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理由把它歸入生理性腹瀉之列,不需作任何處理。
當孩子大便次數多,同時以水樣便為主時,要高度警惕有沒有脫水的表現,比如:精神差、嗜睡、易激惹;吐瀉次數較多、口渴、尿少;眼窩凹陷、哭時無淚、口舌干燥;囟門凹陷;呼吸、脈搏快;皮膚彈性差等等。
對輕、中度的脫水可以增加母乳喂養次數,人工喂養者應該在配奶時多加一倍水的方法來糾正。也可以適當地補充口服補液鹽(ors)溶液或自制的糖鹽水(500毫升水中加20g白糖、半啤酒瓶蓋鹽約1?郾75g),大約保持2~3分鐘、5~10毫升的速度,喂50~100毫升,3~4小時左右就可糾正。重度脫水者必須到醫院做靜脈補液。孩子的病情瞬息萬變,切切不可延誤。要知道對嬰兒來說,腹瀉是可以要命的!
希望家長多觀察大便,並學習初步的判斷方法。
(1)一般情況下,大便呈臭雞蛋味,多為蛋白質消化不良;
(2)奶中糖加多了時,大便多泡沫,有酸臭味;
(3)母親喝了太油的湯,乳中脂肪過多時孩子大便呈灰白色,多泡沫;化驗時常報告大便中含脂肪球;
(4)當換尿布動作太慢或包裹不當使孩子腹部受涼時,腸蠕動增快,過多的膽汁進入大便,可看到大便發綠;
(5)病毒或細菌感染時,則多見水樣便(似蛋花湯樣、水和便分離)或膿血便。
一般見到孩子的大便出現膿血便必須到醫院請醫生指導用抗生素治療,其他情況都是加強護理即可奏效的。 藿香正氣片。吃這個就可以的 補鋅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覺素含鋅量增高,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從而增進食欲。常用的補鋅制劑為蛋白鋅、新稀寶等。 如何防止幼兒嘔吐
幾乎每一個小孩都曾有過嘔吐的現象,只不過是有的人很少發生而有的人較容易發生罷了,好像每一個嬰兒都多少會有噎奶的症狀,有的噎出在嘴內然後再吞下,有的則隨著打嗝而吐出。到底怎麼樣的嘔吐才算是病的症狀或只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以不去管它呢?這問題可能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會碰到的。在此舉出一些小兒嘔吐的原因,以便父母發現後能迅速送醫治療。
實際上,引起嘔吐的原因是很多的,要將其做出一完整的系列是很難的,為了方便起見,可依小兒之年齡分做三組來分析:(一)新生兒期(出生至滿月);(二)嬰兒期(滿月至周歲);(三)小兒期(周歲以後)。
(一)新生兒期的嘔吐(出生至滿月):
新生兒期,正常的嬰兒在喂食之後偶而會有噎奶的現象,這是很普遍的。如果噎出量少或次數多,而且沒有喂食的困難及體重之增加也正常的話,可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通常出生後頭三天體重會減輕,多時可減少10%左右,到第八天體重恢復)。在出生頭一兩天有的嬰兒嘔吐次數相當多,的確很令人困擾。在沒有什麼明顯的病因下,這可能與胎兒吞食羊水或胎便或生產過程吞進血液引起胃壁之刺激有關。這種嬰兒常常在洗胃之後就症狀消失,或在沒有什麼治療之下幾天後也會自然消失。如果有以下列情況,則表示某種病的存在,應迅速送醫治療:
1持續性的嘔吐(可能腸阻塞或其他嚴重的疾病);
2.嘔吐物帶血(可能是裂孔赫尼亞);
3.嘔吐物帶有膽汁或綠色物質(有腸阻塞的可能,除非已知是其他疾病,像是嚴重之感染或生產時之損傷等);
4倦睡。吸吮能力差及食欲不好(可能是腦膜炎、敗血症等);
5腹脹(可能是下腸道之阻塞或內髒穿孔);
6體重不增甚至下降;
7脫水現象(皮膚松弛、口唇干燥);
8發燒(可能是脫水或感染引起);
9出生24小時尚無胎便排出(通常出生10小時左右就應排出);
10.腹部表現可見腸之蠕動;
11腹部可摸到腫塊;
12囪門凸出(內出血或感染);
13.黃疸(核黃疸、大腦受到損傷)。
(二)嬰兒期的嘔吐(滿月至周歲):
1、非器官上之疾病:此乃人為或環境因素所引起,大多是因為不正確之喂食法而引起。最普遍的原因是由於吞進過多的空氣。喂母乳的嬰兒吸吮過久(正常一次哺乳是10~15分鐘)或吸吮無奶以至吸食過多的空氣。喂牛乳的嬰兒吸進過多的空氣,大多是因奶頭太小,吸食時間過長(奶頭孔之大小以倒置奶瓶時可慢慢滴出為適,每瓶奶之喂食時間以不超過10~15分為原則)。喂食過多對早產兒亦為嘔吐原因之一。喂食後應抱起嬰兒直立位置,拍拍背部讓氣體嗝出,可使嘔吐較少發生,這對早產兒尤其重要。不正確的斷乳法亦為嘔吐原因之一。通常4~5個月開始喂濃調飲食,包括水果、蔬菜、肉汁等,若延遲至5個月後,嬰兒不易接受新的食物,6~7個月後嬰兒會咀嚼時才可給予固體食物。一種新食物之給予應從少量逐漸開始,食物應依流體、半流體、固體之次序增加。若依此斷奶之原則來給予新的食物,嬰兒也就不會因強行喂食或不易接受新的食物而嘔吐了。哭了太久,吞下去過多的空氣也會引起嘔吐。改變環境引起的所謂旅行病,在嬰兒5~6個月起就可能會發生,這也是嘔吐原因之一。這種非器官上之原因,只要父母小心,即可矯正過來或避免發生。
2、器官上之原因:如果小兒本來好好的,突然發生嘔吐現象,或本來有發燒,然後加上嘔吐,或除了嘔吐外尚有其他症狀或不足夠之體重上升甚或下降,或嘔吐物帶有血等均應考慮有器官上之病因存在。
(三)小兒期(周歲以後):
1、此時期常見精神上的因素引起嘔吐之情形,例如:期望著遠足或什麼節日的聚會,過度興奮而引起嘔吐;因害怕或焦慮上學,離家而在早上發生嘔吐的情形;因父母不留意之暗示或看到別的小孩嘔吐而模仿發生嘔吐的現象。
2、周期性嘔吐,主要發生於3~7歲的小孩,原因未明。過敏、心理上因素、腹部癫痛,及感染都可能引起發作。有病應就醫診治。本症隨年紀的增加而變得較輕微,青春期時自然會消失。
3、器官上疾病:感染:特別是扁桃腺炎、中耳炎最常見。其他如腦膜炎、闌尾炎、腸系膜炎等均會引嘔吐的現象;腸阻塞; 睾丸扭轉;食物、藥物中毒,鉛中毒是原因之一。
總之,小兒嘔吐原因很多,父母應依以上所述,避免小兒因父母之疏忽而引起不必要的嘔吐。如果嘔吐一旦發生,自己無法在家處理時,應帶往醫院。醫師應依靠你詳細的病厲述說、身體檢查及實驗室測定來診斷小兒嘔吐的原因,而後做適當的治療,除去病因並矯正因嘔吐所可能引起的脫水、酸中毒或鹼中毒等現象。
新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好不容易才喂好寶寶食物,寶寶卻把食物都吐,有時正在給寶寶喂食物的時候,寶寶也會出現嘔吐的情況,這時候媽媽難免著急而弄得手忙腳亂,秋露薇語給新媽媽們介紹一些護理寶寶嘔吐的小竅門, 媽媽們在護理方面,應該注意: 1.飲食宜定時定量,不宜太飽,食物宜新鮮、衛生。不要過食辛辣、熏烤和肥膩的食物。 2.哺乳不宜過急,以防吞進空氣。哺乳後可抱正身體輕拍背部,使吸入的空氣得以排出。 3.嘔吐較輕者,可以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進食。嘔吐較重者,暫時應該禁食。 4.嘔吐時要讓患兒側臥,以防嘔吐時食物嗆入氣管。 5.給小兒服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時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後再服。
在中成藥服用上,可以對症選藥: 1.小兒出生後因肚腹脹滿而嘔吐頻繁,可用一捻金。 2.小兒受寒邪而嘔吐,宜用藿香正氣膠囊。 3.小兒因脾胃虛弱而嘔吐,宜用附子理中丸。 看過之後新媽媽們這回新裡有數了吧,下回遇到寶寶出現嘔吐的現象時也就不用再手忙腳 通常人體都會自我選擇一條它認為最佳的管道,來排除人體內某部份的毒素,當食物中毒或腸胃有毒素時人體將會選擇上吐下瀉的方式來排毒,有時上吐、下瀉一並發生;體型稍胖的人或肥胖的人於改善過程較會有腹瀉現象,有時一天八、九次,甚至持續一個禮拜,有的人一天幾次,一、兩天就結束了;一般的腹瀉只要一天兩、三次的人就會覺得渾身無勁;但好轉反應的腹瀉卻愈拉愈有勁,一直到人體認為毒素已排除得差不多時才會停止。 治療的方法,主要是清熱化濕,毒重的配合解毒,有寒的配合散寒,常選用以下方藥。 1、一般症狀可用藿香正氣丸(水)與萸連片(或香連丸)同用,常有良好效果。 2、熱毒較重,以腹瀉為主者,用葛根20克、黃芩15克、黃連10克、甘草6克、焦楂炭15克煎水,分3次服。也可用成藥葛根芩連片。 3、症狀不重,以嘔吐為主者,用紫蘇葉、黃連各6克煎水,分3次服。 4、配合針刺內關、足三裡等穴位,有止嘔、止瀉及止痛的功效。 如果還不見效。就按照以下: 藥方:高麗菜(卷心菜)、梅子(梅干內種子)5粒,柑(桔子)皮半個。
做法:高麗菜搗碎取汁約半碗左右,然後放下梅子5粒,柑皮用滾熱水溫熱,一服見效。
此方吃下有副作用,可能傷到心髒,病好之後會感覺心髒無力,身體疲倦。吃下此方5個鐘頭以後,須再服用人參10片、龍眼干20粒,放在杯子用熱開水沖下,5分鐘以後可以服用。 參考資料: http://www.sichuan123.com/pf/neike/nk_460.htm
去檢查是否內熱,如果是內熱的話,最好讓醫生開些中藥讓其服下~~ 查看你寶寶的頭發是否是豎立的,平常是否是愛哭愛鬧,如果是的話我想她得了疳瀉了,也可以到中藥去拿小兒疳藥回來和魚,豬肝,瘦肉煮當菜給她送飯吃,疳藥由十多種藥材組成,且磨成粉末狀的。這些都是我爺爺教我的,他可做了幾十年的中藥醫生哦……疳藥給小孩子吃,很有營養的,很且很開胃的。試一下 您好 季節性腹瀉,沒有多大的問題。 上吐下瀉的症狀比較符合腸胃炎,一般在夏季比較常見,常因飲食不潔過多消化不良引起,但是對於幼兒來說就是比較嚴重的,因為孩子在上吐下瀉的同時常常因家長護理不得當,引起脫水和其他並發症!
在孩子上吐下瀉的同時聞到孩子嘴裡有馊味,多數為消化不良引起的,觀察孩子有無放屁,如果放屁,說明孩子的腸道還是暢通的,有無大聲哭鬧,如果哭鬧嚴重,說明孩子肚子有疼的地方,要立即到醫院排除原因以免失誤.
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只是呈現胃腸炎症狀,可以禁食一天,讓孩子的胃腸有一個恢復時間,但是要補充電解質水,(這個藥店有售)防止孩子脫水,另方面可以為孩子服用兒童嗎丁林混懸液,和腸胃康顆粒劑.
因為不是直面診斷,所以以上意見僅供參考,最好帶孩子到醫院驗一下大便,找一下病因,對證治療! 小兒腹瀉又稱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以腹瀉和電解質紊亂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其中1歲以下者約占50%。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一、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特點。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對營養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響時,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 2、機體防御功能較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腸道siga及胃內酸度均較低,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3、人工喂養者由於不能從母乳中得到siga等某些成分,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其發病率明顯高於母乳喂養者。
(二)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尤其以病毒、細菌為多見。 病毒感染以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兒腹瀉最為常見,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病)以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為主,其次是產毒性大腸埃希菌(產毒性大腸桿菌)和彎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蟲也可引起急慢性腸炎。 2、腸道外感染。由於發熱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