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嬰兒長期打預防針對身體有沒有傷害正文

嬰兒長期打預防針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嬰兒長期打預防針對身體有沒有傷害
 
接種疫苗是預防許多疾病的重要手段,疫苗中硫柳汞的副作用與疾病的危害相比,仍是極其輕微的,疫苗是用病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制成的,雖然經過殺滅和減毒等特殊處理,但仍會有一定毒性,接種後可能發生一些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皮疹,重者發生休克。這種過敏反應的發生往往隨著打針次數的增加而增多。目前沒有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絕大多數疫苗的有效率在95%以上,但支氣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較低,大約為70-80%。
嬰兒出生後,體內往往還有來自媽媽的各種“抵御疾病”的抗體,尤其用母乳喂養者,奶汁中還含一定量的抗體。因此,嬰兒在半歲內很少得傳染病。嬰兒6個月以後,來自母體的抗體免疫逐漸消退,抵抗力會逐漸減弱和消失,此時若接觸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孩子就容易受一些傳染病的傳染。為了提高兒童抵抗傳染病的能力,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就需要有計劃地按時給兒童進行預防接種,以保護兒童健康地成長。預防接種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沒有染病之前,給孩子接種和內服滅活菌苗和疫苗,使體內產生相應的抗體。如同戰士平時“實戰演習練兵”一樣,若再受到同種的細菌或病毒侵襲時,機體就有能力殲滅這些入侵之“敵”。接種卡介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等就屬於這一類。這種預防接種,醫學上叫做“人工自動免疫”。通常,免疫在接種後1~4周左右的時間出現,免疫抗體保持數日至數年,故須反復接種。另一種是在已接觸傳染病的孩子尚未發病時,給其注射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抗毒素以及成人血清等,即直接將抗體--“援兵”輸入體內,增加消滅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從而防止發病或減輕症狀。這種方法叫“人工被動免疫”,特點是注射後立即生效,但維持時間短,通常2~3周即消退。只適用於緊急預防或治療。二、什麼叫計劃免疫?計劃免疫是根據疫情監測和人群免疫狀況的分析,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利用生物制品對人群進行的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達到控制以至最終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三、為什麼有的同一種預防針要打幾次?人得傳染病後,身體內能夠產生抗體,一般可以抵制第二次再得同樣的病。預防針就是按照這個道理,將各種病原微生物通過人工的方法,使其毒性減低,制成疫苗,注入人體,使人得一次“輕病”。與自然得病相比較,預防接種使人所產生的抗體量要少些,維持的時間也短。因此,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再打一次預防針,把預防的作用加強一下,使抗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便起到防病的作用。四、幾種預防接種可否同時進行?過去認為,幾種預防疫苗同時接種可能互相影響,甚至使接種後反應增強,因此有些地方規定,兩種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種之間必須間隔2周,兩種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種之間必須間隔4周。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時接種。例如,在服脊髓灰質炎糖丸疫苗的同時接種卡介苗或“百白破”類毒素混合制劑,非但不會影響免疫力的增加,而且還可使反應不加重。但為了保證安全,兩種或兩種以上制劑不能同時應用在同一部位。五、需加強接種的疫苗1歲內完成了幾種疫苗的基礎免疫後,在小兒體內產生了足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的抗體會逐漸下降,因疫苗的不同下降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有些疫苗需要在小兒1.5-2歲期間需要進行加強接種,有些疫苗要等到小兒4歲以後才需要加強接種。1.5-2歲期間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有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接種的方法與基礎免疫相同,4歲加強一劑脊灰糖丸,以後到6歲時在接種一次白破類毒素混合疫苗。另一種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初次接種是在小兒8個月時接種的,間隔一年的時間,則需進行加強接種一次,最好是在每年的4-5月份接種,因乙型腦炎的發病流行季節是在每年的夏秋季節,該疫苗在小兒6歲時還應在加強接種第二次。六、哪些情況下應暫緩預防接種在進行預防接種時,每種預防制劑均有一定的接種對象,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預防接種的。在有以下情況時均不易進行預防接種:患傳染病後正處於恢復期或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又未過檢疫期的兒童不宜打預防針。若此時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種疾病引起發熱的小兒,若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誘發或加重疾病。有哮喘、濕疹、荨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小兒,打預防針後易發生過敏反應,特別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制劑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易產生過敏反應;對有癫痫和驚厥史的患兒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或百白破混合制劑的,易使兒童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有嚴重佝偻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兒麻痺糖丸疫苗。患急慢性腎髒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髒病、化膿性皮膚病、化膿性中耳炎的小兒,打預防針後可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響病兒的康復。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兒如果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只要心髒功能好,照樣可以打預防針。預防接種期間,若小兒正處於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症狀時,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後,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症狀好轉後再補打。近一個月內注射丙種球蛋白者也不易接種。待以上疾病恢復正常後,即可進行常規接種。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時,不能進行任何預防接種。七、怎樣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大多數疫苗接種後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也是很少的。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小兒麻痺症糖丸;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後二至三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八、兒童免疫接種有什麼誤區1、有些傳染性疾病已經絕跡,因此,兒童無需接種有關疫苗。由於免疫接種的實施,多數疾病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發生率可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這並非意味著傳染那些疾病的細菌及病毒已經絕跡,獲得對這些疾病的免疫,仍是必要的。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或地區可能還很普遍,旅游者可能會將這些病菌帶過來,很快得到蔓延。免疫接種也可間接保護那些不能接種疫苗或對疫苗沒有反應的人。如果他們周圍的人群都接種了疫苗的話那麼,他們感染上傳染病的幾率就會降低。2、水痘不是致命性的疾病,因此,不必接種水痘疫苗。每年大約有9000人因發生水痘而住院,約100人死於水痘,水痘疫苗將使多數兒童獲得免疫,很多研究表明這種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其有效期限究竟有多長以及以後要否加強劑量還在研究中。3、母乳喂養的兒童無需接受免疫。母乳並不像疫苗那樣可以預防傳染病,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少患感冒,母乳並不能預防象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等這樣的嚴重疾病。4、即使接種了疫苗,但仍會感染上相關疾病,所以,有人認為疫苗不起作用。疫苗有效這一點勿容置疑,全世界已有數以萬計兒童獲得象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等疾病的免疫。事物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疫苗對絕大多數人起作用,但對極少數人來講,他們對疫苗沒有任何反應,可以說,接種疫苗獲得免疫率為85%以上,不接種疫苗獲得免疫率為零。5、百、白、破疫苗可導致嬰兒猝死綜合征。將注射dtp疫苗與sids聯系起來,這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不實的說法,是因為嬰兒在接受第一次疫苗注射時的月齡為兩個月,這時正好是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高發期。兩者之間並無內在聯系。6、有新聞報道,某些批號的疫苗不太安全。政府成立了疫苗事故匯報系統(vaers)專門接受疫苗副反應的報告,然而,vaers至今未發現那批疫苗不安全。所有疫苗都是在食品與醫藥管理局(fda)的監管下生產出來的,生產設備定期接受檢查,每批疫苗都經過生產廠家安全測試。7、一次接種一種以上疫苗對兒童有危險。多年的經驗與研究證明用於兒童期常規疫苗可以同時接種,效果安全,多種疫苗同時接種引起的副作用,不會比每種疫苗單獨接種時大,如果放心不下的話,可與醫生商量,分開接種。九、接種多種疫苗,會否傷害人體免疫系統?由於疫苗越來越多,家長們常會提出質疑,接種這麼多疫苗會不會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傷害?小兒的身體是否能夠承受呢?免疫系統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外來抗原,比如在進食時都會將各種細菌引入體內,讓免疫系統不停接受各種抗原刺激,加上現在不斷有抗藥性細菌出現,破壞了人體的防護網。而據有關研究表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弱,足以安全有效地應付疫苗對免疫系統構成的挑戰。疫苗不會削弱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反而會增強嬰幼兒防范嚴重疾病的能力。從總體上看,大規模的接種確實發揮了防范效果。家長不要以為健康投資就是給孩子買所謂的健康食品,在兒科醫師眼中,給孩子最有效的健康投資就是接種可免於病痛的疫苗。十、打了預防針就百分百保險嗎?那是不是打預防針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疫苗是用病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制成的,雖然經過殺滅和減毒等特殊處理,但仍會有一定毒性,接種後可能發生一些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皮疹,重者發生休克。這種過敏反應的發生往往隨著打針次數的增加而增多。目前沒有一種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絕大多數疫苗的有效率在95%以上,但支氣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較低,大約為70-80%。疫苗是對抗嚴重感染症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種某些疫苗,像水痘疫苗只適用於沒有得過水痘而年齡大於1歲的兒童及成人,如果在接種前2-3星期曾接觸過水痘病人,此時再接種水痘疫苗,仍有可能長水痘,但可能長得較輕微。十一、接種後的正常反應兒童打疫苗後出現低熱、針孔處紅腫和硬結等現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接種部位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已管發炎。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范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於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間,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大。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鐘左右。並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後感染。如局部感染時可塗龍膽紫藥水。這些症狀可通過熱敷或自行在一天內消失。比如麻疹預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種者不會有特殊的反應,一部分的人會有1-2天的局部腫痛,約5%的兒童接種後1-2周,會產生紅疹,5-10%的兒童在接種4-10天後發燒,輕的37~37.5℃,中的37.6~38.5℃。39℃以上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如果重度發燒可服用退燒藥。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後,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到正規醫療單位打疫苗,其安全性是有保證的。一方面正規醫院醫務人員有安全注射的意識,另一方面,對兒童免疫接種過程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恆溫保存,在不正規的醫療單位很難保證疫苗的保存質量。因此,給小孩接種疫苗,一定要到政府指定的醫療單位。十二、注射預防針後要加強那些方面的護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保護打針部位的清潔,不要用手抓。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開水。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後的反應。十三、接種疫苗後會有那些不良反應孩子在接受預防接種後,多數沒有或有很輕反應。少部分孩子可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些屬於正常反應,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應。局部反應是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或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反應局部寒戰、發熱、頭痛、食欲減退、嘔吐、腹痛等。這些情況一般都不需要治療。只要讓小兒多喝水並減少活動,過1~2天後,這些反應都會消失。異常反應和上述一般反應同時或先後發生,但只是個別人或少數人發生,發生的多少與疫苗種類和接種者體質有密切關系。異常反應則包括以下三種:1)血管神經性水腫與過敏性休克;2)神經系統變態反應;3)暈針等。異常反應的發生率雖然很低,但家長還是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有無高度精神緊張及過敏體質。如果出現暈針或過敏性休克,應讓病孩平臥,口服溫開水或糖水,頭部放低,還要采取相應的緊急對症處理措施。接種疫

[1] [2] 下一页

寶寶一般幾歲會說話?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