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咽分泌物導致。麻疹極易傳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 有哪些症狀? 一般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表現為發熱、流涕、咳嗽。第二階段出現紅疹,可持續至少4天。皮疹一般出現於臉,後蔓延至全身。發疹期除咳嗽。結膜炎、流涕,還可伴有高熱,(華氏101度或更高)。 何時出現症狀? 一般在接觸病毒後10天開始發熱、流涕、咳嗽。病程可7-18天不等。皮疹一般在初始症狀後的3-7天出現。 傳染期多長? 患者從剛出現症狀到疹子出現後4天內有傳染性。 如何治療? 無特效療法。對無並發症的患者,要求休息和對症治療即可。如從前患過麻疹便可免受再次感染。 有否預防疫苗? 有。每個1995年出生的,未患麻疹的人必須接種疫苗。即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的疫苗。第一次須在12個月時接種。第二次在4-6歲時(或入學前)所有兒童在上學或參加學前班前都必須接種疫苗。 是否需要隔離? 是。任何診斷為麻疹的患者,必須從學校或工作中隔離,直到疹子出現後的4天。 如何預防麻疹? 最好的辦法是接種疫苗。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青少年多見。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為其特征。我國自1965年應用麻疹減毒活疫苗,已控制該病的大流行。但近年部分接種疫苗的青少年在接觸麻疹病人後也表現為出疹,可能是變態反應引起的。麻疹的並發症有支氣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腦炎及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是好發於兒童的呼吸道傳染病,亦可通過眼結膜傳染。全年均可發生,但以冬春為多。由於麻疹疫苗的普及應用,本病已不常見,但仍有偶發,且症狀多變異,易與許多種疹病混淆,故應注意識別。 麻疹潛伏期9~11天。病程可分為3期: (1)前驅期一般為4天,表現為高熱、咳嗽、流膿性鼻涕、眼結膜充血、畏光,還可出現嘔吐、腹瀉。起病2~3天後,在第2臼齒相對的頰粘膜上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有紅暈,稱為科氏(koplik)斑,為麻疹早期的特征性表現。初起2~3個,後逐漸增多,到全身發疹期可蔓延到整個頰粘膜及唇內側,且可互相融合,在發疹後第2天開始消退。 (2)發疹期於病後第4天開始發疹,先出現於耳後、發際、面部,而後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軀干及下肢,2~5天內出全。皮疹為一種玫瑰色斑丘疹,壓之褪色,疹間皮膚正常,疹多時可相互融合。出疹時全身症狀加重,體溫可高達40℃以上,頸淋巴結、肝、脾均可腫大。 (3)恢復期出疹5~7天後,熱度下降,全身症狀減輕,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疹退處遺留棕褐色色素沉著斑伴細小糠狀脫屑。整個病程約2周。 麻疹的並發症,以支氣管肺炎和中耳炎多見,也可發生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及結核病變播散等。 對於一些不典型或異型麻疹,可進行麻疹病毒的培養,或麻疹抗體效價的測定。這種特殊的抗體,在發疹後3~4天出現,在2~4周後達高峰。 所謂特殊類型的麻疹,即臨床表現不典型的麻疹,共有以下5種: (1)非典型麻疹綜合征患者曾接種麻疹疫苗,若干年後,血中抗體水平下降,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而起病。多見於10~24歲青年人,冬春季散發,無傳染性。突然起病,高熱、頭痛、腹痛及肌肉痛,但無咳嗽、流涕或結膜炎現象。發病48~72小時出疹,常見於踝、腕及肢體皺褶部。皮疹多為瘀點,少數為斑疹、拓疹、風團或水疱,在3~5天內,逐漸由頭部蔓延到軀干、四肢。掌跖部可有水腫,腭部可有瘀點,但無科氏斑。以往接種疫苗處,皮疹更明顯。皮疹常在2周內消退。並發症有肺炎、胸腔積液、肺門淋巴結腫大、腦炎、遷延性關節痛、心肌炎、舌炎等。 (2)重型麻疹多見於有嚴重繼發感染、營養極度不良或兼患其他病症者。全身症狀重,高熱40℃~41℃,可有驚厥,昏迷,十分凶險。皮疹或稠密融合,顏色深重;或稀少不齊,顏色暗淡。此型預後較差,易致死亡。 (3)輕型麻疹發熱至出疹間隔1~7天。皮疹1~2天內出齊。疹從頭、面擴散在軀干,四肢極少,為淡紅色斑丘疹,疹退後有淺淡色素沉著。口腔粘膜斑大都不顯,可僅見口腔粘膜粗糙、充血。 (4)成人麻疹皮疹與兒童麻疹相似,但科氏斑少見。全身症狀較重,但合並症少。 (5)疱疹型麻疹疱液澄清,可變為大疱。極少數病例有出血性疱疹,似多形紅斑或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
完整版請看這裡: http://www.zgxl.net/sljk/crb/mazhen.htm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