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而發愁 有的媽媽只要寶寶的便便有所增加,就認為是腹瀉,就開始給寶寶喂藥,其實這裡面存在著誤區。有時寶寶發生腹瀉並不是由於疾病,而可能是由於飲食、天氣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等所致,這屬於生理性腹瀉。 生理性腹瀉:
有些寶寶尤其是純母乳喂養的,會在喂奶後後24小時排便5—10次,大便松散,有奶塊或少量粘液。除腹瀉外,寶寶無其它異常情況,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穩,體重按正常速率增加,無脫水表現,大便化驗無異常。另外部分生理性腹瀉可能是對新食物不適應,一般出現在奶粉的轉換或者飲食不當等。對此父母不必擔心,只要您悉心照顧,加之寶寶對轉奶或飲食的逐漸適應,寶寶的便便就會好轉的。
切莫遺漏病理性腹瀉 若寶寶發生腹瀉反應,請仔細觀察寶寶便便的性狀、精神狀況、尿量、體重增長的情況,並且要取嬰兒的新鮮大便進行常規檢查,經醫生檢查後,方可診斷為生理性腹瀉。
3.如何護理腹瀉寶寶 寶寶拉稀,又臭又髒,還不停地哭鬧。在家中,父母該如何護理呢? 1)及時補充液體 護理腹瀉寶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橼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服用方法是將一小袋從藥房購來的口服補液鹽按指示用液體沖調至要求的濃度,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 還可以給寶寶喝些胡蘿卜汁。鮮胡蘿卜250克洗淨切碎入鍋,加細鹽3克,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有健脾消食止瀉作用。
2)及時調整飲食 腹瀉寶寶飲食治療的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母乳喂養的寶寶應繼續母乳喂養,若寶寶不是母乳喂養,可用其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蘋果泥,每天2~3次,每次30~60克;蘋果湯,蘋果1個洗淨切碎,加鹽0.8~0.9g克,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蘋果內含有鞣酸,具有止瀉作用。還可以喂些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予不易消化的食物。
3)做好消毒衛生 護理感染性腹瀉的寶寶,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寶寶後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後,再做其它事情。
4)保護好寶寶的小屁屁 由於寶寶排便的次數增加了許多,所以會不斷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瀉時排出的糞便對皮膚刺激較大。因此,寶寶每次排便後,媽媽都要用溫水(盡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軟清潔的棉尿布,且要勤換洗,以免發生紅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發紅了,應將它暴露在空氣中自然干燥,然後塗抹一些尿布疹膏。
5)注意觀察記錄 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注意觀察病情,如果寶寶在家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水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症狀,應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6)腹部保暖切莫忘 腹瀉的寶寶往往因腸道痙攣引起腹痛,腹部保暖可緩解腸道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寶寶睡覺時應蓋好腹部,防止受涼;環境溫度過低時,可用熱水袋熱敷,但應掌握溫度避免燙傷寶寶;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寶寶的腹部。 請注意觀察,寶寶有無食用某種食品後發生的特異性腹瀉,若有,請就醫以排除食源性、過敏性疾病。 從發病原因上分析有下面幾種因素: 一.體質因素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占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水、電解質酸鹼紊亂。嬰兒易患佝偻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二.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隨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哺喂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種頭孢霉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三.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濕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 四、生理性腹瀉 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其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出生後不久即腹瀉,大便次數多且稀,但食欲好,無嘔吐及其他症狀,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添加輔食後,大便逐漸恢復正常。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不屬病態,無須用藥。 分析: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稀或呈“蛋花湯”樣,每日10余次或更多,輕症一般情況良好,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如四肢冰涼,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此外,如發現呼吸快,說明有酸中毒。應盡快查血氣分析和糾酸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互相協調,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有益菌就會被抑制,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有害菌增多,腸內菌群發生混亂,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對於病毒性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以對症處理為主,確診為病毒性腸炎如輪狀病毒腸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其病程短,可以自愈;對於細菌性腹瀉中產生腸毒素而致病者,可不必用或少用抗生素;對於大便中混有粘液血便、大便鏡檢白細胞明顯增多、伴有腹疼裡急後重者需要用抗生素;一旦出現腸道菌群紊亂或繼發真菌性腸炎時,應停用抗菌素,給以微生態制劑,以便扶植腸道正常菌,恢復正常生態平衡,抵御外來病原菌入侵。合並真菌性腸炎,還可加用制霉菌素口服。 治療:1,飲食調整。 2,根據病原選擇抗生素治療。 3,有失水者做口服或靜脈補液。 4,對症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細菌性腸炎選用1~2種抗生素,如慶大酶素(小兒不建議使用)、氨芐青毒素、新青酶素ⅱ。霉菌性腸炎選用制霉菌素、克霉唑、裡素勞等口服。輪狀病毒性腸炎口服潘生丁,或靜滴病毒唑,一般不使用抗生素。腹瀉時間長,體質虛弱者予支持療法,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中毒症狀消失,大便檢查無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球,但腹瀉不止者可用止瀉劑,嘔吐、腹脹者對症處理,重型腹瀉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即應進行液體療法,輸入各種組成液,如2:1溶液、1/2張液、2/3張液,酸中毒嚴重者補充鹼性溶液,如出現低鈣抽搐者,可補鈣。 目前,治療小兒腹瀉常用的藥物,比較安全有效的有:1蒙脫石粉,即思密達,具有加強、修復消化道粘膜的屏障作用,並能固定、清除各種病毒、細菌及其毒素,適用於各種腹瀉。2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桿菌制劑,療效較好的制劑有培菲康、麗珠腸樂、金雙歧,可調節腸道內環境的穩定,保護腸道內有益菌群,有利於腹瀉的治療。(藥品具體名太多,恕不一一列舉)也可在中醫辨證指導下服用中成藥或方劑治療:屬傷食型,宜消食化積、和中止瀉。可用保和丸、大山碴丸、化積散、小兒化食丸等。屬風寒型,宜疏風散寒,化濕祛邪。可用藿香正氣散、暑濕正氣丸、暖臍膏、健胃止痛片等。屬濕熱型,宜清熱利濕。可用加味香連丸、香連丸、木香槟榔片、胃生力片等。屬脾虛型,宜健脾止瀉。可用七味白術散、小兒參苓白術散、小兒止瀉片、小兒香橘丸、啟脾丸等。屬脾腎陽虛型,宜補脾溫腎。可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補脾益腸丸等 目前收集到的不宜使用的治療小兒腹瀉的有: 1,易蒙停 適用於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的治療。但其作用強烈,用於低齡兒童易致藥物不良反應,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等,加之曾有新生兒用藥致死的報道,故國內外均限制用於低齡兒,如我國易蒙停使用說明書中就規定5歲以下兒童禁用。 2,復方苯乙哌啶 適用於急慢性功能腹瀉及慢性腸炎的治療。該藥每片含有鹽酸地芬諾酯2.5毫克、硫酸阿托品0.025毫克,其中地芬諾酯對腸道作用類似嗎啡,可直接作用於腸道平滑肌,作用亦很強烈。由於國內外不斷有應用該藥致小兒中毒甚至致死的報道(死亡病例集中於小於2歲嬰幼兒),又因該藥小兒用藥劑量至今尚無統一標准,因此2歲以下嬰幼兒禁用,2歲以上小兒若用亦須謹慎,要嚴格控制用藥劑量。 3,氟哌酸 對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屬等所致的胃腸炎、菌痢有良好療效,臨床應用廣泛,為人們熟知。但因該藥及其同類(喹諾酮類)藥物有引起骨病變的可能,因此,16歲以下小兒不宜選用。 4,四環素 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治療感染性腹瀉具有一定療效。但8歲以下小兒應用四環素及同類藥物如土霉素、強力霉素、美滿霉素等可致恆牙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因此8歲以下的小兒應避免應用此類藥物。 5,藥用炭 能吸附導致腹瀉及腹部不適的多種有毒與無毒刺激物,減輕對腸壁的刺激,減少蠕動,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於該藥吸附作用強且無選擇性,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活性均有影響,長期應用可致小兒營養不良,故3歲以下小兒不宜長期應用。 建議你去醫院理療科給孩子按摩一下,我們家妞妞拉了1個月,換了很多醫生和藥都不見效,按摩3天就好了,比吃藥打針好多了,感覺很玄的,不過真有效,試試吧,你要是懷疑可以邊用藥邊按摩的,趕緊去吧,別等了,孩子太受罪了,我們妞妞拉肚子時我都快崩潰了,祝寶寶早日康復. 寶寶拉肚子,得先確定大便是否有炎症。取剛剛拉的大便用保鮮袋之類的包好,第一時間送正規醫院檢驗,確定沒有炎症再給寶寶用消化藥物。我們這裡一般消化的藥物是媽咪愛、復方胃蛋白酶顆粒、胖得生(胰酶散)、嬰兒健脾散、合生元。拉水的狀態才服用思密達,而且是吃奶前20分鐘服用,不拉水不要隨便吃思密達。另外不同體質不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