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開始刷牙沒有統一的標准,父母可以按上述的方法選擇適當的時機,逐步輔導幼兒養成刷牙的習慣 一般來說,一歲半到兩歲是一個較好的熟練時機,這牽涉到寶寶的手部肌肉發展、協調能力(能否握牙刷)與基本認知能力(聽得懂父母的簡單指令);但牙醫師與幼教專家都認為,只要寶寶對你的刷牙行為產生好奇,進而出現模仿行為時,便可以為他准備一支幼兒專用的小牙刷,讓寶寶自己試著“玩”。幼教專家提醒家長,此時的重點不在於能否刷干淨,而在於讓寶寶養成刷牙的“習慣”,可用游戲式的引導法,家長從旁協助或陪著他一起刷,不用操之過急,以免寶寶心生抗拒。若寶寶堅持自己來,記得在他刷完全檢查一下,並可趁機教導正確的刷牙方式。 據澳大利亞皇家醫院心理治療專家所作的一項新研究,目前"小兒多動症"的發病率已達6%左右,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男童的發病率又比女童高出5―10倍。作為一種在少年兒童中日趨常見的疾患,只要及時求醫、科學診治,小兒多動症本身其實並不是太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對於這種疾病,包括教師、家長在內的成人社會之中有著很多誤解,隨時可能導致我們對孩子作出錯誤的判斷―― 誤解之一:學齡前就能確診 誠然,一些學齡前兒童確實已顯現出某些多動症症狀,如:早在嬰兒期就手腳不停、多吵鬧,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兒園後不能靜靜地聽老師講課,"小動作"多、話多等等。但嚴格來講,臨床上學齡前兒童是不能被確診為"小兒多動症"的,至多是表現出"多動症傾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診斷多動症所規定的測試標准,學齡前兒童即便發現有"多動症傾向",也須跟蹤觀察至少半年,而且須到7周歲才能下結論。 誤解之二:不必在意"多動症傾向"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多動症狀只是所謂的"多動症傾向",那就不必過分關注。事實上,如果學齡前兒童出現了這種"傾向"又未能得到及時糾正,那麼在進入學齡期後便很可能發展為多動症。研究顯示,對"多動症傾向"糾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學,恢復正常的時間往往越短,康復的可能就越大。 誤解之三:患兒不過是太 活潑好動而已多動症孩子的"多動"與正常孩子的"活潑好動"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多動"完全是盲目的,時時、處處都在胡鬧搗亂,不分場合;後者的"活潑好動"卻可能是有目的性的,換在另一些場合就會安靜下來。 誤解之四:多動症系頑皮所致 家長應明白:多動症患者表現出來的行為異常是心理異常導致的,孩子的"多動"並非出於頑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誤解之五:"管教不嚴"可導致多動症 有人把患病孩子的症狀歸因於家長的"管教不嚴"或"過分溺愛"。於是開始使用棍棒教育,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並未取得任何積極的效果。 誤解之六:多動症孩子多是壞孩子 由於多動症孩子往往"劣跡斑斑",常常會被成人社會視作"問題少年"。而實際上,這些孩子的本質並不壞,只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為罷了。 誤解之七:多動症難以治療 其實對付多動症,不僅有藥物治療,還有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如果能進行這些綜合治療,療效就會大大提高。而且,治療愈早、愈到位,治愈率就愈高。 誤解之八:多動症與食譜無關 研究已顯示,某些食物確實會誘發或加重多動症症狀,包括含水楊酸鹽類豐富的食物(如蘋果、西紅柿、橘子等),含鉛較多的食物(如貝類、甘藍、皮蛋、爆米花、葵花子、蝦類等),以及胡椒等調味晶。因此,如果孩子已出現多動症症狀,就應少吃或不吃這類食物。
小兒多動症的原因有很多,這些原因包括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遺傳因素,腦組織器質性損害等各種或者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因此對於小兒多動症的治療,我們需要認真推敲,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小兒多動症如何治療吧。 小兒多動症如何治療(一)、 食療 甘麥大棗核桃煲豬心 用浮小麥60克,甘草3克,大棗10枚(去核),核桃肉30克,豬心1個(洗淨、剖開留心內血),同4味藥物一齊放鍋內,加清水員湯,調味後,飲湯吃肉。 藥蛋羊肝羹 鹌鹑蛋4只,羊肝(或牛肝)100克,水發銀耳50克,玉米粉10克。羊肝切小塊,銀耳切成小粒,共放鍋中,加適量清水,湯沸時用玉米粉加鹑蛋(去殼)拌勻,勾芡,以油、鹽調味,食用。 小兒多動症如何治療(二)、 藥物治療 多數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在服藥物後多動行為或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藥量難掌控及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骨骼生長和成長發育,以及停藥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等問題,要求在用藥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控制和藥物療效的評價一定要做得專業精確可靠。 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三)、 行為治療 對改善兒童行為有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校及家庭行為控制等方面。行為治療是患多動症的必要治療措施。如果單純的藥物治療很可能隨著停藥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為學治療就會在停藥後保持某些有效的行為特點。 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四)、 "迪普音"音樂療法 人的雙耳跟神經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系。耳前庭是內耳的組成部分內可傳遞神經元,促進腦垂體分泌內啡肽,控制神經系統的神經條件反應和平衡;外受頭部位置變動控制,維持身體平衡、協調、肌肉緊張度。正是由於耳前庭和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我們才可以在空間中表達我們的身體,做出各種動作,說出想表達的語言,保持積極的情緒。耳前庭也是身體傳達給肢體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繼站,耳前庭出現失衡就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的發揮。 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方法(五)、 心理治療 主要針對兒童的情緒、親子關系、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展開,這些方面對於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的症狀效果不明顯,可作為多動症的一個常規的輔助治療出現。 防范孩子失聰地方法之一:母系親屬中有對某種藥物致聾者,其後代均絕對禁用該類藥物。 7dkx686rm927snwatd5b127d5eepdsd1
防范孩子失聰地方法之二:兒童避免隨便使用抗生素,必須用時,劑量宜小,療程宜短,盡量不要靜脈給藥,避免聯合用藥。 0n6geuvrm979gb49es56qfd456sqsfat防范孩子失聰地方法之三: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如出現頭暈、口角麻木、耳鳴和耳聾症狀時要及時停藥。對老年人、小兒、體弱及腎功能減退應慎用耳毒性藥物。避免同時或先後應用多種有耳毒性作用的藥物。孕婦應禁用耳毒性藥物,這類藥對胎兒有明顯的毒害作用。 v063fduxgdpquwvsa57mk6ag81a815x4防范孩子失聰地方法之四:用抗生素期間,同時服用神經營養藥,如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a及硫酸軟骨素等,促使感覺細胞利用多種營養物質進行新陳代謝,以起到保護內耳、預防藥物中毒的作用。早期輕度中毒者,聽力多可恢復。 ycdg40t1w7nasn989ycm8p6nnnud2kvb防范孩子失聰地方法之五:一旦發現藥毒耳聾跡象,應及時就醫治療,可選擇維生素、神經營養藥和血管擴張劑等,必要時可加用激素,治療可持續2~3個月。同時要進行積極的聽力和語言訓練,力爭使輕中度耳聾患兒的聽力恢復或好轉,將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如果已發展為重度,可在必要的藥物治療基礎上,早期選配助聽器,加強聽力、語言的康復訓練,以使患兒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