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過多的症狀,從而達到改善行為的目的。患兒隨著行為的改善,學習成績也會有所提高,隨著情緒的穩定,與同學之間的沖突也會減少。因此,該藥也間接地促進了兒童的心理發育。不過,利他林唯一的缺點是,它無法根除這種疾病,只能長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後服用,如服用一段時間後,效果不顯,可酌情增量,藥物有效劑量,因人而異家長應經常與老師聯系,密切觀察反應,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現食欲減退、頭昏、失眠等情況,家長不必驚慌,可稍減量,2-3周後,患兒即可適應,反應消失。為避免產生耐藥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學習時,可以不服藥,寒暑假也可停藥,但如假日須要學習及做作業,可在學習前半小時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藥作用時間只能維持4-6小時,因此,必須堅持長期服藥才有效果,隨意停藥,症狀又復出現。根據個人不同情況,可服用1-5年,但隨年齡增長,情況好轉,藥量可逐漸減少,直至停藥。 教育方法 服藥同時家長要重視教育工作,要學習了解有關兒童多動症的知識。不要責備、怪罪、歧視、打罵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緊輔導。教育多動症的患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必須切合實際。首先,家長應該了解多動症的特點,對於多動兒童的要求,切莫像對待正常孩子那樣嚴格。只要求他們的多動行為能控制在一個不肽過分的范圍內,就可以了。提要求不應過於苛求。 2.把過多的精力引導起來。對於這類活動力過多的兒童要進行正面的引導,使他們的過多的精力能發揮出來。家長和老師要組織他們多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爬山、跳遠等,如有條件,應安排他們做一些室外內活動,使他們過多的精力能釋放出來。但是,在安排他們進行活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危險。 3.加強集中注意力的培養。對於這類兒童應逐步培養其靜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可以從看圖書、聽故事做起,逐漸延長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可把他們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課時能隨時得到老師的監督和指導。如果兒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進步,應及時表揚、鼓勵,以利於強化。 4.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對這類兒童應從小培養其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要按時飲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應遷就兒童的興趣而讓他們看電影、電視至深夜,以致影響睡眠。 5.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於這類兒童,應耐心地反復地進行教育和幫助,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們所存在的緊張心理,幫助他們提高自控能力。父母應和醫生經常保持聯系,幫助醫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況,征求醫生關於治療上的指導性意見,有條件時,應爭取醫生、家長、教師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藥物治療和教育措施配合得當,在部分患兒可在短期內變得安靜,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為治療 行為療法是利用學習原理來糾正孩子的不適宜行為的一種方法。當他們在學習中出現適宜行為時,就及時給予獎勵,以鼓勵他們繼續改進。並求鞏固;而當有些不適宜行為出現時,就要加以漠視或暫時剝奪他們的一些權利,這樣就會促使這些行為逐漸消失。如教師把患兒在上課時間內屁股扭動的次數記下來,倘使減少了,就加以表揚,並且每天給家長帶一份報告去,扭動次數減少了,家長就根據報告給予獎勵。而獎勵的辦法可根據各家的具體條件確定,如准許其晚上看電視,或假日去動物園,或獎勵給玩具等。 飲食療法 近年來,研究表明,大量進食含有酷氨酸、水楊酸鹽的食物以及進食加入調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鉛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發生多動症遺傳素質的兒童發生多動症,或者使多動症狀加重。相反,多動症的患兒只要限止這類食物,症狀可明顯減輕,因此,多動症患兒的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掛面、糕點等。少食含甲基水楊酸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桔子等。飲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調味品,如胡椒之類,也不宜使用酒石黃色素,如貝類、大紅是、柑榄等食物。 2.應多食含鋅豐富的食物。因為鋅是人體內的微量無素,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密切有關。鋅缺管常使兒童食欲不振,發育遲緩,智力減退。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大多數頭發中鋅含量較高。所以,常吃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蛋類、肝髒、豆類、花生等對提高智力有一定幫助。 3.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因為鐵是造血的原料,缺鐵會使大腦的功能紊亂,影響兒童的情緒,加重多動症狀。因此多動症孩子,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髒、禽血、瘦血等。 4.應少食含鉛食物。因為鉛可使孩子視覺運動、記憶感覺、形象思維、行為等發生改變,出現多動,所以多動症患兒應少食含鉛的皮蛋、貝類等食品。 5.應少食含鋁食物。因為鋁是一種威脅人體健康的金屬。食鋁過多可致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動症患兒應少吃油條,因為制作油條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礬,而明礬的化學成分為硫酸鉀鋁。因此,吃油條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不利。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其實際發病時間多在幼兒時期。但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再加上幼兒園的環境也比較寬松,其“多動症狀”在父母和老師的眼裡顯得不那麼突出,容易被忽略。到上了學以後,環境變化了、對孩子的要求更多更嚴格了,某些孩子“坐不住”的問題便格外“打眼”,引起父母的焦慮不安和學校老師的關注。
一、兒童多動症現象 (一)兒童多動症與心理疾病的區別 兒童多動症可合並各種心理上的障礙,許多的心理疾病也可存在注意障礙的問題。性格內向的多動症兒童,表現出焦慮、抑郁等,故須與焦慮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相鑒別,而這些精神障礙性疾病也會加重注意障礙,造成診斷上的錯誤。 另外,孤獨症和其它精神障礙如適應障礙、行為障礙、躁狂症、思維障礙、強迫症等,與多動症的病象特征有相互交叉之處,對多動症的心理障礙需要心理治療,但對心理疾病不能納入多動症范疇,不可用治療多動症的藥物進行治療,已免發生醫療事故。
(二)多動症兒童與頑皮兒童的區別 兒童活潑好動、調皮好奇,這些活動與兒童的年齡相適應,不能混淆於多動症症狀行列,尤其多動症輕度患者症狀與之更為相似,這要仔細觀察。正常兒童雖然貪玩、調皮,也有注意力分散的時候,但他們往往有很強的好奇心和上進心,對事物的興趣和求知欲強烈,如聽故事、畫圖畫、看電視可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 就自制力來說,多動症兒童與正常兒童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量和頻度的不同,多動症兒童活動有如下特征: (1)活動常沒有目的,有始無終,雜亂無章,動作花樣不停變化,多動過度,讓人無法忍受; (2)多動症兒童的行為常不分場合,不計後果,無法自制,上課不遵守紀律; (3)多動症兒童對家長老師的勸說教導聽不進去,屢教不改,隔不了多長時間,又會重犯。
(三)多動症兒童與弱智低能兒童的區別 多動症兒童雖然多動、注意力渙散、任性沖動、學習困難,但並不代表他們的智力低下,反而,某些多動症兒童具有很高的天賦,在某一方面,比如畫畫、唱歌等表現很突出。在低年級時,即使不認真聽講,學習成績也不一定很差,只是隨著知識的加深,漸漸落後於正常兒童。他們智能大都正常,不可盲目地把孩子送入低能學校中去。區別多動症兒童和弱智兒童相對容易一些,可從以下幾方面鑒別: 測試二者智商,低能弱智兒童智商低下,常在70以下,多動症兒童一般則屬正常范圍,或者只是略微偏低; 多動症兒童學習成績不穩定,波動性大,隨著年級增高,成績逐漸下降。有時在老師家長的督促下,多動症兒童可以把學習搞好,成績不錯,但堅持不住,很快就又降下來,時高時低,變化很大。而低智商兒童學習成績總是很差,並不是不認真所致,即使督促和幫助他學習,效果也不是很明顯;弱智兒童不但學習不好,在其它如社交、生活等方面也存在缺陷,他們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不善於與別人交往,動作呆板,有時個人生活都難以自理。而多動症兒童雖然學習不好,存在先天性智力缺陷,但他們又自有獨到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交際、勞動方面並沒有困難,適應性並不比正常兒童差; 通過藥物及心理綜合治療,多動症兒童可以痊愈,注意力改善,學習成績提高,弱智則尚無根治的有效方法,即使吃了藥能安靜一些,學習也不易提高,或很有限。 二者有時也會發生聯系,某些低能兒童也會伴有多動症,嚴重的多動症兒童,智商可能偏低,這樣,多動症兒童與輕度低能兒童常常混淆,治療時應特別注意認真區別。
(四)兒童多動症與精神分裂症的區別 兒童精神分裂症一般發病較晚,多出現在學齡期以後,年齡越小,發病率越低,男孩比女孩發病率高2-3倍,早期症狀是性格的變化,一向活潑的小孩變得孤僻,不愛講話,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下降,有些還出現強迫症狀,作出許多無意義的重復動作,這便使人誤認為是多動症,其實,多動症與精神分裂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病症,通過下述特征是不難鑒別的: 情感淡漠與親人疏遠,精神活動與環境脫離,這是精神分裂症的特點,表現為無端恐懼、情緒緊張、意志減退、生活懶散,有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這在多動症是不存在的; 思維障礙,情感活動與環境不協調,這也是兒童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表現出語言減少、內容貧乏、前言不搭後語、話語顛三倒四、不合邏輯,多動症兒童語言上一般沒有障礙; 年齡較大(10歲以上)的兒童精神分裂症可出現妄想,作出病態的推理和判斷,即使給他擺事實、講道理也無法糾正,如認為自己不是親生的(非血統妄想)、別人總在嘲笑自己(關系妄想)、有人要謀殺自己(迫害妄想)等; 大約有1/3的兒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幻視、幻聽、幻覺等感知障礙,如看見了妖魔鬼怪,聽到有人在罵自己(其實無人),或感到自己的頭在變大等。多動症沒有此現象; 兒童精神分裂症大約有半數左右的家庭有精神病家族史。 另外,鑒別困難者可試用利他林等中樞振奮劑,精神分裂症服用後症狀會明顯加重,多動症則迅速控制改善,效果完全不同。
(五)兒童多動症與學習能力障礙的區別 兒童學習能力障礙也稱學習不能或學習困難,他們沒有感知和智能的缺陷,也非社會文化教育落後造成,主要是由於在聽、說、讀、寫、推理計算和社會能力獲取利用方面存在缺陷而導致的學習困難,包括誦讀困難、書寫計算不能和非語言性困難等,其中誦讀困難較多見,常常讀錯或用語義相近字代替(語言障礙)或讀對而拼寫錯(直觀映象障礙),或讀的挺好,不解其意(理解障礙)。 多動症與兒童學習能力障礙兩者關系密切,常常是伴隨出現在患兒身上,其發病率很高,據統計50-80%的多動症兒童同時存在學習困難,而近20%的學習困難者也伴有多動症。多動症兒童的學習不良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而致,學習能力障礙的兒童是缺乏理解力,聽不懂上課的內容,而影響學習的,並由此引起多動和注意渙散。這是它們的區別,但應指出,二者兒童都不是由於智能低下引起,在診斷前有測試智能的必要性。
(六)多動症與孤獨症的區別 孤獨症兒童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多、動作刻板古怪等表現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多動症,其實,通過比較,不難鑒別: (1)孤獨症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多動症,每千名兒童中也只不過有2-3名兒童患有孤獨症,且男比女多,症狀顯現較早; (2)從小與父母無親近表現,缺乏情感交往,喜歡獨處,不合群,言語少,對非生物的東西(玩具,書本等)有特殊依戀;語言呆板、不清甚至不會說話,動作刻板離奇或反復動作(嘴鼻抽動,聳肩,咬手指、衣袖等),對外界刺激麻木,不聽勸說,行素,這些特征和多動症有較大區別; (3)孤獨症患兒智力明顯低下,有的甚至無法進行心理測試,這與多動症兒童智力基本正常完全不同,當然,他們在某些方面(如記數,唱歌,繪畫等)也有特殊技能; (4)選用多動症藥物對治療多動症有明顯效果,但對孤獨症則無效,這也可鑒別孤獨症; (5)孤獨症發展嚴重會有精神障礙,形同精神分裂症,不懼險情、狂笑或哭泣、亂發脾氣等,但多動症兒童不致發展到精神分裂的嚴重程度。
(七)兒童多動症與抽動症的區別 抽動症與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