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逆反怎麼辦正文

小孩逆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來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著為完成施教任務而完成施教任務等應付差事的想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地強調師道尊嚴,導致他們因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對我們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過於注重分數,對學生的--點小錯就揪著不放,使學生產生“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與老師對立、背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們施教的內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輸和填鴨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輩群體是指同齡或相近年齡組成的群體。在眾多同輩群體中,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最突出對同輩群體的依賴最明顯。這是因為在青少年同輩中,青少年們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愛好、興趣和共同的行為傾向,它們之間相互容易認同,最能達到或造成相互轉化與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積極的價值觀念及行勻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置身其中的個體青少年的心理就較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輩群體中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則對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筝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4、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而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種現象或因制作節目的連貫性,本來用來警示人們和青少年的內容,卻被青少年負面地接受了;另外,由於大眾傳播還強調新奇性,介紹一些國內外的時尚新奇現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搖滾文化等,也影響並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和反文化意識的形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

通過前面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實質、活動和機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們認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加強教育者指導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間是一對矛盾性的存在,實質上這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或目標都是有利於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長和發展,這和被教育者的願望是一致的。並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被教育者需要我們的指導,教育者教育指導的作用又具體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會化和不斷提高健康發展能力方面實現。正確解決這一關系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特別是熱愛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青少年。進而才會減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強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是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並非順理成章,並非符合科學要求,但由於感情的因素,無形地左右著人們的某些行為,這就是情感魅力。對於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受感情因素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們都有體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我們教育者在感情上與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會再有那種厭惡、背離、逆反心理自然就會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強同輩群體的指導。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或者說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的正常心理產生的則是一種動搖力量。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指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盡早扭轉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領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導,則更是必要的。

4、加強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面對社會錯綜復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青少年往往還未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驅使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其實質或其中蘊含著的積極、合理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准確地把握這些現象和問題,把它提出來置於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幫助青少年建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的追隨。這也可預防、消除逆反心理。

5、積極、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贊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我認為,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贊美,就有可以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至於粗暴的批評,更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做法。為此,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采用少些批評多些鼓勵、少些訓斥多些贊美,不啻是個好辦法。
 
當孩子進入兩歲至三歲的階段就進入他人生的第一次逆反期,這是孩子意識與精神的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逆反期即是自我肯定期,成年人每過一個階段都有這樣的逆反期;重要的是當你開始意識到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如何正確的對待非常重要;

   做父母的應了解和尊重孩子心理發育的規律,不一定要去學習只要平時多留意觀察孩子就能從孩子表現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改進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唠叨、打罵都會使孩子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生反感。

其次要冷靜分析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應注意改進,成人應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無理取鬧,則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其逆反行為不予理睬,事後再進行教育、誘導,說明利害關系,千萬不要“犟過孩子頭”而火上澆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還可利用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使孩子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動卻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這麼對他講:“你看那邊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會比他差吧?”孩子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會自己走路了。這種方法用得得當,不亞於正面說教。

最後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例如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家長要因勢利導,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當然,發現孩子的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及時制止,並講明道理。
更多詳情,請查閱美希兒童教育工作室博客:
http://blog.163.com/w12661266@126/

 
科學的教育
 
所謂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於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兒童行為研究室主任杜亞松教授認為,不管是第一期還是第二期的逆反過程,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夠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幫助他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訓斥、打罵,不然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後果:或遇事唯唯諾諾,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膽大妄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這樣才能夠緩解兩輩人之間的沖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產生的四個原因
▲不切實際地期望
許多的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要求。這樣,孩子成功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對孩子過於嚴厲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還依舊存在,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的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
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個是在瞎鬧,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
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復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復復、唠唠叨叨的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對於逆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研究發現,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征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在許多場合出現,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對於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與孩子沖突時要冷靜,不要使沖突加劇,可以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一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揚和鼓勵;
▲確定合理的、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限制,並堅持下去;
▲用體育鍛煉等來舒緩你的緊張情緒,避免向孩子發脾氣;
▲努力與他人合作,並獲得與孩子有關的其他人(老師、配偶)的支持;
▲父母在必要時可以尋求兒科醫生和心理學家的幫助。
逆反並非一無是處,也有正效應
許多父母都覺得兒童的逆反心理對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實,逆反心理並非一無是處,它雖有妨礙兒童身心發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應。
▲逆反心理包含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
逆反心理包含諸如自我意識強、勇敢、好勝心強、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等積極的心理品質。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眼界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並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
▲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質的形成
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不滿意的時候,敢於發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不至於長期滯留於心中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寶寶很愛喝水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