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孩子不吃奶能不能強行灌奶粉 斷奶不僅僅是媽媽和寶寶的事,在這個過程中,爸爸也將起著關鍵的作用。以下的建議供你參考:(1)循序漸進,自然過渡。斷奶的時間和方式取決於很多因素,每個媽媽和寶寶對斷奶的感受各不相同,選擇的方式也因人而異。快速斷奶:如果你已經作好了充分的准備,你和寶寶也都可以適應,斷奶的時機便已成熟,你可以很快給寶寶斷掉母乳。特別是加上客觀因素,如果媽媽一定要出差一段時間,那麼很可能幾天就完全斷奶了。如果媽媽上班後不再吸奶,那麼白天的奶也很快就會斷掉。逐漸斷奶:如果寶寶對母乳依賴很強,快速斷奶可能會讓寶寶不適,如果你非常重視哺乳,又天天和寶寶在一起,突然斷奶可能有失落感,因此你可以采取逐漸斷奶的方法。從每天喂母乳6次,先減少到每天5次,等媽媽和寶寶都適應後,再逐漸減少,直到完全斷掉母乳。(2)少吃母乳,多吃牛奶。開始斷奶時,可以每天都給寶寶喝一些配方奶,也可以喝新鮮的全脂牛奶。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鼓勵寶寶多喝牛奶,但只要他想吃母乳,媽媽不該拒絕他。(3)斷掉臨睡前和夜裡的奶。大多數的寶寶都有半夜裡吃奶和晚上睡覺前吃奶的習慣。寶寶白天活動量很大,不喂奶還比較容易。最難斷掉的,恐怕就是臨睡前和半夜裡的喂奶了,可以先斷掉夜裡的奶,再斷臨睡前的奶。這時候,需要爸爸或家人的積極配合,寶寶睡覺時,可以改由爸爸或家人哄寶寶睡覺,媽媽避開一會兒。寶寶見不到媽媽,剛開始肯定要哭鬧一番,但是沒有了想頭,稍微哄一哄也就睡前了。斷奶剛開始會折騰幾天,直到寶寶一次比一次鬧的程度輕,直到有一天,寶寶睡覺前沒怎麼鬧就乖乖躺下睡了,半夜裡也不醒了,好了,恭喜你,斷奶初戰告捷。(4)減少對媽媽的依賴,爸爸的作用不容忽視。斷奶前,要有意識地減少媽媽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增加爸爸照料寶寶的時間,給寶寶一個心理上的適應過程。剛斷奶的一段時間裡,寶寶會對媽媽比較粘,這個時候,爸爸可以多陪寶寶玩一玩。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滿,後來就習以為常了。讓寶寶明白爸爸一樣會照顧他,而媽媽也一定會回來的。對爸爸的信任,會使寶寶減少對媽媽的依賴。(5)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斷奶前後,媽媽因為心理上的內疚,容易對寶寶縱容,要抱就抱,要啥給啥,不管寶寶的要求是否合理。但要知道越縱容,寶寶的脾氣越大。在斷奶前後,媽媽適當多抱一抱寶寶,多給他一些愛撫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寶寶的無理要求,卻不要輕易遷就,不能因為斷奶而養成了寶寶的壞習慣。這時,需要爸爸的理智對媽媽的情感感起一點平衡作用,當寶寶大哭大鬧時,由爸爸出面來協調,寶寶比較容易聽從。注意:斷奶期間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是斷奶方式不當造成的,可不是寶寶的過錯。斷奶期間依然要讓寶寶學習用杯子喝水和飲果汁,學習自己用小勺吃東西,這能鍛煉寶寶獨立生活能力。寶寶斷奶後的飲食●斷奶與輔食添加平行進行。不是因為斷奶才開始吃輔食,而是在斷奶前輔食已經吃得很好了,所以斷奶前後輔食添加並沒有明顯變化,斷奶也不該影響寶寶正常地輔食。●斷奶後寶寶喝什麼?和平時一樣,白天除了給寶寶喝奶外,可以給寶寶喝少量1:1的稀釋鮮果汁和白開水。如果是在一歲以前斷奶,應當喝嬰兒配方奶粉,一歲以後的寶寶喝母乳的量逐漸減少,要逐漸增加喝牛奶的量,但每天的總量基本不變(一歲至兩歲幼兒應當每日600毫升左右)●斷奶後寶寶吃什麼?一歲寶寶全天的飲食安排:一日五餐,早、中、晚三頓正餐,二頓點心,強調平衡膳食和粗細、米面、葷素搭配,以碎、軟、爛為原則。完全斷奶(母乳)了,飲食也大部分固定為早、中、晚三餐,並由稀飯過渡到稠粥、軟飯,由肉泥過渡到碎肉,由菜泥過渡到碎菜,到快一歲時,可訓練寶寶自己吃飯,並必須斷奶(母乳),如果還繼續用母乳喂孩子,孩子可能既不喝牛奶,食欲也差,而且各方面的營養都跟不上寶寶生長的需要,但同時不得不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給寶寶添加輔食,從少到多,由稀到稠,從細到粗,習慣一種再加另一種,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時添加,出現反應暫停兩天,恢復健康再進行。8個月的寶寶一定慢慢適應從奶到食物的過度,也相信寶寶一定會適應的。 斷乳後喂養,嬰幼兒每日需要熱能大約1100~1200千卡,蛋白質35~40克,需要量較大。由於嬰幼兒消化功能較差,不宜進食固體食品,應在原輔食的基礎上,逐漸增添新品種,逐漸由流質、半流質飲食改為固體食物,首選質地軟、易消化的食物。鑒於此,嬰幼兒的飲食可包括乳制品、谷類等。烹調時應將食物切碎、燒爛,可用煮、炖、燒、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及使用刺激性配料。嬰幼兒斷乳後不能全部食用谷類食品,也不可能與成人同飯菜。主食應給予稠粥、爛飯、面條、馄饨、包子等,副食可包括魚、瘦肉、肝類、蛋類、蝦皮、豆制品及各種蔬菜等。主糧為大米、面粉,每日約需100克,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豆制品每日25克左右,以豆腐和豆干為主;雞蛋每日1個,蒸、炖、煮、炒都可以;肉、魚每日50~75克,逐漸增加到100克;豆漿或牛乳,每日500毫升,1歲以後逐漸減少到250毫升;水果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供應。斷乳後嬰幼兒進食次數,一般每日4~5餐,分早、中、晚餐及午前點、午後點。早餐要保證質量,午餐宜清淡些。例如,早餐可供應牛乳或豆漿、蛋或肉包等;中餐可為爛飯、魚肉、青菜,再加雞蛋蝦皮湯等;晚餐可進食瘦肉、碎菜面等;午前點可給些水果,如香蕉、蘋果片、鴨梨片等;午後為餅干及糖水等。每日菜譜盡量做到多輪換、多翻新,注意葷素搭配,避免餐餐相同。此外,烹調技術及方法,也能影響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及食欲。若色、香、味俱全,可促進嬰幼兒食欲,增多食物攝入,加強其消化及吸收功能。●吃營養豐富、細軟、容易消化的食物。一歲的寶寶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很弱,吃粗糙的食品不易消化,易導致腹瀉。所以,要給寶寶吃一些軟、爛的食品。一般來講,主食可吃軟飯、爛面條、米粥、小馄饨等,副食可吃肉末、碎菜及蛋羹等。值得一提的是,牛奶是寶寶斷奶後每天的必需食物,因為它不僅易消化,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營養,能提供給寶寶身體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剛斷奶的寶寶在味覺上還不能適應刺激性的食品,其消化道對刺激性強的食物也很難適應,因此,不宜吃辛辣食物。●斷奶後飲食中的誤區(1)只吃飯少吃菜或只菜少吃飯。給寶寶添加輔食,有的父母只注重主食,爛飯、面條、各種米粥、面點變著花樣給寶寶吃,但副食(魚肉、蔬菜、豆制品)吃得少,或是相反。這都違反了膳食平衡的科學原則,不利於寶寶的健康發育。(2)用湯泡飯。有的父母覺得湯水的營養豐富,還能使飯變軟一點,因此總給寶寶吃湯泡飯。這顯然是個誤區,首先湯裡的營養只有5%-10%,更多的營養還是在肉裡,事實是寶寶並沒有吃到更多的營養。而且長期用湯炮飯,還會造成胃的負擔,可能害得寶寶從小得胃病。(3)用水果代替蔬菜。有的父母發現寶寶不愛吃蔬菜,大便干燥,於是就用水果代替蔬菜,以為這樣可以緩解寶寶的便秘,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水果是不能代替蔬菜的。蔬菜中,特別是綠葉狀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可以保證大便的通暢,保證礦物質、維生素的攝入。(4)斷奶後飲食正常,但仍在吃奶糕。奶糕是從母乳到稀飯的過渡食品,而且營養成分和稀飯沒什麼區別,都是碳水化合物。如果斷奶後,寶寶可以吃稀粥、稀飯了,就不需要再吃奶糕了。長期給寶寶吃奶糕,不利於寶寶牙齒的發育和咀嚼能力的培養。祝寶寶健康快樂! 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輔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鐘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復正常,父母就毋須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欲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
寶寶厭奶的因應方法
至於在厭奶時期是否有一些因應方法,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或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采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
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欲,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給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輔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功夫,如:胡蘿卜、瘦肉、青菜、蛋黃……都是輔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干、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嘈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留意奶嘴的設計
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適合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准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幼兒要到1歲多才會說話,而從出生後第5個星期開始,嬰兒就可以發出一些類似“a、o、k"的音了;3個月左右會隨大人說話的節奏扭動身體;6個月時就開始牙牙學語了,會發出“ba-ba一ba、ma-ma一ma"的聲音,父母們往往都欣喜若狂,以為孩子終於開始叫“爸爸"“媽媽"了。其實這時的孩子只是把發音當作一種游戲在玩。等到9個月左右,孩子的聲音開始有高低起伏、強弱之分了,也能昕懂大人的一些話了。這個時期的孩子,洗澡時愛搶毛巾,你若告訴他應該擦擦胳膊、小肚子,他會照你的話去做,而且能擦對地方。幼兒到1歲或1歲半時,會說一些簡單的詞來表達他的感覺、要求“媽媽抱抱”之類的“電報句”,還很喜歡重復、模仿大人說過的話,邊玩邊喃喃自語。其次,孩子學說話必須具備3個方面的生理條件,即發音器官,聽力器官和腦發育正常。若你的寶寶明顯比大多數寶寶說話晚,可以從檢查孩子這三個方面著手,以便及早發現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的。
發音器官要請醫生看一下支氣管、氣營、喉、聲帶和口腔、鼻腔、咽腔。發音器官有缺陷(如舌短等)的孩子會發音不准,沒有長好牙齒也會有些音發不出來。要掌握語音,必須依靠聽覺。檢查聽力時,我們可以在寶寶的背後或側面(不要讓寶寶看見)打開音樂盒(或者其他會發出聲音的東西),看寶寶有沒有轉過頭去看、去找。這樣在家中就可以方便而及早地對孩子的聽力狀況進行檢測了。
頭部的狀況也至關重要。大腦的發育對語言發展的影響起重要作用。一般說來,大腦左半球是語言的優勢半球。剛出生的寶寶,大腦兩半球沒有什麼差別。到5歲時,孩子的大腦兩半球才初步形成了分工,但左腦半球的語言優勢並不如成人明顯,他們對言語缺陷的代償能力也比成人強。低齡的幼兒若左腦受損傷,長大後說話的能力和別人不會有什麼兩樣,因為右腦起了代償作用。常見語言障礙的原因是聽力障礙、發育遲緩和缺乏語言的剌激,若屬前兩者的原因,可以去相關醫療和功能訓練機構診治,若是缺乏語言刺激,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語言環境了。為此,平時家長要多和寶寶說話[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