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兒多動症有何日常防范方法嗎正文

小兒多動症有何日常防范方法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多。

怎樣治療兒童多動症
以往認為,多動症是一種兒童自限性疾病,隨年齡增長,可自然消失。現經學者們長期追蹤觀察發現:(1)僅部分多動症患兒可自愈多數患兒的症狀可延續至成年。(2)治與不治,早治與晚治,在療效和預後上,可有顯著的差異。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動症應及早治療,綜合治療。
家長和老師應統一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兒童多動症是病態,不應歧視,不應打罵,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創傷。
第二,對兒童多動症必須進行藥物治療,但藥物不能代替教育,藥物可為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並應正確理解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療效,必須四方面(患兒、家長、教師、醫師)的互相配合。
藥物治療
目前國內外用於治療兒童多動綜合症的主要藥物為西藥中的興奮劑(如利他林)。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利他林治療兒童多動症非常有效,可使注意力集中,養活活動過多的症狀,從而達到改善行為的目的。患兒隨著行為的改善,學習成績也會有所提高,隨著情緒的穩定,與同學之間的沖突也會減少。因此,該藥也間接地促進了兒童的心理發育。不過,利他林唯一的缺點是,它無法根除這種疾病,只能長期服用。
利他林每片10mg,每晨1片,餐後服用,如服用一段時間後,效果不顯,可酌情增量,藥物有效劑量,因人而異家長應經常與老師聯系,密切觀察反應,摸索其有效量,如出現食欲減退、頭昏、失眠等情況,家長不必驚慌,可稍減量,2-3周後,患兒即可適應,反應消失。為避免產生耐藥性,在周日、假日及不學習時,可以不服藥,寒暑假也可停藥,但如假日須要學習及做作業,可在學習前半小時服用利他林。利他林一次服藥作用時間只能維持4-6小時,因此,必須堅持長期服藥才有效果,隨意停藥,症狀又復出現。根據個人不同情況,可服用1-5年,但隨年齡增長,情況好轉,藥量可逐漸減少,直至停藥。
此類藥物療效在75%左右,但副作用較多。最嚴重者為影響發育,影響長高:青春期後服用可導致成瘾,超大劑量可發生意識障礙,興奮躁動、昏迷、抽搐等嚴重問題。且利他林類藥品,目前為國家控制藥物,每張處方僅能買三片,給患者及臨床醫生帶來很多不便。
多動寧顆粒劑屬中藥三類新藥,是在古方基礎上,經30年臨床驗證,臨床運用湯劑逾千例,並向老中醫、中藥專家等咨詢請教論證後定型的治療兒童多動綜合症的經驗方,是一種與治療兒童多動綜合症經典西藥療效相近副作用少的中成藥。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最近已在北京召開二期臨床評審會議,不久將獲臨床研究批文。先期進行了顆粒劑的臨床實驗,在70多例的多動寧與經典治療用西藥的臨床對照研究中,預試顯示二者治療近似,有效率分別為89.1%,87.8%,顯效率分別為45.9%,45.5%。但負作用多動寧明顯低於對照組。從中醫、西醫的兒科、內科、精神科全方位地對多動寧進行了臨床咨詢,論定,並對其開展了藥學、藥理、毒理的研究。為更有效地、准確地用於臨床科研,按國際通用的診斷標准評定,設計了臨床標准,並按中醫的量表觀察症候,用西醫治療的標准藥物作雙盲對照研究。

教育方法
服藥同時家長要重視教育工作,要學習了解有關兒童多動症的知識。不要責備、怪罪、歧視、打罵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緊輔導。教育多動症的患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必須切合實際。首先,家長應該了解多動症的特點,對於多動兒童的要求,切莫像對待正常孩子那樣嚴格。只要求他們的多動行為能控制在一個不肽過分的范圍內,就可以了。提要求不應過於苛求。
2.把過多的精力引導起來。對於這類活動力過多的兒童要進行正面的引導,使他們的過多的精力能發揮出來。家長和老師要組織他們多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爬山、跳遠等,如有條件,應安排他們做一些室外內活動,使他們過多的精力能釋放出來。但是,在安排他們進行活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危險。
3.加強集中注意力的培養。對於這類兒童應逐步培養其靜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可以從看圖書、聽故事做起,逐漸延長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可把他們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課時能隨時得到老師的監督和指導。如果兒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進步,應及時表揚、鼓勵,以利於強化。
4.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對這類兒童應從小培養其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要按時飲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應遷就兒童的興趣而讓他們看電影、電視至深夜,以致影響睡眠。
5.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於這類兒童,應耐心地反復地進行教育和幫助,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們所存在的緊張心理,幫助他們提高自控能力。父母應和醫生經常保持聯系,幫助醫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況,征求醫生關於治療上的指導性意見,有條件時,應爭取醫生、家長、教師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如果藥物治療和教育措施配合得當,在部分患兒可在短期內變得安靜,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為治療
行為療法是利用學習原理來糾正孩子的不適宜行為的一種方法。當他們在學習中出現適宜行為時,就及時給予獎勵,以鼓勵他們繼續改進。並求鞏固;而當有些不適宜行為出現時,就要加以漠視或暫時剝奪他們的一些權利,這樣就會促使這些行為逐漸消失。如教師把患兒在上課時間內屁股扭動的次數記下來,倘使減少了,就加以表揚,並且每天給家長帶一份報告去,扭動次數減少了,家長就根據報告給予獎勵。而獎勵的辦法可根據各家的具體條件確定,如准許其晚上看電視,或假日去動物園,或獎勵給玩具等。
飲食療法
近年來,研究表明,大量進食含有酷氨酸、水楊酸鹽的食物以及進食加入調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鉛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發生多動症遺傳素質的兒童發生多動症,或者使多動症狀加重。相反,多動症的患兒只要限止這類食物,症狀可明顯減輕,因此,多動症患兒的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掛面、糕點等。少食含甲基水楊酸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桔子等。飲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調味品,如胡椒之類,也不宜使用酒石黃色素,如貝類、大紅是、柑榄等食物。
2.應多食含鋅豐富的食物。因為鋅是人體內的微量無素,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密切有關。鋅缺管常使兒童食欲不振,發育遲緩,智力減退。研究發現,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大多數頭發中鋅含量較高。所以,常吃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蛋類、肝髒、豆類、花生等對提高智力有一定幫助。
3.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因為鐵是造血的原料,缺鐵會使大腦的功能紊亂,影響兒童的情緒,加重多動症狀。因此多動症孩子,應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髒、禽血、瘦血等。
4.應少食含鉛食物。因為鉛可使孩子視覺運動、記憶感覺、形象思維、行為等發生改變,出現多動,所以多動症患兒應少食含鉛的皮蛋、貝類等食品。
5.應少食含鋁食物。因為鋁是一種威脅人體健康的金屬。食鋁過多可致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動症患兒應少吃油條,因為制作油條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礬,而明礬的化學成分為硫酸鉀鋁。因此,吃油條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不利。

多動症患兒為何要用興奮劑科技之光
在門診,很多家長問,多動症孩子的活動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要給他用興奮劑呢?
科學研究證實,多數多動症患兒腦電圖檢查表現為較多的慢波活動,覺醒程度較低。這種低覺醒程度在精神生化上大腦皮質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低或功能不足。中樞興奮劑的作用機制是促使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並抑制其再回收,使兩個神經細胞之間的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從而達到提高大腦皮質覺醒水平,改善注意力,減少活動的目的。
就常用的哌醋甲酯(利他林)而言,治療劑量為5-40毫克/天,有效率可達60%-80%。
應用中樞興奮劑的一般原則為,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以獲得最佳療效,所需劑量小或病情較輕時可以每日早餐後頓服,所需劑量較大或情較嚴重時則於早餐和午餐後分次服用。下午4點以後禁用,以免引起失眠,周末及寒暑假期間停藥(藥物假日),新學期開始時暫不用藥,待觀察一段時間後再決定是否恢復用藥,根據不同患兒病情改善情況可用藥數月到數年。少數患兒(5%左右)應用興奮劑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更加重症狀,對這類患兒應使用鎮靜劑如巴比妥類或抗精神病藥治療。

服用多動症藥會變呆嗎科技之光
治療多動症主要靠中樞興奮劑,常用的興奮劑包括哌醋甲酯(利他林),苯異妥因(匹莫林),右旋苯丙胺和咖啡因。
興奮劑主要適用於注意力缺陷和多動明顯的兒童,對伴有腦電圖慢波活動者效果更好。用藥後患兒注意力會明顯改善,多動減少,情緒穩定,行為改善,繼之可以提高學習成績,改善與老師,同學和家長的關系。
對興奮劑不了解的家長,往往認為吃了精神科的藥以後,孩子就會變呆,變戆,影響孩子的精神和智力發育。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興奮劑不像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那樣,用藥後面部發呆,運動遲緩。中樞興奮劑的主要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如口干,厭食,惡心,腹部不適,少數患兒可出現失眠,心動過速,動作不協調等。以上副作用在臨床治療劑量范圍內不會影響到患兒生長發育,在掌握好”小劑量,頓服和假日停藥”的原則後,多動症患兒不僅不會變呆,變戆,正像前面所講,患兒還會在課堂表現,作業速度,學習成績和人際關系等方面有明顯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中樞興奮劑可誘發原有癫痫病患兒的癫痫發作,因此,癫痫患兒禁用。6歲以下兒童使用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16歲以上青少年使用易造成藥物依賴,因此,6歲以下和16歲以上者慎用。

什麼叫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兒童多動綜合征的簡稱。兒童多動綜合征即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綜合征。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沖動任性,並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

早在1854年,德國醫生hoffmann首先對兒童活動過多作為病態予以了描述。1902年,still報告了第1例活動過多的患兒。我國於70年代中期開始對多動症較為關心,1975年,李雪榮在《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第2期,第一次綜述報道了本症,以後國內臨床及實驗室的研究報道甚多,還出版了一些這方面的專著及小冊子。

兒童多動症的命名經歷過哪幾個階段?
1937年,bradley指出活動過多是兒童期行為異常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1947年strauss認為兒童多動是由於腦損傷所造成的,因而命名為腦損傷綜合征;到1949年,gesell認為這種腦損傷很輕微,故主張命名為輕微腦損傷綜合征;1966年clements提出多動症患兒中多出現一些神經系統異常體征,如動作不協調,平衡、共濟運動障礙等,故他認為多動症並非輕微腦損傷所致,而是輕微腦功能失調的結果,主張用輕微腦功能失調的名稱;此後一些學者認為,並非所有患兒均有神經系統異常體征,但卻都有以多動為主伴注意力渙散、性情沖動等一組綜合征,故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9版中將本病命名為兒童期多動綜合征;一些美國學者認為,本病最突出而又最常見的症狀是注意渙散,而活動過多居於第二位,故1980年,美國精神病協會在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3版中,將本病命名為注意缺陷障礙;1992年修改後出版的國際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10版,仍保留了多動性障礙這一診斷名稱,並新添了多動伴品行障礙這一診斷名稱。

目前兒童多動症的命名主要公認的有哪幾種?
(1)輕微腦功能失調(minimalbraindysfunction簡稱mbd)
(2)兒童多動綜合征(hyperkineticsyndromeofchildhood,簡稱兒童多動症hyperactivityinchildren)
(3)注意缺陷障礙(簡稱add)
(4)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簡稱adhd)
(5)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綜合征(attentiondetrcithyperactivitydisoidersyndrome,簡稱adhds)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怎樣才能讓一個小孩愛說話??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