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字: 藏族名字有名無姓,一般有男女性別之分,通常是兩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經典,故重名的人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的特征、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職業等以示區分。 嬰兒出生後,父母請喇嘛為之行命名禮。喇嘛取名多源於佛經,並且選的是含有"美"與"福"的字眼,如扎西彭措(扎西意為吉祥,彭措意為長壽)、晉美才仁(晉美意為無畏,才仁意為長壽),等等。 4、喪葬 藏族的葬儀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復合葬等六種。 (1)塔葬 藏族的最高葬儀。享受這種葬禮的僅限於達賴、班禅或其他大活佛。大活佛圓寂後,遺體用各種名貴藥材及香料反復脫水,干後用綢麻包裹,裝入靈塔內永久保存。靈塔分金、銀、銅、木、泥幾種,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達賴、班禅圓寂後要建金靈塔,而甘丹赤巴只能建銀靈塔。靈塔存放在各寺院裡。 (2)火葬 僅次於塔葬的高級葬儀,只限於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此種葬禮。火葬時將遺體捆成坐姿並固定於木架柴堆上,由喇嘛念經超度死者靈魂,同時在柴堆上灑油點火。焚屍完畢,將骨灰帶到高山之巅順硯播撒,或撒在江河之中。新都橋一帶禮葬火葬為聖葬,葬式很特別。人死後由幾位長者擦洗屍身,把四肢交叉又疊起,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後用白布將屍體纏裹,死者頭部畫上"卐"符號,左胸畫6個星星、9支弓箭、1條魚、1個牛頭。再把屍體置於堂屋地板上,請喇嘛念3天經。火葬時給死者准備五谷和糖類一起火化。另外還要准備161根小木棍、39個麥面小餅和39個酥油包,用作燒祭神靈和餓鬼。 (3)天葬
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喂鹫鷹。鹫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鹫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鹫,按骨、肉順序別喂食,直到吞食淨盡。 (4)土葬 土葬本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天葬盛行以後,藏族認為土葬者不能轉世而很少使用。土葬目前主要在四川甘孜和阿壩自治州部分地區流行。德格縣城一帶葬地下撒五谷,屍用布包裹,接著用土打緊填埋,不能壘墳堆,上面放一塊刻有咒經的瑪尼石,插上經幡,葬儀即告結束。 (5)水葬 水葬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整屍拋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區盛行此俗。一般是兩人送葬,將屍背至水深急流之處拋入江中,並在入水處熏燒糌粑,葬儀即告結束。其二雅江日依一帶,人死後馬上在腰際上砍一刀,然後頭腳相疊捆好,放入背兜丟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龔垭地區的水葬。 (6)復合葬 即先土葬,後火葬,再水葬,歷時一年,且祭儀頻繁,法事不斷,常見於藏東珞瑜地區,藏族幼兒夭亡,一般不舉行葬禮。 5、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攜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來祝賀,並舉行旁色儀式(旁色,藏語意為清除晦氣)。旁色是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古老儀式。這天早上,人們在生了小孩的人家門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上白垩小石子;生的是女孩,什麼石子都可以,並在石堆旁燃燒松柏香枝。前來祝賀的人們,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糌粑面,然後再進入主人家門。 孩子滿月之後,便要選擇黃道吉日舉行出門儀式。這天,母子(女)倆都換上新裝,由親人陪著(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門,首先到寺廟朝佛經拉薩人到大昭寺),祈求菩薩保佑新生兒長壽,在世上少受災難。然後到親朋好友家串門,多選擇有福氣的人家,以期孩子將來也能建成幸福家庭。孩子第一次出門時,人們往往在其鼻尖上擦一點鍋底,意思是使嬰兒出門時不被魔鬼發覺。
西藏節慶習俗
-------------------------------------------------------------------------------- 藏歷公歷節日時間對照表 節日藏歷2005年 藏歷新年1月1日2月9日 傳昭大法會1月3、4日-25日2月16日-25日 酥油燈花節1月15日2月23日 驅鬼節12月29日2月27日 燃燈節10月25日2月26日 --------------------------------------------------------------------------------在西藏繁多的節日中,受到群眾廣泛重視的是藏歷新年。了解西藏民間迎新年的相關傳統民俗,可以看出人們對過年所懷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視程度。如農民在收割時將頭次割下的青稞留下來作為歡度新年時獻給神靈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頭道奶打出的酥油作為新年獻給菩薩的供品。男人們打完場就開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備,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潔白、美觀,每當這個時候親友、鄰居們總是帶著美酒前來祝福,婦女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將自己親手紡織的氆氇拿到河邊洗滌,親友鄰居們也要捧上茶酒,祝福這家主人藏歷新年將穿上新的衣服……為迎接新年而舉行諸如此類的大小民俗活動十分繁多,無法在此一一說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後一個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活動。 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日喀則地區是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區是藏歷九月三十日驅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舉行。按古老傳統民間普遍都是吃完晚飯後舉行這一儀式,人們把它稱為”固朵”意為二十九驅鬼。它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民間宗教。在廣大藏族人民群眾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當代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年代,這種傳統習俗雖已在許多方面淡化或簡化,但它的主要內容還仍存在於民間。各宗教派別舉行的這種儀式,他們雖都是從形式上借鑒民間的“固朵”但其內容大都與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結合為一體。他們使用各種金剛表演舞並舉行驅魔送崇食子的儀式,藏語稱為“固朵爾”,意為甘九朵馬,該活動都在當日的白天舉行。 一年一度的民間“固朵”驅鬼儀式,人們要准備一頓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過去由於西藏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歡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湯面片,藏語統稱為“突巴”。送鬼這天的晚餐稱為“古突”因為其含有九種食物,如麥片、豌豆、面疙瘩、人參果.蘿卜等。為了使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濃厚的喜慶氣氛,還特別選擇不同象征意義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個性以及性格特征等。這些具有預示性特征的食物包進面團裡,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團濕面並捏緊後揉擦自身的各個部位,嘴裡還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天裡,我心上的苦難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氣和晦氣都請您帶到大海的對岸。”然後又把粘滿疾病和晦氣的面團放到裝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這一切進行完畢,家庭女主人親自掌勺為大家盛飯,當有人吃出日、月、書本和佛像等形狀的食物時,人們放下手中的碗,舉起酒杯唱酒歌,向他們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頭、火種和奶制品的食物時,大家對此紛紛評頭論足,誇贊他們的性格象羊毛一樣柔軟、他的意志象巖石般的堅硬,對待別人象烈火一樣熱情,他們的心靈象奶子一樣純潔;吃出包有食鹽、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狀和木炭等食物時,人們規勸他們勞動時屁股不要象食鹽般沉重,對人不能象辣椒一樣尖嘴薄舌,別象瓷片一樣好吃懶做,干活兒不能歪著脖子不行動,做人不能心太黑,並要求以上人們要用歌聲表示防患於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狀的食物時,大家哄堂大笑並提醒她們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純潔;有一種稱為“斯瑪熱果”的全身長滿刺的食物,誰吃出它說明此人處處傷人無法和睦相處,為此要罰酒並讓他學驢叫、狗叫等。最後每人將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還要說:“今天我讓您吃飽喝足之後,讓您帶走家中所有邪氣晦氣等,您必須做到頭也不回地到那遙遠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歡樂喜慶的氣氛中結束這一特別的晚餐。 飯後舉行驅鬼儀式,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面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然後人們回到關閉的家門前,共同歌唱贊門歌: 大門就是黃金的門, 潔白的”香布”是天上的雲; 松兒石的門檻多美麗, 如意樹的門極亮堂。 吉祥的大門朝向東, 日月的光輝照滿家; 招財引福全滿堂, 福氣上升高又高。 我們趕走家中的鬼, 邪氣晦氣全滅亡; 干干淨淨回來了, 請給我們開大門。 大門打開了,門檻內已燃起了一堆火,從門外進來的人都要一一從火堆上越過,這時有人向他們潑水表示邪氣都洗盡。臘月二十九日的傳統驅鬼儀式,就在這種極其獨特的娛樂活動中結束了。
藏傳佛教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