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能做三尖瓣閉合手術嗎 不知道,但是老年人的後期恢復好慢的,需要想清楚,危險性肯定是有的 您好這種情況建議遵醫囑對症處理 您可以去醫院去咨詢下了 年紀大了 盡量不要動手術了啊 協和醫院治得好。 小腿潰爛處一定要注意無菌,周圍皮膚要消毒。白塞氏病 白塞(behcet)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慢性進行性發展和損害,反復發作為特征的多系統損害疾病。口腔、皮膚、生殖器、眼和關節為常發病部位,病情一般較輕;心和大血管、消化道與神經系統等為少發病部位,病情一般較重。臨床表現多樣,其預後與受累髒器有關。 1937年behcet在土耳其首先報告本病,以後報告的病例以中東及地中海沿岸國家較多,其次是歐洲,自1948年以後日本的發病數為世界之冠。我國自1957年開始報告本病,而後報告的病例逐漸增多,其中已有較為少見損害病例。1966年beitti認為對本病的認識已比較清楚,不宜稱為綜合征,而可稱為病。現代日本文獻中多稱為病,歐美文獻中仍有稱為綜合征者,1981年第三次世界behcet病會已稱為behcet病。 病因:有證明免疫異常在behcet病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其病因和發病機理仍未完全闡明。 (一)感染 1.病毒早期認為病毒為其發病原因,後經流行病學,組織培養、血清學、動物接種,免疫熒光及電鏡等檢查均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少數報告認為發病可能與慢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體免疫異常有關;還有些報告發現hsv-1與本病發生關系的證據,如患者血中抗hsv-1抗體滴度升高,hsv-1影響cd4淋巴細胞而致免疫異常以及hsv-1具有與本病周圍血淋巴細胞同源的dna。 2.鏈球菌由於一些患者常發扁桃體炎、咽炎及牙周炎等疾病,故認為發病與這些病灶中的細菌有關。研究發現病人血清中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升高;從病人口腔內分離的菌株中以鏈球菌關系最密切,而特別是血鏈球菌(s.sanguinis),以其菌體成分進行皮內試驗及巨噬細胞游走抑制試驗均可得陽性結果;鏈球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試驗能引起皮膚超敏反應和系統性症狀。這些研究主要在日本學者中進行,雖認為在發病中有重要作用,但並未獲得一致結論。 3.結核菌自1964年,在我國有認為發病與結核菌感染有關的病例報告,即在behcet病初發損害之前已患有結核病,如肺結核、淋巴結核等多種結核病灶。可以是陳舊性病灶,而以活動性病灶居多。ot試驗大都為強陽性;抗結核藥物治療,不但對原發病灶有明顯效果並改善behcet病的有關損害,因而認為是結核菌的一種過敏性表現。結核菌的65-kda熱休克蛋白也與本病發生有關。 (二)微量元素少數報告發現患者病變組織如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腓腸神經以及房水、血清和中性粒細胞內多種微量元素含量增高,研究較多的是有機氯,有機磷和銅離子,其中以後者含量最高,這可能是由職業或環境因素所致。 (三)遺傳因素本病有地區性發病傾向,如多見於地中海沿岸國家;有血緣性家族性發病病例,可見於2、3或4代,且發病以男性為多。hla-b5(十)是免疫遺傳性的標志,其陽性率可達67%~88%,表明發病與hla-b5有關,而與hla-d,特別是hla-dr也有一定關系。behcet病易感性基因位於染色體6短臂上,在hla-b與tnf-beta位點之間,這可能為以後研究基因治療提供方向。behcet病無一定遺傳方式,可能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四)免疫異常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體,抗動脈壁抗體;另外,血清中尚存在免疫復合物,其陽性可達60%,並與病情活動有關;除igg、iga和igm輕度升高外,有時ige升高;dif檢查發現血管壁特別是細靜脈壁內存在igg、iga、cic和c3。在體外試驗中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值一般偏低,dncb皮膚試驗多為陰性,t-細胞和th細胞值均降低;結節性紅斑樣損害中浸潤的細胞主要是t細胞,而特別是th和nk細胞,而眼球組織內浸潤細胞主要是cd4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很少b細胞和nk細胞,這些cd4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是hla-dr(十)的。以上事實說明本病有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異常表現,但一般傾向認為細胞免疫異常與本病發生關系更為密切。 (五)其他本病病因雖未明確,但發病與免疫異常是有關的,在免疫調節和炎症反應過程中,細胞成分發生改變及所產生的多種活性物質,如纖溶酶抑制物可使纖溶酶溶解纖維蛋白的活性降低,而致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增強;腫瘤壞死因子(tnf-beta)、il-2和il-6等產生,這些在病變的發展中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六)性激素曾測定21例男性和排卵前期女性性激素,如睾酮、孕酮、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和垂體催乳素,經統計學處理,男性睾酮和女性孕酮值比對照組低,其p值分別為<0.01和0.05,其余均在正常范圍;同時測定14例排卵前期女性患者pgf-2d,其平均值較對照組低約2倍以上(p<0.001)。 病理:本病基本病變是血管炎,累及毛細血管、細及小靜脈、少數為細動脈,在大血管中是靜脈多於動脈。血管各層病變程度不一。一般是內皮細胞腫脹和增生,顯著者聚集成團,以及管壁水腫,少許嗜伊紅性物質沉積,肌層分離,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而血栓形成者少;細動脈內膜下纖維性增生而內膜增厚。滋養血管亦呈上述病變。管壁及其周圍組織內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伴紅細胞外溢及嗜中性粒細胞滲出,在皮膚組織中後者成膿瘍樣表現,而無核破碎現象。ot試驗強陽性病例中,內皮細胞增生多較顯著,而針刺試驗陽性和ot試驗陰性病例中,則嗜中性粒細胞滲出顯著。毛囊炎樣損害是以毛囊周圍炎伴膿瘍形成為主。 臨床表現:在我國病例中,發病以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約3∶4。初發病年齡自4~70歲,而主要是16~40歲青壯年。全身許多髒器均可受累,而常發病部位是口腔、皮膚、生殖器、眼和關節;心和大血管、消化道及神經系統等為少發病部位。損害初發部位,口腔55.2%,皮膚23.8%,生殖器和眼各為6.75%,報告偶有以中樞神經系統初發病者。發病有急性和慢性兩型:即少數急性發病者,是在5天至3個月內於口腔,皮膚,生殖器及眼等常發病部位同時或先後出現損害,而局部損害和全身性症狀均較重;大多數是慢性發病,一器官發病後經不等時間的反復發作與緩解後,再分別於其他器官發病,一般是口腔在先,眼在後,以局部損害為主,全身性症狀較輕,但在病程中可急性加重。 無論是急性發病或慢性病程中的急性加重,全身性症狀是高熱、頭痛、乏力、食欲不振和關節疼痛等。熱型不定,而持續高熱者少見。57.6%夏天低熱。過度勞累,睡眠不佳、月經前後,氣候突變或季節改變均可引起不同部位損害加重。少數病人有家族史,但未見接 觸傳染病例。 (一)口腔損害 主要是疼痛性潰瘍,占99%~100%,是本病發生最早,發生率最高和反復時間最長的一種損害。常見於舌尖及其側緣,下或上唇內側和下或上齒龈以及頰粘膜,而上腭極少發生。單發或連續不斷地出現,一般為3~5個。開始為可以感覺到的小"結節",迅即發展成潰瘍。米粒至綠豆大小不等,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但不整齊,深淺不一,底部或有淡黃色覆蓋物,周圍或可見紅暈。單個損害約於2周左右愈合。早期約一個月發作一次,病期長者發作間隔時間縮短,呈此起彼伏而連續不斷地發作,少長期緩解病例。咽喉發病時,潰瘍數目少但較深而大,症狀重,愈合慢。 (二)各型皮膚損害 皮膚損害是多形態的,總的發生率在97.4%,發生較早,24.5%病例以初發症狀出現。 1.常見而有特征性損害: (1)結節性紅斑樣損害:是皮膚損害中最多見的一型,占68.64%。主要見於下肢,特別是小腿,有時在上肢,偶而在軀干和頭面部。一般約蠶豆大小,中等硬度,呈皮色、淡紅、鮮紅或紫紅色,通常為幾個至10余個不等,無規律地散在分布。輕度疼痛和壓痛,無擴大融合及形成潰瘍傾向。單個損害約一個月左右消退,留輕度色素沉著斑,無皮膚凹陷現象。新的損害又在其他部位發生,在同一病人常見不同大小、深淺、顏色和病期的損害。32.37%病例新發皮下結節損害周圍有約1~1.5cm寬的鮮紅色暈圍繞,稱為紅暈現象,是本病特征性表現,具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發病無明顯季節性,而夏天一般較重。 (2)毛囊炎樣損害:占41.15%。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為米粒至綠豆大暗紅色丘疹,頂端或見小膿頭,一般不破潰,多於1周後消失。數目較少,主要分布於頭面和胸背上部。另一種為膿疱性結節損害,其數目較多,分布於大腿、小腿、背、面、頭皮、胸、前臂、臀、外陰和肛周等處。初為紅色丘疹,而後其頂端出現米粒大膿疱,但無毛發穿過,其基底部則為浸潤性硬結,周圍有較寬的紅暈,輕度疼痛感,多不破潰,約於一周後紅暈消失,膿疱吸收,而浸潤性硬結消退則較緩慢,比較特殊,也有較高的輔助診斷價值。 (3)針刺反應:占64.4%,這是由外因引起的一種特殊的皮膚反應。每於肌肉、皮下或靜脈注射及針灸等刺傷皮膚真皮層後於次日在該處發生粟粒大紅丘疹或膿疱,反應重時其周圍尚可見紅暈現象及底部小結節,眼球結膜注射亦可產生這種現象,靜脈壁損傷並可產生局限性靜脈炎。反應約於3~7天內消失。病情重時反應陽性率高,程度重,緩解時陽性率低而程度輕,病情穩定後可以轉為陰性。這是本病的特殊表現,有很高的輔助診斷價值。 2.少見而比較典型損害 (1)sweet病樣皮膚損害:占2.41%,損害分布於頭面部,頸項、前臂、手背、小腿和足背。表現為水腫性紅斑、紅色水腫性丘疹和斑塊,和高起的結節等。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或瘙癢感。多發生於口腔損害之後,可在其他損害仍在反復過程中停止發作。 (2)淺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在皮膚損害中只占3.38%,常是男性發病。主要發生在一或兩側大隱靜脈,少數為足背靜脈和肘部靜脈。呈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表現。均發生在本病反復發作並較嚴重過程中,61%病例伴發不同程度眼底病變。經3~5年反復發作後逐漸緩解以致停止發作傾向。 3.罕見的一般性損害 主要是多形紅斑樣損害,丘疹壞死性結核菌疹樣損害、環狀紅斑樣損害和類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樣皮炎損害。這些損害形態雖類似各有關獨立疾病,而基本病變與皮膚淺層血管炎有關。其發生較晚,發生率較低,反復發作時間多在3~5年之間。對估計預後和輔助診斷方面價值不大。 (三)生殖器損害 主要是潰瘍,占64~88%。發病一般較口腔潰瘍為晚。除見於龜頭、陰道、大陰唇或小陰唇及尿道口等粘膜外,陰囊、肛周和會陰等皮膚亦可發生。比口腔潰瘍大而深,數目少,疼痛劇,愈合慢,反復發作次數少,每次發作間隔時間長,有時間隔幾年發作一次,愈後可遺留萎縮性疤痕。偶有陰囊靜脈壞死破裂和陰道內潰瘍大出血。 (四)眼損害 發病常較晚,發生率一般在43.0%~75.6%。多先發生於一側而後累及對側。眼球前後段組織均可最先發病,而一般是後段在先,即使是前段發病在先,但終將累及後段組織。早期損害表現比較單一,如角膜炎或角膜潰瘍,疱疹性結膜炎、鞏膜炎、脈絡膜炎、葡萄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乳頭炎和視網膜動、靜脈炎,球後視神經炎和眼底滲出等多種臨床表現,其中虹膜睫狀體炎伴前房積膿雖比較特征,但並不多見。早期滲出性病變可能吸收消失,而反復發作後則成為更復雜的組織病變,嚴重者則成眼球痨(phtnisisbulbi)或因眼底出血、玻璃體混濁及繼發性青光眼而影響視力,或因葡萄膜炎而致失明,在日本因葡萄膜炎而失明者約20%~30%。 (五)關節損害 約占60%。四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單發或多發,對稱或不對稱,通常是四肢大關節,兩膝關節尤多,約占83%。常見表現是疼痛,紅腫者極少。寒冷引起疼痛加重,但一般可以耐受。盡管長期反復發作,但能自行緩解,進行骨、關節x線攝片,一般無明顯異常,即有破壞亦較輕微。滑膜活檢亦只見其淺層有輕度病變[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