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尿路感染怎麼治療?正文

尿路感染怎麼治療?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有些愛美的女孩常喜歡穿顯露體形曲線的緊身衣。這類褲子緊裆,包臀。面料為化纖織物又密不透氣,陰道分泌物和汗液不易散發,適宜細菌滋生繁殖,引起陰道炎。其主要症狀是:白帶過多,陰道和大小陰唇瘙癢,並伴有尿頻,尿急,尿道刺激症狀。

用藥之道:治療這種陰道炎,首先不要穿化纖織物的緊裆褲,改穿棉織內褲和松裆褲。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使用藥物。

9、孕期陰道炎的治療方法:

在懷孕之前最好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陰道炎症,如果有的話,治療徹底後再懷孕,因為這時醫生可以大膽用藥,而不用擔心對胎兒會有什麼影響,並且非孕期的治療效果要遠遠好於孕期的治療。女性在懷孕期間,激素水平升高,分泌物增加,陰道酸鹼度改變,寄生於在陰道區域的細菌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作,其中霉菌性陰道炎在孕婦中最為常見。
五、如何避免和預防陰道炎:

1、怎樣才可避免陰道炎?如果已經患上陰道炎該怎麼治療?專家為年輕女性們支招: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陰部的清潔干燥,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每天堅持清洗陰部,但避免使用鹼性肥皂。要選用寬松舒適的全棉內褲,已經患陰道炎的人,還應避免穿不透氣、緊繃裆部的褲子。如果陰部散發的異味較重,應使用有治療陰道炎作用的藥物護墊,但也要勤換。在任何場所都不要與人共用浴巾,浴巾和內褲應勤洗,用手洗後在陽光下晾曬殺菌。

2、性行為可能招來陰道炎:世界衛生組織把念珠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劃為性傳播疾病。這兩種疾病都可通過性行為傳播。滴蟲是可以寄生在生殖道裡頭的,包括女性和男性,男性主要寄生在男性的尿道、尿道膀腺,甚至膀胱。而男性生殖器官有毛滴蟲以後,沒有任何症狀,在性行為以後,就可能傳給女性。

3、不潔用品惹是非:首先要注意的是使用不干淨的月經用品極易引發陰道炎。如普通衛生巾連續使用兩小時後,表層細菌總數可達每平方厘米107個,因而這些月經用品需要辛勤更換!

其次廁所坐墊也會造成陰道炎的傳播,其中比較容易發生的是陰道毛滴蟲和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炎。

由於公用廁所由多人頻繁使用,性傳播疾病患者的臀部、會陰部和衣褲中的致病原就會通過污染廁所坐墊而傳給他人。如梅毒螺旋體、白色念珠菌、陰虱、疥蟲等可從患者身上留落在廁所坐墊上,若短時間內另一人登廁就有可能傳染上。據測定,淋病雙球菌在廁所坐墊上可以存活18個小時,陰道毛滴蟲可在半干燥環境中存活6個小時。可見此傳播途徑不可忽視。

為避免因此而造成的性傳播疾病間接傳播,在公共廁所用廁時,最好取蹲式,不要取坐式,或推廣應用一次性使用的坐墊。

4、頻繁沖洗也致病:頻繁地使用藥物清潔劑或者洗劑來清洗外陰也是導致陰道炎的原因。要知道,物極必反,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便已經足夠,千萬不要多此一舉地選擇肥皂和洗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頻繁地使用衛生護墊,你以為身體干淨了,其實正相反。它所形成的緊閉的環境容易破壞陰道固有的微環境,降低了陰道的自我抗菌能力。

因此,與其每天費力地用各種方法清洗,不如一次購買一打全棉內褲,天天換洗,每3個月更換一次。

5、穿衣也會出問題:有些愛美的女孩常喜歡穿顯露體形曲線的緊身衣。這類褲子緊裆,包臀。面料為化纖織物又密不透氣,陰道分泌物和汗液不易散發,使陰道局部的溫度以及濕度增高,又悶又熱的環境可是滋養霉菌的安樂窩!
 
尿路感染是繼呼吸道感染,機體第二易感染疾病。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女性感染率遠遠高於男性。在女性,年齡每增加10歲感染率便增加1%,約有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尿路感染。一組性活躍期婦女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尿路感染的危險性與性生活有關。

[定義]

對有排尿異常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者首先應證實有無菌尿,尤其是有意義的菌尿(significantbacteriuria),而不能確定感染部位者,()i診斷為尿路感染。近年,大多數學者將尿路感染按其臨床特點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謝等系統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狀態等分為單純性感染和復雜性感染。前者常發生於尿路解剖結構正常的患者,短期抗生素治療即可治愈,很少對腎髒功能造成影響。復雜性尿路感染常發生於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尿路結石、梗阻等,所感染的細菌多為耐藥菌株,較難治愈,對腎功能及組織結構造成損害。

起病急驟,膀胱刺激症狀明顯而無發熱,尿檢有一定數量的白細胞,感染局限於下尿路者,可診斷為膀胱炎。如伴有高熱和腰痛者,可認為感染已波及上尿路可診斷為腎盂腎炎。

復雜性尿路感染是指尿路系統存在解剖或功能異常(如梗阻、結石等)或有腎外伴發病(如糖尿病、濫用含有非那西汀止痛藥、鐮形細胞病等)時,反復或持續發作的尿路感染而致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病因和發病機制]

1.病原體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微生物均可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體。細菌中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其次是克雷白桿菌、變形桿菌、糞鏈球菌、細球菌和綠膿桿菌等。單純性尿路感染,也稱非特異性感染,由大腸桿菌引起的約占85%以l:。泌尿外科疾病引起的復雜性感染以變形桿菌和綠膿桿菌較為多見。由結核菌、厭氧菌致病的尿路感染因其臨床病象和治療有特殊性,稱之為特異性感染。

2.感染途徑絕大多數尿路感染通過上行性途徑引起。致病菌在陰道前庭和尿道口附近局部移生(colonization),然後沿尿道進入膀胱。大腸桿菌有粘附作用的l型鞭毛和p鞭毛,這些鞭毛可特異性地介導大腸桿菌與尿路上皮的連接,進一步發展為感染。致病菌也可借尿道的診斷或治療器械,如導尿、膀胱鏡檢查等,引入膀胱。不少婦女的尿頻、尿急症狀多在婚後才發病,因而很多人認為性生活與尿路感染有因果關系。但婦女性生活後的膀胱刺激症狀也可能是局部組織挫傷的結果,並不都由尿路感染所引起。有人證明尿道如有部分梗阻,因尿流的渦流作用,細菌可逆尿流而進入膀胱。

3.機體抵抗力正常人定時排尿和尿內抑菌物質有清除膀胱內細菌停留的作用。膀胱上皮的吞噬細胞和免疫物質能清除粘附的細菌。只有在細菌數量多、毒力強、全身和膀胱局部抵抗力下降時,粘附的細菌才可能停留繁殖形成感染。

4.上尿路感染膀胱感染一旦形成,細菌就有可能沿輸尿管上皮上行擴散到腎髒,如有膀胱輸尿管返流則更有利於感染的蔓延。腎髒皮質抗菌能力較強,髓質因有高滲透壓環境可抑制白細胞移動、吞噬功能和補體作用,易招致細菌停留而繁殖。在高滲透壓環境下,細菌還可轉變為對某些抗生素耐藥的沒有細胞壁的l型菌(或稱球粒體、原生質體)得以長期存在。停藥後l型細菌又可轉變為原型使感染復發。
上尿路如有疾病或解剖功能異常時,則更易成為致病菌潛伏的病灶。

[診斷]

1.臨床表現上尿路感染常有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如畏寒、高熱、惡心、嘔吐、腰痛和肋脊角壓痛等。血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約20%-36%的患者有菌血症。下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症狀非常明顯而少有全身感染症狀。

2.尿顯微鏡檢查僅憑尿中白細胞存在或白胞酯酶試紙陽性都不能作為診斷尿路感染的依據,因尿中白細胞僅說明尿路有炎症,不一定是感染。尿內白細胞也可由尿石症、膀胱癌、腎乳頭壞死或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紅斑性狼瘡等一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另外者有時亦可沒有白細胞尿。尿鏡檢找細菌是初步判斷菌尿的最簡便、快速的方法,對急性感染患者即可根據鏡檢所見到的細菌形態開始藥物治療,不必等待尿細菌培養結果。

3.尿細菌計數培養目前認為只有在每ml新鮮中段尿含有>loscfu/ml同一種細菌時,才能被認為是有意義的菌尿,表示尿路感染。一次檢查陽性結果的可靠性約為80%,如連續兩次檢查結果相同,其可靠性達95%。尿細菌培養陰性可能是已服用抗生素後收集的標本,或為特異性病原體感染,如結核菌、厭氧菌、真菌、衣原體或支原體等,應作相應的特殊培養。

4.影像學檢查尿路感染反復發作、復燃或再感染者,為尋找尿路有無易感因素,如尿石症、梗阻、先天性畸形等,應作b超、同位素腎圖及x線等影像學檢查。此項檢查對首次尿路感染或治辦效果良好的一般患者並不需要。

5.膀胱鏡檢查膀胱鏡檢查具有創傷性,僅適竺於x線檢查有異常發現的、有膀胱排空障礙的或尿路感染患者。急性期禁忌作此項痙查,如有適應證應在感染控制後進行。

6.感染部位的定位上尿路感染是指腎盂腎炎,下尿路感染是指膀胱和尿道粘膜的表淺感染。定位診斷的具體方法有:

(1)根據臨床病象上尿路的感染全身症狀明顯;下尿路的感染有明顯的膀胱刺激症狀而少有全身的症狀。

(2)膀胱沖洗法:先取膀胱尿作培養,排空尿,再用含卡那霉素或其他抗生素以及可融解纖維蛋白的酶制劑反復沖洗膀胱清除膀胱內的細菌,然後每隔10分鐘收集尿作細菌培養共半小時,若細菌計數持續增加則表示感染來自上尿路。這種方法操作費時且有一定的侵襲性。

(3)抗體包裹細菌(antibodycoatedbacteria,簡稱acb)試驗:用能和熒光素結合的抗人體igg抗體處理尿沉渣,檢測尿中有無被抗體包裹的細菌。如屬上尿路感染,多能見到呈現熒光的acb(陽性),下尿路感染則為陰性。有的報道稱該試驗的准確率可達80%以上,尿如被白帶污染可致假陽性。存在的問題是對陽性的標准意見尚未統一。

(4)單劑抗生素治療試驗:一次口服新諾明(復方smz)4片或羟氨苄青霉素3g,翌晨尿培養菌尿消失,則表示為下尿路感染,而上尿路感染的菌尿不能被任何單劑量抗生素清除。

[防治]

尿路感染的成立決定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和機體的局部及全身抵抗力。婦女外陰的清潔、維持一定的尿量和排尿可減少細菌的粘附,這些對預防尿路感染有積極的意義。對於與性交有關的尿路感染,在性交後即刻排空膀胱,並服單劑量抗菌藥,如復方smzl片或諾氟沙星0.2軋對尿路感染頻繁再發者,可預防性地服用半量抗菌藥,如復方smzl片或諾氟沙星0.2g,每日一次,療程6—12個月,每3—6個月作尿培養一次,可減少95%復發率。與此同時應積極尋找導致尿路感染頻繁發作的原因並加以糾正。

尿路感染的治療目前多采用分型治療,即將尿路感染分為膀胱炎、急性腎盂腎炎、男性尿路感染、復雜性尿路感染、妊娠合並尿路感染、無症狀細菌尿等不同類型給予相應的處理,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1)膀胱炎:多見於年輕女性,僅為膀胱粘膜的表淺感染,亦稱下尿路感染。患者有明顯的膀胱刺激症狀而無發熱,尿內白細胞較多,即可診斷為單純性膀胱炎,可予短程抗菌藥治療,無需尿培養。短程抗菌藥治療包括單劑療法、3天療法和7天療法。單劑療法是一次服用大劑量的抗菌藥,如復方新諾明5片或諾氟沙星1.2g,其優點是經濟、簡便而藥副反應少,但治愈率比3天療法低,而復發率高。7天療法的療效與3天療法相似。短程抗菌藥治療後1周,復查尿培養,如為陰性則屬治愈;如為陽性則按急性腎盂腎炎治療。

(2)急性腎盂腎炎:屬上尿路感染,除尿路症狀外,大多有高熱等全身症狀。在給藥前應先作尿培養,病象較輕者可選用喹諾酮類藥口服,病象較重者可選用諾氟沙星、氨苄青霉素加慶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頭孢三嗪等抗生素靜脈注射。待有尿培養報告出來後,根據藥敏調整用藥。治療急性腎盂腎炎應連續給予抗菌藥10-14天,療程結束後1周和1個月分別作尿培養,如菌尿持續存在,宜繼續使用抗菌藥4-6周。如抗菌治療72小時發熱不退時,除調整用藥外,可作泌尿系b超及同位素腎圖,以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

(3)妊娠尿路感染:妊娠初3個月的孕婦中約20%—40%可檢測到無症狀性菌尿(細菌數>10~efu/m1)。菌尿的細菌大多是大腸桿菌(80%),余為克雷伯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等。近年來婦女尿道炎、宮頸炎感染衣原體者日漸增多,應予注意。孕婦是處於相對的免疫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能測肚子裡的嬰兒多重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