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寶寶快9個月了,總是動不動就發脾氣,一發脾氣就哭,沒依著他也哭,也沒以前愛吃飯了,這是怎麼回事 良好的行為管理是關鍵。你需要為孩子旺盛的精力找到發洩的出口。比如,每天抽時間帶他去操場玩,或者周末來一次短途旅行。同時,盡量避免帶他去人群擁擠雜亂的地方,以免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要帶孩子去那些需要保持安靜的地方(如電影院或圖書館),需盡量縮短在那裡停留的時間。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特別是固定起床和睡覺的時間。最後一點——作為家長,你必須習慣孩子的這種活躍。
警惕:如果孩子表現得容易沖動,而且很難集中注意力,那你可能就需要咨詢醫生了。因為這些可能預示著孩子有某種內在的疾病 主要是天氣原因造成的。給孩子涼爽舒適的環境,常洗澡,孩子喜歡玩水的,這樣可以減輕孩子習慣性的動作——揉眼睛 1.看寶寶睡時可能悶熱不舒服,所以哭鬧睡不著.2.寶寶身體不舒服哭鬧,例如消化不良等.3.缺鈣導致哭鬧. 有可能是缺乏什麼元素的原因,查清後對症治療的好 有可能是缺乏元素的原因,應該查清後對症治療的好 寶寶是不是最近吃得很多有點積食了呀?中醫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寶寶晚上睡不好最有可能和肚子不舒服有關,而且寶寶蹬腿等動作應該是積食引起內熱,所以煩躁,肚子痛。你看看寶寶有口臭麼,或者皮膚變粗糙長痱子之類,如果有肯定是積食了。這幾天少食多餐吧,多喝水,晚上可以吃點白蘿卜消食,不要吃肉和蛋了,清他幾天腸看看。 新生搖精 活力:115 魅力:100 文采:100 育兒問答專家:李慧玲(圍產醫學專業碩士學位,北京婦產醫院nicu……詳細) 晚上睡覺頭上汗很多,睡覺經常容易醒-光憑借這點並不能說明孩子體質差 出汗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汗液可以帶走體內多余的熱量和一些諸如尿酸、脂肪酸等代謝產物.由於小兒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較成人旺盛,所產生的熱量及代謝產物也相對較多.同時,小兒植物神經發育不健全,在入睡時,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經會因失去大腦的控制而一時興奮,出現汗多現象,這完全是正常的.只要孩子無其他症狀,如煩躁、哭鬧、易醒等,就不必管他.這樣出汗往往見於入睡後半小時之內,且以額頭汗出為主,一般在睡後2小時之內慢慢停止,多見於3~7歲的小兒,並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有人稱之為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孩子平素身體虛弱,夜間入睡時大汗淋漓,如同水澆,甚則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濕衣,且伴有煩躁、哭鬧、消瘦等症狀,則屬於病理性多汗.常見的原因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除夜間多汗外,還伴有煩躁、睡眠不寧、易驚醒、方顱、忱禿、雞胸等症.如果有上述症狀,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量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飲食時也應注意多食富含鈣質的食物,如魚、蝦皮等.通過積極治療,多汗可被很快糾正. 如果小兒常在天亮前出現多汗,同時伴有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而快,則有低血糖的可能,這時可給孩子喝些糖水或進食些糕點,即可糾正. 對於生理性多汗,可采用自制的浮小麥糯米粥,能有效止汗.即每天取糯米、浮小麥各50克,加水適量,文火煮粥,頻飲.或用黃芪15克,大棗20枚,加水適量,文火煮湯,喝湯食棗,每日1劑. 此外,小兒患結核、貧血、風濕、類風濕等疾病時也可引起汗多現象.故小兒多汗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排除某些疾病引起的多汗. 網友回答(共2個回答) 小學搖精 活力:2134 魅力:106 文采:1360 祝寶寶健康成長 建議以醫生檢查為主,他們畢竟是專業人士,最主要,別因為誤判斷影響了孩子健康長成,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還是在寶寶的飲食上下功夫.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調理體質.只有健全的免疫系統,才能幫助寶寶抵抗致病的細菌和病毒,遠離疾病.多吃天然食品,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菜、水果,此外,不要讓寶寶偏食而導致營養失調. 總而言之,就是讓寶寶吃的越均衡營養越豐富越好.你去淘寶上看看,有款紅蘑鮮蔬/香菇三文魚/金槍魚海苔的拌飯料挺好的,配料很豐富,可以試著給孩子吃吃看. 如果自己做給寶寶吃的話,切記要和大人的飯菜分開,不能放鹽、糖這樣的調味劑,更不能用油炸.小孩子的腎髒受不了的. 百天搖精 活力:449 魅力:206 文采:100 1樓 多讓寶寶輔食,可以給寶寶吃一些骨頭粥,無刺魚肉、碎肉末、和一些肝泥、動物的血..讓寶寶補些鈣、、!多吃蔬菜泥..讓寶寶的飲食正常平衡起來.流虛汗的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因為虛汗會讓寶寶體質變弱、! 回答問題(你還沒有登錄,請登錄或注冊)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特征。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其證情往往比較凶險,變化迅速,威脅小兒生命。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驚風是一種惡候。如《東醫寶鑒·小兒》說:“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也說:“小兒之病,最重惟驚”。
驚風的症狀,臨床上可歸納為八候。所謂八候,即搐、搦、顫、掣、反、引、竄、視。八候的出現,表示驚風已在發作。但驚風發作時,不一定八候全部出現。由於驚風的發病有急有緩,證候表現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故臨證常將驚風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凡起病急暴,屬陽屬實者,統稱急驚風;凡病勢緩慢,屬陰屬虛者,統稱慢驚風。
本病西醫學稱小兒驚厥。其中伴有發熱者,多為感染性疾病所致,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生蟲病等;顱外感染性疾病常見有高熱驚厥、各種嚴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敗血症等)。不伴有發熱者,多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見的癫痫外,還有水及電解質紊亂、低血糖、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遺傳代謝性疾病、腦外傷、腦瘤等。臨證要詳細詢問病史,細致體格檢查,並作相應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急驚風
[病因病機]
急驚風病因以外感六淫、疫毒之邪為主,偶有暴受驚恐所致。
外感六淫,皆能致痙。尤以風邪、暑邪、濕熱疫疠之氣為主。小兒肌膚薄弱,腠理不密,極易感受時邪,由表入裡,邪氣枭張而壯熱,熱極化火,火盛生痰,甚則人營人血,內陷心包,引動肝風,出現高熱神昏、抽風驚厥、發斑吐衄,或見正不勝邪,內閉外脫。若因飲食不節,或誤食污染有毒之食物,郁結腸胃,痰熱內伏,壅塞不消,氣機不利,郁而化火。痰火濕濁,蒙蔽心包,引動肝風,則可見高熱昏厥,抽風不止,嘔吐腹痛,痢下穢臭。
小兒神氣怯弱,元氣未充,不耐意外刺激,若目觸異物,耳聞巨聲,或不慎跌僕,暴受驚恐,使神明受擾,肝風內動,出現驚叫驚跳,抽搐神昏。
總之,急驚風的主要病機是熱、痰、驚、風的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其主要病位在心肝兩經。小兒外感時邪,易從熱化,熱盛生痰,熱極生風,痰盛發驚,驚盛生風,則發為急驚風。
[臨床診斷]
1.突然發病,出現高熱、神昏、驚厥、喉間痰鳴、兩眼上翻、凝視,或斜視,可持續幾秒至數分鐘。嚴重者可反復發作甚至呈持續狀態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觸傳染病人或飲食不潔的病史。
3.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兒,腦脊液檢查有異常改變,神經系統檢查出現病理性反射。
4.細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常增高。
5.必要時可作大便常規及大便細菌培養、血培養、攝胸片、腦脊液等有關檢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表熱、裡熱昏迷、抽搐為一過性,熱退後抽搐自止為表熱;高熱持續,反復抽搐、昏迷為裡熱。
2.辨痰熱、痰火、痰濁神志昏迷,高熱痰鳴,為痰熱上蒙清竅;妄言谵語,狂躁不寧,為痰火上擾清空;深度昏迷,嗜睡不動,為痰濁內蒙心包,阻蔽心神。
3.辨外風、內風外風邪在肌表,清透宣解即愈,若見高熱驚厥,為一過性證候,熱退驚風可止;內風病在心肝,熱、痰、驚、風四證俱全,反復抽搐,神志不清,病情嚴重。
4.辨外感驚風,區別時令、季節與原發疾病六淫致病,春季以春溫伏氣為主,兼夾火熱,症見高熱、抽風、昏迷,伴吐衄、發斑;夏季以暑熱為主,暑必夾濕,暑喜歸心,其症以高熱、昏迷為主,兼見抽風;若痰、熱、驚、風四證俱全,伴下痢膿血,則為濕熱疫毒,內陷厥陰。
二、治療原則
以清熱、豁痰、鎮驚、熄風為治療原則。痰盛者必須豁痰,驚盛者必須鎮驚,風盛者必須熄風,然熱盛者皆必先解熱。由於痰有痰火和痰濁的區別;熱有表裡的不同;風有外風、內風的差異;驚證既可出現驚跳、嚎叫的實證,亦可出現恐懼、驚惕的虛證。因此,豁痰有芳香開竅,清火化痰,滌痰通腑的區分;清熱有解肌透表,清氣洩熱,清營涼血的不同;治風有疏風、熄風的類別,鎮驚有清心定驚,養心平驚的差異。
三、分證論治
1.風熱動風
證候:發熱驟起,頭痛身痛,咳嗽流涕,煩躁不寧,四肢拘急,目睛上視,牙關緊閉,舌紅苔白,脈浮數或弦數。
分析:風熱之邪郁於肌表,正邪相爭則發熱身痛;風邪上擾清空則頭痛;風邪犯肺則咳嗽流涕;風熱之邪擾於心包則煩躁不寧;熱盛擾動肝風則四肢拘急,目睛上視,牙關緊閉。
風熱在表則舌紅苔白,脈浮數;犯於心肝則脈弦數。
治法:疏風清熱,熄風止痙。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薄菏疏風清熱,防風、蟬蛻、菊花祛風解痙,僵蠶、鉤籐熄風定驚。另加服小兒回春丹以清熱定驚。
喉間痰鳴者,加竹黃、瓜蒌皮清化痰熱;高熱,便秘、乳蛾紅腫者,加大黃或涼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熱驚厥史患兒,在感冒發熱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驚厥發作。
2.氣營兩燔
證候:起病急驟,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神昏驚厥,舌苔黃糙,舌質深紅或绛,脈數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傳變迅速,故起病急驟;邪在氣分,則高熱煩渴欲飲;熱迫心營,則神昏驚厥。舌绛苔糙,脈數有力為氣營兩燔之象。
治法: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連翹、石膏、黃連、黃芩、栀子、知母清氣透熱,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丹皮清營涼血,羚羊角、石決明、鉤籐熄風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寶丹、紫雪丹熄風開竅;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通腑洩熱;嘔吐加半夏、玉樞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煩躁,手足躁動,反復抽搐,項背強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識昏迷,舌質紅绛,脈弦滑。
分析:邪熱熾盛,故高熱不退;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內陷心包則神識昏迷;邪陷肝經,肝風內動則項背強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質紅绛,脈弦滑為邪熱內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開竅,平肝熄風。
方藥:羚角鉤籐湯加減。常用藥:羚羊角、鉤籐、僵蠶、菊花平肝熄風,石菖蒲、川貝母、廣郁金、龍骨豁痰清心,竹茹、黃連清化痰熱。同時,另服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
熱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便干加生大黃、玄明粉瀉熱通便;口干舌紅加生地、玄參養陰生津。
4.濕熱疫毒
證候;起病急驟,突然壯熱,煩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復驚厥,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夾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飲食不潔,濕熱疫毒蘊結腸腑,則見壯熱煩躁,嘔吐腹痛,大便膿血;邪毒迫人營血,直犯心肝,則神明無主,肝風內動,可見谵妄神昏,反復驚厥。舌紅苔黃,脈滑數為濕熱疫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化濕熱,解毒熄風。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味。常用藥:黃芩瀉上[1] [2] [3] 下一页
|
|