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逆反怎麼辦正文

小孩逆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文化娛樂等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殺暴力、淫穢色情以及其它有損人民群眾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這種受污染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香港及國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許多青少年正是由於劇情的指引從而完成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走上犯罪。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家庭的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案例三的小新在正是缺少父母的教育,且其爺爺奶奶又過分溺愛使其辍學而後又沉迷上網最終走進犯罪的深淵。

(四)、法制道德教育滯後。近幾年來,雖然在中小學設立了法律知識和品德教育課,在社會上開展“送法上門”、“法律進家”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但在力度上還有欠缺,在面上還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視此方面的學習。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分不清罪與非罪的界限,此罪與彼罪的區別。

(五)、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差。以上四方面對於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青少年本身的素質。由於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處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以及犯罪的有效預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於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於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這些矛盾,善於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五,要重視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論》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科恩的論述,絕好地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別人不能代替。

總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青少年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教育實踐特別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如何處理青少年逆反心理問題也日益顯得重要。由於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並非易事,關鍵在於教育者要正確對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預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教育:

1、保護性預防。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應加強有關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打擊教唆、引誘、脅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動,這也是保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環節。

2、堵塞性預防。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給學生普法,學校經常把政治課設為法制課,組織學生接受“庭審教育”,參觀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動而不能依賴課堂的灌輸。主要包括: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控制性預防。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采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4、改造性預防。改造性預防指政法機關以生產勞動為主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術教育,使有違法犯罪的人改邪歸正,成為遵紀守法的勞動者。在勞動改造時,應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與原因,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以徹底從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之關鍵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6、在校園教育方面,除加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學校還應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逆反心理指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情緒色彩和內在的意識,具有對立性質或者否定性質的心理傾向。眾所周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充滿危機的時期。由於個體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內在需要與其實際能力、社會水平及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這一時期的個體往往要經歷較為激烈的內心沖突和外部沖突的磨練,情感兩極化明顯,也易出現挫折感、悲觀等心理不平衡現象,因此這一時期常稱為“暴風驟雨時期”、“危機時期”。然而這種心理沖突和心理危機是青少年時期必然要經過的,成為青少年的某種心理發展階段特征,逆反心理現象尤為突出。這也是家長、學校領導和班主任最頭痛的問題。
其實什麼事情都可一分為二地看待,逆反心理現象,從學生心理發展角度來看是正常的,是每個人心理發展的必要、重要的過程。總體上看它是一種抵觸性的心理傾向,但嚴格意義上可還分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兩種情況,區別的關鍵就是看具有逆反心理的行為意向是有利於集體各項實踐、班級輿論導向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等。在多數情況下,學生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逆反心理,往往會對所在環境產生消極的影響作用,對班級建設有阻礙作用,如果一旦出現這種現象,就不能一味采取硬管手段,強迫學生就范,要使用深入細致和說服辦法引導,否則就可能會激發矛盾。要消除和避免消極的逆反心理現象,還是應該認真分析一下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首先這與青少年青春期變化密切相關,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強化,他們人格或個性模式往往較多傾向於自我評價;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還處在“否定期”,難於接受與他們情感不相適應的各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為仍然依靠外部評價、同齡人的反應來定向,因此對外部評價的反應往往較為敏感和強烈,對同年齡人群體具的較大的求同傾向。許多獨生子女由於家庭教育的某些不當和失誤,(如父母溺愛、父母百依百順、隔代養育等)一旦他們到了新的環境或進入青春期與不同層次或年齡的人相處就易爆發逆反心理現象。還有特殊家庭的孩子,也是易發群體。
態度和偏見是產生逆反心理又一個因素。社會心理學調查表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態度越接近,就越具備交往穩定性;對他從人格特征也因為意氣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認同。相反,人們相互之間態度出現明顯差異時就容易發生情緒不協調。因為心胸狹窄時常出現對對方人格不認可的現象,即偏見(狹隘、嫉妒等)。而這些難以在一個短時期內可改變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教師本來就存在許多差距(特別是思想、意識形態等觀念上),而我國教育忽略青少年個性塑造方面的心理衛生問題,缺乏輔導和疏通,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傳統的師道尊嚴,學生要言聽計從的觀念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思想根源。
社會認知中的方法失衡是青少年當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要保證社會認知的一致性,一方面是對所認知的對象和領域要接近;另一方面在認知的方法上也應當統一。但在實際上,人們並不是按照統一方法模式進行的,青少年獨創性和大膽嘗試,常被大人們排斥,這是認知方法的失衡,因此易使他們出現逆反心理現象。
一般來說,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現出來,有些時期,這種表現不但是公開的,同時還有挑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不接受傾向,甚至敵對。其次是態度上的抵觸,這是逆反心理表現最明顯的一個方面,它包含著攻擊的內容。伴隨著態度的偏激和極為簡單的態度——反駁。第三,情感的冷漠現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種反映。除此之外,具有鮮明逆反心理特征的行為上的違拗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違拗形成現象是指有意不服從的行為傾向,就好比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的。
逆反心理是種暫時的心理現象,避免這種心理現象的出現也不難。首先應找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原因找准了,再采取相應的對策,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比如說,如果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就應分清是非,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果是認知方法上的差異,雙方就應當盡量謀求認知上的相近;如果是人格評價的的偏見,就應當加強溝通,澄清誤會,加深相互了解。
敵對心理的產生,同不良的家庭教育、學校乃至整個社會中教育工作的失誤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有關。糾正青少年的敵對傾向,首先要從對他們的關心、愛護著手。因為具有敵對傾向的青少年,雖然外表看來滿不在乎,但他們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師、家長和其他成年人的關懷、體貼,必將有助於他們敵對情緒的緩和以及對立雙方心理上的溝通。其次,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敵對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狀態下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種認識上的轉變對於克服敵對傾向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環境調整,正面鼓勵,對於化解敵對傾向也有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寶寶很愛喝水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