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剛出完麻疹能打麻疹疫苗嗎正文

剛出完麻疹能打麻疹疫苗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剛出完麻疹能打麻疹疫苗嗎
 
如果確實出過麻疹,就不要打啦。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免疫力啦。
 
一般來說,不同疫苗注射間隔最高間隔2周,只要不是同時在同部位進行不同疫苗的注射,沒有甚麼大問題。不過最好還是間隔2周或者以上。
 
目前不可以注射的。等孩子完全康復後在考慮進行補種就是可以的。
 
麻疹(measles)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以發熱、流涕、眼結合膜炎、咳嗽、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為其臨床特征。

[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膜病毒,亦為dna病毒,與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直徑150-300nm,衣殼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強,對干燥、日光、高溫均敏感,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
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細胞內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並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廣泛病變,表現為高熱、皮疹及周身不適。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峽、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疱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潑力克斑),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皮疹。少數病人可發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於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從潛伏期最後1-2天至出疹後5天內都具有傳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並隨飛沫排出體外,故呼吸道飛沫為主要傳播途徑。四季均有可發病,以冬春季最多6個月至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病後有持久免疫力,,再次發病者極少。近年廣泛采用減毒麻疹疫苗作預防注射,其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麻疹病毒隨飛沫進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氣管、支氣管,在局部的上皮細胞內繁殖,並經過淋巴管內的流動細胞到達局部淋巴結,繼續繁殖並擴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進入血中淋巴細胞後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組織、肝、脾器官,在這些組織和器官廣泛增殖後再次進入血流,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廣泛病變,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管內皮細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本病全年可見,以冬末早春較多。麻疹減毒疫苗的預防接種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發病例。病人為主要的傳染源。呼吸道吸入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抓好計劃免疫,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減毒疫苗接種,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若初種後4~5年再接種一次,保護率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一般至出疹後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病和減輕症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0-12天(6-12),應血清被動免疫後,有的可延長至3周。
前驅期2-4天,表現為高熱。眼結合膜有充血、怕光、流淚、流涕、咳嗽、噴嚏等卡他症狀,並伴全身不適。發口香糖後2-3天可在第一臼對面兩側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紅暈,此即kiplik斑初起僅數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粘膜,以及唇內、牙龈等處,一般維持2-3天,在發疹後的第二天消退。
發疹期為3-5天,起病後第4天開始發疹,初見於耳後、發際、顏面,爾後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軀干及下肢,直達手心足底,約經2-3天,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為主,壓之褪色,大小不等直徑2-5mm,疹盛時可互相融合,顏色漸轉暗。皮疹在2-5天內出齊,出疹高峰時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高達40度,神萎倦怠,昏睡終日,或煩躁不安甚而驚厥。頸淋巴結、肝、脾均腫大。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狀常比小兒為重,皮疹多密集,但繼發細菌感染者較少。
臨床上根據症狀分典型、輕型、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見於未接種或初免失敗者。此型分三期:①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中度以下發熱、咳嗽、流涕、畏光、流淚、結合膜充血,2~3天左右頰粘膜可見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小點,周邊有毛細血管擴張的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病後3~4天):發熱增高,從耳後發際開始出現直徑為1~3mm大小的淡紅色斑丘疹,逐漸蔓延至頸部、軀干,直至四肢。疹間皮膚正常,壓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紅色,此期全身中毒症狀加重,可出現驚厥、抽搐、谵妄、舌尖緣乳頭紅腫似猩紅熱樣舌,體查淺表淋巴結及肝脾可腫大,重者肺部可聞濕羅音,胸片可見彌漫性肺部浸潤小點。③恢復期:出疹高峰後,發熱漸退,病情緩解,皮疹依出疹先後順療隱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個病程約10天。成人麻疹較小兒重、發熱高、皮疹多,但並發肺炎者少。
2.輕型麻疹多見於接受過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輕型患者多見。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少,並發症少。
3.重型麻疹病情重笃。高熱、谵妄、抽搐者為中毒性麻疹;伴循環衰竭者為休克性麻疹;皮疹為出血性,壓之不退色者為出血性麻疹。
4.異型麻疹見於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後半年以後再次接種者。我國用減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見。
恢復期為2-3天,皮疹出齊後體溫開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熱退後2-3天周內退盡。整個病程約2周。
最多見的並發症為支氣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發生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以及結核病變播散等。

[診斷]
本病依據流行病史、上呼吸道症狀、結膜充血、畏光及頰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診斷。非典型者需分離病毒或作血清抗體測定,也可從鼻咽分泌物或痰塗片中找多核巨細胞來確診。

本病需與風疹與猩紅熱鑒別。
風疹:多見於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前驅期短而輕,無口腔koplik斑,1-2天後出疹,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1-2天消退,不脫屑,不留疤,同時有耳後,枕後、頸淋巴結腫大,無並發症,預後好,病程2-4天。
猩紅熱:前驅期發熱,咽痛明顯,1-2天出現針頭大小紅疹,疹間皮膚充血,一片猩紅,壓之退色,疹退可見大片脫屑。出疹期可見楊梅舌。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治療]
目前仍為對症治病。
①一般及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護理,保護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缺乏及營養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藥,也可輸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②並發症治療:繼發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霉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藥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症狀嚴重者可用少量氫化可的松。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外,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鐘/次,1日3次。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③中藥治療:麻疹屬濕熱病,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升麻葛根湯;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生麻黃、鮮芝湯、西河柳各15克,布包煎水,稍涼後用毛巾蘸濕皮疹部位有助皮疹透發;恢復期以養陰、清余熱、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一般處理及對症治療
患者在家中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後6天。單間隔離與專人護理則更為恰當。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曬到陽,溫度、濕度適當,不宜直接吹風或過分悶熱。應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和皮疹消退。給予皮膚清潔,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其干痂,保持鼻腔通暢。每日多次以生理鹽水、呋喃西林液嗽口及3%碳酸氫鈉水清洗口腔,防止口腔炎症、潰瘍和鵝口瘡的發和生。
體溫較高者,一般可不予降溫,以免影響出疹。對高熱驚厥伴煩躁不安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部冷專用敷,或給予鎮靜劑,如魯米那、非那更、安定、水合氯醛等。咳嗽重者可適量鎮咳劑,並行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4次。可大劑量補充維生素a、b、c、d,酌情補充鈣劑。特別體弱多病者,為減輕中毒症狀,可在早期給丙種球蛋白15ml肌注,每日1次共2-3次。為防止繼發感染,可酌情適當應用抗生素。


[預後]


[預防]




參考資料:
麻疹的症狀與預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發疹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約90%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為多。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結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為特征;傳染性極強,在人群密集的小學及幼兒園容易發生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於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通常要直接與患者接觸才被感染,通過第三者或衣物間接傳染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出疹前後5天內為本病的傳染期。沒有患過麻疹的,不論男女老幼皆易受到傳染。6個月以下的小兒從母體獲得免疫力可暫不受傳染。如果母親沒有患過麻疹,新生兒也能發病。患病後大多能獲得終身免疫,個別人可能兩次患麻疹。
麻疹潛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過免疫注射者可延長至3~4周。起病有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咽喉痛、眼結膜充血、流淚、怕光、眼睑浮腫、精神不振、煩燥啼哭、食欲減退,有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易與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至第2、3天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頰粘膜出現如針尖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繞以紅暈,有時在齒龈及唇粘膜上也有發現,醫學上稱為“麻疹粘膜斑”,是診斷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據。
一般第4天出現鮮紅色或玫瑰色的細小斑丘疹,皮疹先在耳後、頸部、發際出現,逐漸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額、面部、軀干四肢、手掌及足底。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皮疹2~5天出全,在出疹時體溫上升可達40℃左右,中毒症狀加重,精神委靡、咳嗽加重、兩眼紅腫、聲音嘶啞,有時出現腹瀉。肺部呼吸音增粗、頸淋巴結和肝脾腫大。隨著體溫逐漸恢復,皮疹依出疹順序消退,附有糠秕樣細屑並留下淺褐色色素沉著。民間歸納為三齊、四透、五退、七淨。麻疹患者如果治療、護理不當,易出現並發症,較常見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腦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並心力衰竭、敗血症、腹瀉引起脫水和酸中毒等情況,不及時救治,會發生生命危險。
由於計劃免疫的開展,目前相當一部分麻疹患者的臨床表現變得不十分典型,易與風疹、幼兒急診、病毒疹、荨麻疹以及水痘、濕疹、猩紅熱、藥物疹等混淆,應注意鑒別診斷。
麻疹的預防主要有: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離患者。麻疹傳染力強,在流行期間,醫療防疫部門應組織醫務人員對患者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做到“病人不出門,醫藥送上門”,直到出疹後5天。托兒所、幼兒園要設置臨時隔離室對患者進行隔離。對接觸者應進行隔離觀察2~3周;如無症狀,才能回班活動。麻疹患者停留過的房間應開門窗通風20~30分鐘。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後應脫去外衣洗手,或在戶外活動20分鐘後再接近易感者。
③麻疹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尤其是醫院),少串門,以減少感染和傳播機會。
④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挑剔食物,多喝開水。
⑤自動免疫:8個月以上未患過麻疹者均應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後12天左右可產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較輕。
⑥被動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間,對沒有接種過疫苗的年幼、體弱易感者,在接觸患者5天以內,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或胎盤球蛋白,可能免於患病或減輕病情。
何謂麻疹?
是由病毒引起的,有高度傳染性的,有疫苗可預防的發疹症。雖然普遍認為是兒童的疾病,但易感者不分老幼,都可能受染。6%的患者可並發肺炎,而在麻疹死者中,60%死於肺炎。腦炎、中耳感染、驚厥也可能發生。如嬰幼兒感染麻疹,可能很危險。
如何感染?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疫苗注射,就可能感染麻疹。感染是由於接觸了患者

[1] [2] 下一页

有教嬰兒說話的妙招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