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正文

怎樣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不知道你的寶寶多大了,這是我曾經回答一個家長關於孩子學習興趣的帖子,希望對你有幫助!



誰奪走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兼答一位淘友的提問


淘友問:孩子為什麼要學習?有位網友說“學習目的不明確再減多少也是負擔,學習目的明確再增加多少也不是負擔。所以關鍵是要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學習”,看了以後我就很想與大家探討“孩子為什麼要學習”的問題,如果我們和孩子都明白能取得共識,那就是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了。



這個問題要看從誰的角度回答,從成人的角度,樓上各位已經有了諸如賺錢、跟上社會進步、豐富自己等答案。但我感覺,樓主是希望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孩子愛上學習,對不?

其實,每一個人從生下來的哪一刻起,都是非常愛學習的。不信?那請你看看身邊,但凡智力發育正常的孩子,到了3歲,哪一個不是母語說得地地道道,哪一個不把生活用品、水果蔬菜、爺奶叔伯哥姐認了個滾瓜爛熟,哪一個不會看大人的臉色,哪一個不會耍小情緒?而這一應俱全的本領,是這些小人兒僅僅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學會的——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啊,誰敢想象一個不愛學習的人能有這樣的效率?

那為什麼孩子大了就不愛學習,甚至厭學了?這恐怕得問問:我們這些大人是如何把孩子們強烈的學習欲望扼殺了?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把學習等同於讀書/寫作業/考高分

人類學習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樣而豐富的,一個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身體、心理、知識技能、人際社會、道德品質等全方位的發展。比如:父母是賭棍的家庭,孩子也會學賭博;父母愛看書的孩子也會養成看書的習慣,這是模仿學習。今天早上起晚上學遲到挨老師批評了,孩子就知道明天應該准時起床,這是從自己的教訓中學習。一個成天看凶殺電視劇的孩子,極有可能有很強的攻擊性,這是從媒體中學習。一個去四川xxx災區當志願者的孩子,看到當地孩子缺糧缺衣缺藥無法上學,明白自己應該珍惜擁有的一切,並且盡可能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是從別人的經歷和自己的感悟中學習……但是,現在的很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就是“上什麼樣的學校?”“讀書用功嗎?”“考了多少分?”,把學習簡單地等同於讀書/寫作業/考高分,對孩子的關注和要求也極大地簡化到這幾方面,結果是孩子厭煩了父母單調一貫的說教,成長之路上,孩子失去的更是比得到的多得多。

放下成績(分數),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充分去體驗他應該體驗的——去玩,去做,去閱讀,去交朋友,去看更廣闊的世界……孩子的經歷豐富了,感受真實深刻了,交際廣泛了,興趣廣泛了,眼界寬廣了,也許考試會少十分八分的,但是孩子的人生不是更豐滿了嗎?



二、把學習等同於知識的積累

曾經有一個初中生問我:“媽媽說考上好大學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可我還是不得不好好學習去考好大學,那您說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具備什麼素質?”我深深欣慰於一個初中生能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甚至遠遠超過很多家長。中國教育的“填鴨”“應試”作風是人所共知的,很多家長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教育體制的“幫凶”,每天要求孩子背多少文章、練多少作業題,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認為孩子成績好了、考分高了就萬事大吉了。

我告訴那個初中生,未來社會要求我們: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創新能力。

對照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在培養孩子這幾種能力方面做了多少,做得如何?龐大的教育體系是你我難以撼動的,那麼教育體系之外的家庭教育呢,作為家長你做得怎樣?那我們還能指望我們的孩子在將來迅速變化、競爭激烈的社會有怎樣的表現?



三、不恰當的高要求

不誇張的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今天的中國毀了不少孩子,至少剝奪了很多孩子的幸福。孩子語文考了95分,媽媽會問她:“小明能考98,你為什麼不行?”;孩子通過了公共英語一級考試,父母會要求他接著考二級;鄰居家的孩子上了鋼琴班,我家的孩子就要上奧數班……家長無限的攀比,永遠的不滿足,結果是:孩子所有的時間都被作業、課外輔導班填滿,沒有一點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淪為課程的奴隸,永遠學不完的課程,永遠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毫無成就感,也沒有自信),玩耍、打鬧、交朋友對這些孩子來說已經是奢侈品了,更何談童年的快樂。這種情景下的孩子,厭學是必然的,甚至出現抑郁、焦慮、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都太正常不過了。如果父母們還覺得我誇大其詞的話,不妨自己試驗一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只做一件事情,而且有人天天逼著你,對你的表現永遠都不會滿意——看看您能堅持多久不瘋!如果您這樣也做不到,每年各大高校都有因為心理問題自殺的學生,那請您走訪一下這些學生的家長,看看是什麼造成了他們今天的不幸,相信一定會對您有啟發。



四、過於功利化,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孩子

孩子越小越感性,對於10歲以內的孩子,你跟他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孩子學習某樣東西可能是因為好玩(比如:有小朋友一起玩啊)、能滿足好奇心(空氣雖然看不見,可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有成就感(得到大人的表揚)、討好(媽媽會更喜歡他)等,不會考慮成人所謂的“將來有個好工作”“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掙大錢”——這些孩子考慮不到,對他們也不會有吸引力,所以如果父母用這些來說教的話,年幼的孩子理解不了,稍大點的孩子能理解也會覺得太遙遠、太抽象,說多了一定會厭煩,久而久之還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遠,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聰明的父母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學著去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規律,懂得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玩中體驗快樂、成就感、親情等等,孩子學了、玩了、成長了、快樂了。



五、不了解孩子,不懂得教育

我常聽年輕的父母說:“我小時候父母就沒怎麼管過,不也長大了?”,或者“我小時候不聽話爸爸就揍一頓,不是挺好嗎?”。很多父母要麼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要麼認為教育孩子想當然、憑感覺就行。放眼今天的世界,競爭激烈、信息化、全球化、快速變化等等特點,是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我們又怎麼能用20世紀的理念和方法,養育21世紀的新苗呢?

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教育專家給家長們指出了明路:“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好孩子的成長來自媽媽1%的改變”,“孩子有病,家長吃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不管說法如何,主旨是一致的:沒有生而知之的家長,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必須學習,學習教育理論方法、了解孩子成長的需要和規律,和孩子共同成長。

願天下多一些愛學習、懂教育的父母,更願天下多一些快樂幸福的孩子!
 
可以將學習的內容融入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並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慢慢的就可以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到我的樂學科普小店買些小實驗小制作,通過動手動腦,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因為孩子是感性的,他不喜歡死讀課本,活生生的實物更會吸引他。
 

新生兒是否要每天洗澡?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