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益。 清除逆反心理,還應當重視調整人際關系。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辦法。為了盡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體成員心理氣氛中擴大影響,對班級成員的人際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是一種可行的手段。它包括對人際對立關系中的比例調整,對主要影響人物的調整。以及對基本成員的正面教育和疏導等等。如讓學生信賴的親戚、朋友來做思想工作;班級班干帶頭造輿論。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師單純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及時說明人際交往的信息內容,力求做到,准確無誤,這也是清除逆反心理的基本方式之一。許多事例表明,來自學生中的許多逆反心理,都與未能正確理解所接受的信息有關。加強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對消除誤解,對改變或防止對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最後,還在指出一點,就是多渠道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方面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心理變化,調節好心理狀態。改善心理環境使他們心理品格有所升華。心理衛生學這門學科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學生應該選學,讓學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特點,可通過自查、自治,從而達到內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心理活動貫穿個體的活動的全過程,學生逆反行為表現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決定行為表現的因素是多樣而復雜的,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生理、社會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除了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詢方面,更要從思想道德、社會環境等方面去解決問題。以後我們再來探討。 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煩惱就增強了,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越難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所謂“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大致出現在10-20歲的孩子,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的對待方法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由孩子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越想知道和得到,這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於做父母的教養方法不當,采取“專制”的方法教育,而該時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強,故意要顯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緒不穩定,所以顯示“抗上”的逆反心理。家長要針對孩子自尊心強的特點,尊重他們的“自決權",即使出了些差錯也不要過多責怪。 3.多數家長缺乏心理學知識,不掌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一旦和家長發生抵觸,做家長的總喜歡擺出長輩的樣子。采取“高壓”政策,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漸升級,有的甚至出現說謊、逃學等不良行為。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換彼此想法,對孩子說話要真誠、懇切。 總之,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家長的只有通過親切的心理交流和正確疏導,才能徹底矯正。
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 逆反心理產生的四個原因 ▲不切實際地期望
許多的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要求。這樣,孩子成功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對孩子過於嚴厲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還依舊存在,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的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
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個是在瞎鬧,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
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復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復復、唠唠叨叨的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對於逆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研究發現,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征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在許多場合出現,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對於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與孩子沖突時要冷靜,不要使沖突加劇,可以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一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揚和鼓勵;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並堅持下去;
▲用體育鍛煉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努力與他人合作,並獲得與孩子有關的其他人(老師、配偶)的支持; 其實造成這方面的原因責任在於父母,因為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使孩子的壓力過大造成成的,沒有過多的關心孩子 河南親情樹青少年厭學網瘾研究中心
http://www.qqsjy.com
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認識
在對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師、家長及專職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們,普遍感到當代青少年存在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現象,同時又表現出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狀態。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為此,揭開逆反心理民實質、形成的原因、尋求解決它的良策的問題便撂在我們面前。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並將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態度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分析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產生抵制,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構成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准備和導向作用.這是因為,無論什麼人(不包括思維不健全者)怎樣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穩定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人們對某一現象或問題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即是擁護、支持、順從態度,還是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愉快)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當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觀念,一般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而對不理解的信息和觀點,一般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將這些對新觀念、信息的情緒感受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當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時,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導致產生去抵制有關教育管理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當這種意向傾向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逐漸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為此,作為逆反心理的第三個構成要素棗行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顯而易見,即它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准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而且對我們尋找解決對策,並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有很大的意義。
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影響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因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主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1、青少年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范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
2、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征越發明顯和突出,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便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又進一步在心理上產生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已。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誨人不倦的施教、家長苦口婆心的相勸等等,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成人感意向驅散了。
3、青少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學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第二,客觀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澱,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對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