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適於胎齡兒、具有明顯宮內窘迫史或產時窒息史(apgar評分1分鐘<3,5分鐘<6,經搶救10分鐘後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氣管內插管正壓呼吸2分鐘以上者)。 (二)意識障礙是本症的重要表現。生後即出現異常神經症狀並持續24小時以上。輕型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識減退、昏迷或木僵。 (三)腦水腫征候是圍產兒hie的特征,前囟飽滿、骨縫分離、頭圍增大。 (四)驚厥:多見於中、重型病例,驚厥可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陣攣型和強直性肌陣攣型。發作次數不等,多在生後24小時發作,24小時以內發作者後遺症發病率明顯增加。 (五)肌張力增加、減弱或松軟。可出現癫痫。 (六)原始反射異常:如擁抱反射過分活躍、減弱或消失。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 重症病例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有呼吸節律不齊、呼吸暫停、以及眼球震顫、瞳孔改變等腦干損傷表現。 hie的臨床症狀以意識狀態、肌張力變化和驚厥最重要,是區別腦病嚴重程度和後遺症的主要指標。 診斷 臨床診斷依據: (一)具有明顯的圍產期窒息史。見於生後12小時或24小時內出現異常神經症狀,如意識障礙、肌張力改變及原始反射異常。 (二)病情危重者有驚厥及呼吸衰竭。 根據病情不同分輕、中、重三度: (一)輕度:過度覺醒狀態、易激惹、興奮和高度激動性(抖動、震顫),擁抱反射活躍。 (二)中度:抑制狀態、嗜睡或淺昏迷、肌張力低下,50%病例有驚厥發作、呼吸暫停和擁抱、吸吮反射減弱。 (三)重度:昏迷狀態、反射消失、肌張力減弱或消失,生後數小時至12小時出現驚厥且呈持續狀態,或為去大腦僵直狀態。 表2-6hie分度 項目 輕度 中度 重度 意識 肌張力 原始反射: 擁抱反射 吸吮反射 驚厥 中樞性呼吸衰竭 瞳孔改變 前囟張力 病程及預後 過度興奮 正常 稍活躍 正常 無 無 無 正常 症狀持續24小時左右,預後好 嗜睡、遲鈍 減低 減弱 減弱 通常伴有 無或輕度 縮小 正常或稍飽滿 大多數患兒一周後症狀消失;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後遺症 昏迷 松軟 消失 消失 多見或持續 常有 不對稱、擴大或光反應消失 飽滿、緊張 病死率高,多數在一周內死亡,存活者症狀可持續數周,多有後遺症 輔助檢查 (一)顱腦超聲檢查: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1.普遍回聲增強、腦室變窄或消失,提示有腦水腫。 2.腦室周圍高回聲區,多見於側腦室外角的後方,提示可能有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3.散在高回聲區,由廣泛散布的腦實質缺血所致。 4.局限性高回聲區,表明某一主要腦血管分布的區域有缺血性損害。 (二)ct所見:多有腦萎縮表現 1.輕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分布2個腦葉。 2.中度:低密度影超過2個腦葉,白質灰質對比模糊。 3.重度:彌漫性低密度影、灰質白質界限喪失,但基底節、小腦尚有正常密度,側腦室狹窄受壓。 中重度常伴有蜘網膜下腔充血、腦室內出血或腦實質出血。 (三)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aep):需動態觀察v波振幅及v/i振幅比值,若持續偏低提示神經系統損害。 (四)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腦型同功酶增高,此酶是腦組織損傷程度的特異性酶。 預後 導致不良預後的一些因素有:①重度hie;②出現腦干症狀:如瞳孔和呼吸的改變;③頻繁驚厥發作藥物不能控制者。治療一周後症狀仍未消失者。④治療二周後腦電圖仍有中度以上改變。⑤腦b超和腦ct有ⅲ-ⅳ級腦室內出血,腦實質有大面積缺氧缺血性改變,尤其在1-2周後出現囊腔空洞者。 預防 預防重於治療,一旦發現胎兒宮內窘迫,立即為產婦供氧,並准備新生兒的復蘇和供氧。新生兒出生後宜平臥,頭部稍高,少擾動。 (一)在分娩過程中要嚴密監護胎兒心率,定時測定胎兒頭皮血ph和血氣,發現宮內窘迫須及時給氧及靜注葡萄糖等藥物,並選擇最佳方式盡快結束分娩。 (二)生後窒息的新生兒,要力爭在5分鐘內建立有效呼吸和完善的循環功能,盡量減少生後缺氧對腦細胞的損傷。 (三)窒息復蘇後的新生兒要密切觀察神經症狀和監護各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有異常神經症狀如意識障礙、肢體張力減弱、以及原始反射不易引出,便應考慮本病的診斷,及早給予治療,以減少存活者中後遺症的發生率。對患病寶寶的治療和護理應注意以下內容:
(1)一般護理和治療:注意保暖,提供足夠的氧和葡萄糖,維持正常血壓和血氣,維持酸鹼平衡,限制液量。
(2)抗驚厥:常用藥為苯巴比妥,負荷量20~40毫克/千克,維持量每日每千克體重5毫克,共5~7日。未能控制驚厥時,可用苯妥英鈉每千克體重20毫克,靜脈推注。
(3)降顱壓:常用藥為每千克體重0.25克,每6小時1次,亦可聯用地塞米0.5~1毫克,每6小時一次,共2日。 你好! 新生兒腦部缺氧,可到醫院兒科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間斷的吸氧,可有利於症狀的緩解。 祝好!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