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密是怎麼或事 所謂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便秘在程度上有輕有重,在時間上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久的。由於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因此,一旦發生便秘,尤其是比較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便秘,這樣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誤原發病的診治,並能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便秘的痛苦,切勿濫用瀉藥。 便秘是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每2~3天或更長時間一次,無規律,糞質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難感的病理現象。有些正常人數天才排便一次,但無不適感,這種情況不屬便秘。便秘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急性便秘由腸梗阻、腸麻痺、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較復雜,一般可無明顯症狀。按發病部位分類,可分為兩種:①結腸性便秘。由於結腸內、外的機械性梗阻引起的便秘稱之為機械性便秘。由於結腸蠕動功能減弱或喪失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無力性便秘。由於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便秘稱之為痙攣性便秘。②直腸性便秘。由於直腸粘膜感受器敏感性減弱導致糞塊在直腸堆積。見於直腸癌、肛周疾病等。習慣性便秘多見於中老年和經產婦女。 服中醫認為,便秘主要由燥熱內結、氣機郁滯、津液不足和脾腎虛寒所引起。 1.燥熱內結中醫認為過食辛辣厚昧,過服溫補之品等可致陽盛灼陰;熱病之後,余熱留戀腸胃,耗傷津液;或濕熱下注大腸,使腸道燥熱,傷津而便秘,這種便秘又稱為熱秘。 2.氣機郁滯情志不舒、憂愁思慮、久坐少動、久病臥床等引起氣機郁滯,致使大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而成秘結,即所謂“氣內滯而物不行”。糞便不結燥,但排出困難是此型的特點,所以又稱為氣秘。 3.津液不足久病、產後、老年體衰、氣血兩虛;脾胃內傷、飲水量少,化源不足,病中過於發汗、瀉下傷陰等。氣虛則大腸轉送無力,血虛津虧則大腸滋潤失養,使腸道干槁,便行艱澀,所以稱為虛秘。 4.脾腎虛寒年高久病,腎陽虛損,陽氣不運則陰邪凝結;或素有脾陽不足,又受寒冷攻伐,而致脾腎陽衰,溫照無權則寒凝氣滯,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難,稱為冷秘。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正常,但糞質干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於,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暖氣反胃,大便帶血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扪及糞塊或痙攣之腸型。 急性便秘多由腸梗阻、腸麻痺、急性腹膜炎、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肛周疼痛性疾病等急性疾病引起,主要表現為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慢性便秘多無明顯症狀,但神經過敏者,可主訴食欲減退、口苦、腹脹、嗳氣、發作性下腹痛、排氣多等胃腸症狀,還可伴有頭昏、頭痛、易疲勞等神經官能症症狀。症狀的發生可能與腸蠕動功能失調有關,也可與精神因素有關。由於糞便干硬,或呈羊糞狀,患者可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下墜感等不適感覺。有時左下腹可觸及痙攣的乙狀結腸。 各種類型的便秘分別有哪些表現(1)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由於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表現為平時排便順暢的人,出現暫時性便秘的情形。通常發生於不吃早餐、攝食量過少、偏食等人群。此處,工作忙碌、水份攝取不足、生活環境變化、焦慮、月經、妊娠等,也都是便秘的原因。只要將上述原因排除,馬上就會恢復正常。 (2)急性器質性便秘主要是由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急性的排便困難,其代表有腸梗阻和腸扭轉。除排便困難外,主要表現為原發疾病的症狀,常會伴隨劇烈的腹脹、腹痛、嘔吐等症狀。因為是髒器的異常所致,所以稱之為器質性便秘,必須盡快去醫院診治。 (3)頑固性便秘主要表現為便秘的症狀,便次太少或排便不暢、費力、困難、糞便干結且量少。正常時。每日便次日1至2次或2至3日排便1次,但糞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種類以及環境的影響。許多患者的排便每周〈3次,嚴重者長達2至4周才排便一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難,排便時間每次可長達30分鐘以上,糞便硬如羊糞,且數量極少。 【中醫專家談上火】 上火是中醫的理論,西醫則認為這種說法太籠統。 上火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也就是上火的一些廣義的症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口臭等症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症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心火就會心悸失眠、心煩。 人體裡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麼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度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正常意義上說來火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必須的,超過正常范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於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按中醫理論,五髒六腑皆有陰陽之氣,陰陽失衡的話就會有所謂的陽火或虛火上升的表現了,具體還要根據個人情況來定。
【上火的其它含義】 上火中的“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表現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個動詞也就是產生火了。一般人認為上火的具體表現一般在頭面部居多,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是聯系的,身體各個部位都應該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那麼人體的邪火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自身引發的還是外界因素導致的? 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說來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 中醫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上火的程度較“熱氣”還重。一般所說的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 中醫認為“火”的病理可分虛實兩大類,常見的上火症狀有心火和肝火兩種。 心火與肝火的症狀 中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的郭美伶醫師說,心火分虛實,虛火主要表現有心煩、口干、盜汗、睡眠不安等,喝;實火旺則表現為口腔潰瘍、口干、尿黃、心煩易怒等。 我們常稱一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為“肝火大”。其實,一般俗稱“肝火大”的體質還有下列症狀:口干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干、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現代醫學的上火】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嘴裡長了小泡、潰瘍,牙齒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干燥……是個中國人都知道你“上火”了,有的地方(比如我的老家)也把它叫做“虛火”,這似乎是比較“規范”的中醫說法,我查了一下,《辭海》收了“虛火”,但沒有“上火”。然後你想到你可能是吃了什麼“火氣”比較大的食物引起的,因為據說有無數的食物吃了都容易“上火”。你可能就想到要喝涼茶,或者吃牛黃解毒片(丸)之類的清熱解毒的中藥來清熱、降火。在聽說中藥不能亂吃之後,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現代醫學怎麼看待“上火”?“上火”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富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並不是說中國人的身體比較特殊,只有中國人才會“上火”,而是因為“上火”是中醫對許多症狀的一個籠統、模糊的說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現代醫學中不可能找到對應的稱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狀,有的可能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2導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見的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還與新陳代謝、內分泌變化有關。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療。缺維生素引起的要適量補充維生素,細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藥。 如果“上火”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那就沒有什麼特效藥物了,除了對傷口進行必要的消毒、消炎處理防止繼發感染,主要還是要注意口腔衛生、多喝水、注意休息,靠自身的免疫抗過去。比較常見的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口腔潰瘍。幾乎所有的人身上都感染了疱疹病毒,而且一旦被疱疹病毒感染上,就別想再把它徹底地消滅掉,只能終身攜帶它了。要理解這一點,需要知道一點病毒學的常識。 許多人對病毒是什麼東西一無所知,有的望文生義,以為那是疾病產生的毒素,有的則以為病毒是和病菌一樣的,可以用抗菌素殺死。其實病毒是與細菌非常不同、也無法用抗菌素殺死的病原體。它們比細菌小得多,結構也簡單得多,一般就是一個蛋白質外殼,裡面裹著遺傳物質。它們是一類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東西,可以像非生物物質那樣結晶,但是溶解後又能具有活性,而且它們不具有進行生命活動所必備的各種構造,必須寄生在細菌或其他生物的細胞中才能生存。在感染的時候,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粘到細胞表面,然後把病毒遺傳物質注入到細胞當中,利用細胞中的各種“設備”復制病毒遺傳物質,制造病毒外殼,再組裝成一個個新的病毒。新病毒的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後,細胞就會死亡、破裂,新病毒就被釋放出來,去感染其他細胞。如果所有的細胞都被感染、死亡,病毒自己也就跟著死去了。所以這種凶狠的感染方式的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 疱疹病毒則采用一種溫和得多的方式來與宿主共處。它們在感染細胞後,會讓自己的遺傳物質結合到細胞染色體中,變成染色體的一部分,隨著染色體復制、細胞分裂而一代代地傳給了新的細胞。所以一旦被疱疹病毒感染上,它就變成了永遠潛伏在人體細胞中的敵人,不可能徹底把它清除掉了。這些潛伏的敵人有可能會導致癌變,不過一般來說是無害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精神壓力大、生了某種疾病),由於某種未知的因素,潛伏的病毒遺傳物質會突然被激活,開始復制新的病毒,讓細胞死亡、破裂,去感染新的細胞。這時候你就覺得你“上火”了。不過,這個過程一般持續一周左右,然後又恢復正常了。然而,以後病毒還可能再次被激活。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以去除在細胞染色體中潛伏的病毒,以後也不太可能,所以“上火”是不可能根除的。最先進的藥物只能做到抑制住病毒的復制,不讓它爆發。 所以如果你喝了涼茶、吃了清熱解毒的中藥,幾天後覺得“火”被降下去了,其實未必是藥物在起作用,而是自然發生的進程。為了降火而去吃中藥,不僅無益,反而可能有害——有中毒的危險。這類中藥往往含有有毒物質。例如許多人都吃過的牛黃解毒片(丸)其實是毒片。按照組方,每片(大片)牛黃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黃。雄黃的化學成分為二硫化二砷,遇熱分解變成劇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口服10毫克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即使你吃的牛黃解毒片是由很正規的藥廠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已采取嚴格的質量控制,去除雄黃原料中的砒霜雜質,也並非就可以放心服用了,因為雄黃本身就有毒(雖然毒性不像砒霜那麼大)。根據《中國藥典》,雄黃有毒,常用量為一天50~100毫克,而牛黃解毒片的用量為按藥典規定一天服4~6片,實際服入雄黃200~300毫克,竟是雄黃常用量的3~6倍。因為服用牛黃解毒片中毒、出現不良反應的並不罕見,例如《中國藥房》在1998年就報道過38例牛黃解毒片(丸)不良反應,認為可能多由雄黃引起。 即使服用的牛黃解毒片的量不大,沒有馬上引起中毒,也不能掉以輕心。雄黃中的砷進入體內後,會累積起來,長期服用會導致慢性中毒,對神經、血管、心髒、肝、腎、脾都能造成損傷。雖然有時候為了治療絕症人們不得不使用毒藥(例如砒霜現在被用以治療某種白血病),但是為了“降火”而去讓自己慢性中毒顯然是不合算的,無異於飲鸩止渴。 ◆人上火通常是機體免疫下降時機,是由自身體內疱疹病毒發作感染形成。 ◆因為是病毒,發生後沒什麼好辦法,發病初期可服用預防小兒麻痺症糖丸數粒,此糖丸只有疾控中心有。
【上火的表現情況】 外感火熱最典型的表現是什麼? 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呆的時間過長,然後體溫也會升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症。一般來說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比如現在人壓力變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內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 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吃點藥或者自我調節一下就可以了。實際上上火有的情況下比較輕,是可以自己調節的。但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上火就是炎症。上火就是燥熱中醫理論現在還沒有科學的解釋,暫時能理解到哪就理解到哪吧。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