37歲、49歲(以此類推),都是凶年或"年關",要特別小心,只有多念經、放布施才能避免災難。

到西藏旅游的游客通常對藏裝很感興趣。藏裝,藏語稱為“曲巴”,雖有地區差異,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藏裝品種多樣,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面折皺要有序。
腰帶扎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自然的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其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載帽,佩掛各種飾物。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主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




過去農區主要以氆氇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叽的;牧區則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一般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請同在無論農區或牧區,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氇袍外,平時一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繡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此外,農牧區藏裝都有鑲邊的習慣、一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氇,也有許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鑲邊大約寬10至15厘米,也有寬達30多厘米的。



藏風藏俗

1、成丁禮:
藏族女子至十六七歲便要擇吉日舉行成丁禮儀式。這天家長要請一位生年屬相好、父母雙全、有福氣的同齡女性,給姑娘梳兩條辮子(衛藏地區的幼女都梳一條辮子,成年後就改梳兩條辮子,帶“邦典”,表示到了成婚年齡),戴上“巴珠”頭飾,圍上“邦典”彩裙,然後由父母、親友及來賓向姑娘獻哈達表示祝賀。儀式結束後,姑娘在三四位親友陪同下,前往寺廟朝佛,回來後擺宴招待親友來賓。成丁禮之後,姑娘就可心參加男女之間的社交,並可行婚嫁之事。
2、婚俗: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西藏在民主改革前經濟落後,為防止財產分散,曾存在過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等婚姻現象。一夫多妻制的情況多發生在上層家庭,即領主、土司通過聯姻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藏傳佛教中的黃教嚴禁僧人娶妻,而其余各派的僧人則可以結婚。
藏族婚禮儀式獨具特色。婚日一早,雞剛叫頭遍,新朗家的舅舅及親友數人至女方愛迎親,新娘由親戚女伴陪送。男家村鄰每家贈送一桶清水,從門前依次排成長龍,最末一只桶旁,男方主人放置若干茶包,茶新娘下馬踏用,以此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富足。新娘下馬後,由送親人在每個桶上放一條哈達以示對村鄰的感謝。新娘進門前,男方親友用柏樹枝蘸水揚灑,有時還撒麥子,據說可祛魔除邪。入室後,新郎家長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們愛情真摯純潔。主婚人將一條哈達拋掛中柱,討求吉樣。繼而由主婚人念頌詞向新人祝福,然後眾人慶賀嬉鬧,盡歌酣舞。新人床上鋪一潔白氈子,上用青稞、小麥畫上吉祥圖案。新娘在男家住一日或三日後返回,有的地方新娘要數月後才到男家,開始夫妻生活。


[1] [2] 下一页

寶寶不拉大便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